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2007区域金融报告
这个报告令专业人士关注,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到各地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态势,有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我关注东部、中西部几个重要区域的金融业发展,报告结论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2%、14.2%、14.5%和14.1%,比上年分别加快0.3、1.4、1.3和0.6个百分点,地区间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
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23.5、5.8、6.3和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14.7%、16.7%和9.7%,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2.7、1.2和3.9个百分点。
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9.1、6.0、7.1和6.4个百分点。受企业效益大幅提升、直接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结汇量增加以及贷款派生效应等因素影响,多数省份企业存款增长较快。年末,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3.4、7.3和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各地区居民户存款和企业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2007年,与资本市场活跃、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相适应,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增居民及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67.4%、73.0%、82.8%和78.7%,较上年分别提高15.9、18.3、18.3和23.8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结构看,储蓄存款比重下降而企业存款比重提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较多依赖储蓄存款的状况有所改观。从资金来源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仍是银行体系存款的主要来源,其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1.2%。
2007年各地区贷款投放均呈前多后少的趋势。上半年各地区贷款投放进度较快,全国有7个省份本外币贷款增幅在一季度达到年内最高,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半年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9.0%、69.1%、66.0%和80.3%。下半年,各地贷款投放进度逐步放缓,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四季度新增贷款仅占全年新增贷款的8.6%、8.0%和7.0%,各地区中长期贷款比重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分别占65%、65%、79%和77%,分别较上年提高5、5、7和16个百分点,其中重庆、贵州、海南、广西、广东新增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均超过80%。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同时,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7、22、16和25个百分点。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7、22、16和25个百分点。在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攀升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更为突出,由此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值得关注。
从贷款的行业结构看,各地区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行业、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贷款增速较高,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明显。从贷款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和中部地区贷款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由于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地区,贷款比重有所提高;东北地区贷款比重略有下降。各地区在资金运用期限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2007年,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新增人民币短期贷款的3.1倍,而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该比例仅分别为1.3、1.6和1.9倍,年末西部地区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8.6%,分别高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9、11和11个百分点。导致西部地区资金运用中长期化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较高,加之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对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需求较大。
各地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继续下降,支付能力总体正常。2007年1至4季度,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分别为2.87%、3.0%、2.8%和3.5%,明显低于2006年四季度末4.8%的水平。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支付清算的资金。近几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一是货币政策调控由稳中适度从紧逐步转向从紧,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连续上调,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力度加大。二是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流动性管理水平大为提高。三是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和支付清算系统逐步完善,也为金融机构保持较低的超额准备金率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保持较高水平,支付能力总体正常。
中部地区资金融入规模增加,各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受A股市场IPO频率加快以及多项从紧货币政策出台等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短期融资需求增加,推动银行间市场交易②大幅增长。由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银行间市场资金总体呈现出东部向其他地区流动态势。东部地区净融出7.3万亿元,比上年少融出2.5万亿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净融入3.8、2.2和1.4万亿元,其中,中部地区比上年多融入2.9万亿元。北京和上海聚集众多金融机构总部,成为最大的资金融出地,全年净融出资金分别为11.3万亿元和1.3万亿元,广东、福建、广西、贵州和青海等省也有少量资金净融出。天津、山东、湖北、江苏和浙江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地区,净融入规模均在1万亿元以上。辽宁、湖南、重庆、安徽和河南的净融入规模也都超过了0.5万亿元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长继续快于东部地区。企业存款增长快于储蓄存款。各地区直接融资大幅增长,融资结构持续改善。
2008年,虽然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需求可能减弱,国内也发生了冰雪、地震灾害,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积极因素推动下,各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和好字优先,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适度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国内经济运行中面临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的突出矛盾,各地区应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稳步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逐步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平稳有序推进。目前全国已有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在四川、吉林、湖北、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开业,在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改善农村信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举办奥运会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受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外部需求减弱和国内冰雪、地震灾害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并适度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价格态势。同时,区域经济运行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在短期内缓解。
2008年,各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信贷总量,均衡把握贷款节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各地区金融业将进一步支持当地经济协调发展,优先满足“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需求,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金融改革将继续深化,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逐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更趋完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中国人民银行
这个报告令专业人士关注,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到各地金融业发展的现状与态势,有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我关注东部、中西部几个重要区域的金融业发展,报告结论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2%、14.2%、14.5%和14.1%,比上年分别加快0.3、1.4、1.3和0.6个百分点,地区间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
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23.5、5.8、6.3和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14.7%、16.7%和9.7%,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1.5、2.7、1.2和3.9个百分点。
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9.1、6.0、7.1和6.4个百分点。受企业效益大幅提升、直接融资渠道拓宽、企业结汇量增加以及贷款派生效应等因素影响,多数省份企业存款增长较快。年末,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3.4、7.3和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各地区居民户存款和企业存款继续呈现活期化趋势。2007年,与资本市场活跃、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相适应,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增居民及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67.4%、73.0%、82.8%和78.7%,较上年分别提高15.9、18.3、18.3和23.8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结构看,储蓄存款比重下降而企业存款比重提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较多依赖储蓄存款的状况有所改观。从资金来源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仍是银行体系存款的主要来源,其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1.2%。
2007年各地区贷款投放均呈前多后少的趋势。上半年各地区贷款投放进度较快,全国有7个省份本外币贷款增幅在一季度达到年内最高,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上半年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9.0%、69.1%、66.0%和80.3%。下半年,各地贷款投放进度逐步放缓,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四季度新增贷款仅占全年新增贷款的8.6%、8.0%和7.0%,各地区中长期贷款比重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分别占65%、65%、79%和77%,分别较上年提高5、5、7和16个百分点,其中重庆、贵州、海南、广西、广东新增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均超过80%。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同时,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较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7、22、16和25个百分点。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7、22、16和25个百分点。在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攀升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更为突出,由此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值得关注。
从贷款的行业结构看,各地区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行业、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贷款增速较高,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明显。从贷款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和中部地区贷款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由于贷款增速高于其他地区,贷款比重有所提高;东北地区贷款比重略有下降。各地区在资金运用期限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资金运用的长期化趋势较其他地区更为明显。2007年,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为新增人民币短期贷款的3.1倍,而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该比例仅分别为1.3、1.6和1.9倍,年末西部地区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8.6%,分别高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9、11和11个百分点。导致西部地区资金运用中长期化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较高,加之直接融资渠道有限,对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需求较大。
各地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继续下降,支付能力总体正常。2007年1至4季度,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分别为2.87%、3.0%、2.8%和3.5%,明显低于2006年四季度末4.8%的水平。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支付清算的资金。近几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一是货币政策调控由稳中适度从紧逐步转向从紧,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连续上调,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力度加大。二是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流动性管理水平大为提高。三是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和支付清算系统逐步完善,也为金融机构保持较低的超额准备金率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保持较高水平,支付能力总体正常。
中部地区资金融入规模增加,各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受A股市场IPO频率加快以及多项从紧货币政策出台等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短期融资需求增加,推动银行间市场交易②大幅增长。由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银行间市场资金总体呈现出东部向其他地区流动态势。东部地区净融出7.3万亿元,比上年少融出2.5万亿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净融入3.8、2.2和1.4万亿元,其中,中部地区比上年多融入2.9万亿元。北京和上海聚集众多金融机构总部,成为最大的资金融出地,全年净融出资金分别为11.3万亿元和1.3万亿元,广东、福建、广西、贵州和青海等省也有少量资金净融出。天津、山东、湖北、江苏和浙江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地区,净融入规模均在1万亿元以上。辽宁、湖南、重庆、安徽和河南的净融入规模也都超过了0.5万亿元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增长继续快于东部地区。企业存款增长快于储蓄存款。各地区直接融资大幅增长,融资结构持续改善。
2008年,虽然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需求可能减弱,国内也发生了冰雪、地震灾害,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积极因素推动下,各地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和好字优先,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速适度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国内经济运行中面临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的突出矛盾,各地区应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稳步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逐步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平稳有序推进。目前全国已有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在四川、吉林、湖北、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开业,在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改善农村信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举办奥运会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受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外部需求减弱和国内冰雪、地震灾害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可能高位趋稳并适度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价格态势。同时,区域经济运行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在短期内缓解。
2008年,各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信贷总量,均衡把握贷款节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各地区金融业将进一步支持当地经济协调发展,优先满足“三农”、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贷款需求,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金融改革将继续深化,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逐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更趋完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