教育部与高校的关系 应重新定位
王淼
在高校的改革中,始终有一层难以捅破的窗户纸——高校与教育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日前, 在北大校庆所举行的 “ 校长论坛 ” 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对于现在的政府与大学关系做了这样的点评:“ 现在政府对大学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然比较普遍。有人甚至把大学当成了一个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当成了工厂的一个车间来进行指挥 ” 。 “ 各种工程把大学管得越来越紧,很多 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有的并没必要。大学成天在评估、评审、检查中过日子,自主性受到干扰。 ”(新京报5月5日)
这些年来,关于高校“官本位”问题以及行政干扰学术等问题,各种媒体进行了相当多的报道。尤其是近日, 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级领导接见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秘书 袁俏的照片曝光后,在高校和民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但我们也看到,对于这一事件,教育部只是做了轻描淡写的解释,未涉及任何教育评估的实质内容。记得不久前谈大部制改革时,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中国的政府改革,只要是政府部门已经彻底与企业事业单位脱钩的,改革就比较容易,政策制定也会比较公正。卫生改革不好搞,关键在于大医院还直接归卫生部;教育改革不好搞,关键在于相当多的大学还直属教育部。
高校和医院都不是企业,所以这些年来我们谈的政企分离一直未能直接影响高校和医院的改革。但事实上,无论是高校还是医院,尽管按现在的划分属于公共事业单位,但同样存在着“政企不分”的各种弊端。十几年前,笔者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记得当时的总经理说过这样心酸的一段话,“现在企业的领导就是‘一张纸’的干部,‘一张纸’来了,你就是领导,不管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一张纸’来,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不管你再有本事。”今天的很多大学校领导连教育部的一个小秘书的马屁都要拍,这和当时国企曾经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 以 教育评估 为例, 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曾 向笔者泄漏过这样的“天机”。 他说,现在都学都电子化了,很多老师都没有教案,但教育部评估还要检查。教育部检查组来之前了,我们就组织学生抄教案,然后用水浸一下,再用烘干机烘干,看起来像旧的一样。不光我们学校,很多高校都这么干。然后再给每个评估组成员送个笔记本电脑之类的,好吃好喝招待好,才能过关。
在中国的政府部门之间,始终有着“清水衙门”和“肥水衙门”的区别。教育部等部委内部也不例外,以教育部为例,凡能直接与高校考核,经费分配等有关系的自然是“肥水衙门”;反之,只负责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研究的,自然是“清水衙门”。然而,当今中国存在的巨大的教育不公平,亟待解决的着数以千万计的打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学无所用,面临就业危机问题,被压抑的强大的民间办学力量迟迟得不到释放问题,才真正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把精力放在公共政策上,放在维护教育公平上,这才是教育部本职的所在。而对高校而言,与其让教育部的领导们挖空心思去让它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不如真将它们放活,让它们在自由的竞争中实现世界一流的梦想。
只有确定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中国的教育改革才有希望,教育部与高校的关系也才有可能理顺。(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08年5月7日,见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