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两国之间的漫长婚约


中法两国之间的漫长婚约

——《人民解放军在巴黎》老片新看

 

 

因为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林前49

 

如同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的种种神奇幻想现在几乎全部变成了现实一样。艺术家莫名其妙就做了预言家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尤其是,当我们用以衡量的时间界限相对长久,一场“漫长的婚约”几乎都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演绎出神形毕肖的华彩乐章,让人惊惧的同时又忍俊不禁。

震惊的事件包括2001年“911”美国遭受基地组织袭击,在那以前,好莱坞已经有电影艺术家表现过白宫受袭的主题。而2007年末到2008春,季节交替时刻那场南国大冻雪又让中国人民无一例外的联想到美国大片《后天》。

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以至于我们差点就相信,艺术家就是上天设在人间的代言人。

艺术和生活是如此的交织,难解难分,或者震撼人心,或者端庄严肃,或者幽默搞笑,总是提醒人们,二者其实颇有相片和景物之间关系的意思。虽然经过加工,可能会出现形态上的变异,但是,内在的那份神似却让人值得“深思”,这样的蹊跷又可以创生出多少新的艺术作品或者翻版出多少的现实故事来。

就眼下热闹非凡的中法关系来说,其中就不乏精彩情节。中国与法国似乎有某种天然渊源,整个交流过程就像那部颇获叫座的法国影片:《漫长的婚约》,你可以想见,三百多年的交流史,浪漫的法国女子和古板的中国男人之间会演绎多少忍俊不禁的剧情。

要么是埃菲尔铁塔被长城撞了一下腰,或者是法国红葡萄酒被中国老白干灌醉;要么是兵马俑穿过凯旋门,漫步在香榭丽舍大街,或者是塞纳河婉约而来向长江黄河敬礼……北京正阳门披上红白蓝三色光的“法国文化年”中国人记忆犹新,巴黎埃菲尔铁塔染成“中国红”的“中国文化年”的轰动效应至今当然也历历在目。何况,这个漫长的文化交流的连续剧每年还在热播。互相之间的“交好”,或者偶尔的“交恶”都不可能影响到那纸无形的婚约。

这一次,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圣火在全球传播,恰巧在巴黎遭到部分右翼人士抗议,中国左翼马上回应,在国内也大张旗鼓抵制法资企业家乐福。这把抵制之火甚至开始在巴黎熊熊燃烧,大有将巴黎变成红海洋的气势。

且不去分析这种方式是否适当,但是,这个阵势不能不使我从尘封已久的箱子里找出一部法国老电影。

两个国家之间的“漫长婚约”要是以一种搞笑的方式出现,会怎样呢?要是在情绪紧张的时候看看类似憨豆的幽默会怎么样?

《人民解放军在巴黎》,由导演Jean Yanne拍摄于1974年,是一部“恶搞”中法关系的“喜剧”:描写中国派派遣6亿人民解放军进军欧洲,兵不血刃即和平占领了西欧各国,法国总统逃到美国,留下一帮“合作分子”建立了“中法合作共和国”。解放军把老佛爷百货大楼作为总指挥部,禁止饮酒,取缔色情业,没收法国所有小汽车,出租全改成人力黄包车,让法国专门负责生产壁炉烟囱。不过,解决不乐观,最后解放军没能抵抗住资本主义国家的糖衣炮弹和法国过于浪漫的情怀的进攻,全线溃退。

这当然是滑稽的艺术构想,但是却反应了中法之间的割不断的纠结。

影片中,两个民族的不同特质构成了“包袱”,开头就是开怀大戏:解放军进城的前夜,巴黎如同世界末日。男老板和女职员在“末日来临”的时候放下仅有的矜持,在办公桌下就开始疯狂做爱。这时,窗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迈着豪迈的步伐,跨过塞纳河大桥。性用品商店的老板因为害怕,急中生智,赶紧把门牌换成美食餐馆,给中国人打折……

影片的高潮段落要算法国人为了讨好裴岩将军,把《卡门》改成《红色娘子军》。一个个金发碧眼高鼻梁的洋人,身着灰色军装,用芭蕾步伐为革命和阶级斗争而舞蹈。这个中法合作共和国的敌人当然是美国,他们居然用可口可乐饮料就俘获了一个法国姑娘的心。她的情人、坚定的战士大义灭亲,率领大刀队向美国鬼子的头颅砍去。

一部绝对荒诞的影片,经典的红色幽默,但是影片中的种种镜头并非艺术家的臆造和空穴来风。事实上,这部影片有中法关系中的种种纠结构成的历史背景:

1968年,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之际,巴黎大街上却出现了身穿中国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前佩带毛泽东像章的法国青年,法国报刊当时疾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这些罢课、造反的法国大学生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反叛的行为、形式和规模都创造了战后西方社会冲突的新篇章,留下了很多对历史发展意味深长的东西。

这场由青年在校大学生发动的“造反”运动最初发生在校园,后来漫延至整个社会,妇女、工人和其它社会阶层也卷入了这场运动,对法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巴黎大学南特莱学院的学生发动的一次抗议集会,更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五月风暴”的最初导火线。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今天的法国巴黎和中国各大城市,因不一样的事件,却怀着同样的心情的大学生群体,又开始“漫长婚约”中的情绪对抗。似乎,历史是停顿的,轮回的,循环的……尽管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已经流逝。但是,一部电影成为了历史轮回的见证。今天在街头抗议的青年似乎还是一样的狂热,民族情结永远不会改变,不会减弱,一个浪漫的民族和一个严谨的民族之间,最适合做的事情就像演小品或者排练相声,笑得几乎要生气,要流泪,要砸东西……甚至想要取消这门婚事。

《人民解放军在巴黎》就是这类故事的经典版本。

抛开民族情绪,电影的表现手法相当戏剧化,富有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带有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法国人的浪漫和幽默在银幕上得以鲜活的表现,而中国人的不苟言笑,手持“红宝书”占领一个国度,更是一个严肃面具后面的经典幽默。似乎,面对这样的搞笑场景,愤青们是会骂娘的,但是,在神似至此的历史真实面前难道不值得进行一些有益的,友善的反思么?

既然是婚约,既然曾经在银幕上建立过“中法合作共和国”,既然法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法国人的影响都已经深入到再也不可能剥离的地步,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愤青,是否可以将这些意见的相左看作是性格和特质不同的某些冲突,不可能影响到二者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同样是法国人的大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到:“您饱受了很多痛苦,可怜的慈母,但你不用叫苦,这便是人成天使的道路。这一切不是人的错处,人不知道有别的方法,您懂吗?您脱离的那个地狱正是天堂的第一种形式,从那地方起,您将步入天堂。”

如果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还有太多的误解,是因为我们的心胸还太狭隘,还有太多的分别心。如果,我们像雨果说的那样“把全世界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大到像上帝那样,这才是爱。”那么,看到这样的影片的时候,你会以一种豁达之心体察,遇到种种意见相左,看法悬殊,思维不同的时候,也会站在更广博的历史原野上展现一个民族的大气和包容,展现更高远境界的幽默和气度。会礼貌的再次背诵雨果的另一个名句:

“人的内心世界无限丰富,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广大的,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广大的,那便是人的内心世界。”

 

20085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