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沉默 是对市场不负责


                    2008-06-13《每日经济新闻》

    曾经被认为是“政策底”的3000点,最终从俯视变成了仰视。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端午小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股指以大阴棒迎接回到市场中的投资者。近8%的跌幅,千家个股跌停,呈现在投资者面前的是一片惨绿。不仅如此,前期的2990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抵抗力,股指亦一度被打至2900点的整数关口。

    市场疲软、信心不足乃目前股市的“流行色”,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政策救市犹如一场游戏一场梦。规范大小非减持行为、降低印花税等,在激发出市场短暂的热情后归于沉寂,毕竟此一时彼一时,山已不再是那座山,市场已不是原先充满激情的市场了。

    不变的是,每一次市场暴跌,中小投资者无一例外都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是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散户投资者还是持有基金的基民,都没有逃出这一怪圈。

    没有永远的牛市,也不会有永远的熊市,市场运行总是在交替中轮回,这是规律作用的必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跌破3000点之后,市场是否已经进入“2”时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面对纠偏式的救市失败,面对着市场的暴跌,来自监管层的声音尤为关键。继续无动于衷或者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其实是对市场的不负责。

    当“政策市”的阴霾一再骚扰着市场并受到广泛诟病后,监管层学会了沉默。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及此前的四年多的大熊市中,只要市场出现诸如暴跌等情形,投资者还是能够听到来自监管层的声音的。然而,这一切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力推行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市场的问题就能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何况年轻的A股市场并不成熟,还存在诸多弊端与缺陷。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监管层适时地发出声音,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事实上,无论是出台规范大小非减持的措施也好,还是降低印花税也好,都是在市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倒逼产生的。也就是说,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与被动性,此事实无疑增加了市场的发展成本。

    面对市场的非理性暴跌,监管层是否该发出声音,或许美国市场就是最好的一个参照物。如次债危机发生后,美联储主席就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特别是在次债危机愈演愈烈之际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年元月份,全球股市狂跌,道·琼斯指数亦未能幸免,美联储于1月21日晚召开紧急电话会议,第二天随即宣布调降联邦基金利率75个基点。相反,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中国平安因公布巨额再融资方案亦导致股指暴跌,国内投资者所享受到的又是什么呢?有比较才有区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次债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股市只下跌了17%左右,而受到间接影响的A股市场却狂泄了50%以上。

    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更是“信心经济”。因为没有了信心上的支撑,“千点论”不幸一语成谶,A股市场亦被“推倒重来”,这些惨痛的教训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忽视。因此,针对目前市场的现实,监管部门也该向美国的管理层学习学习,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发出声音时就发出声音。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