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基金的一些问题,原来曾经考虑过的题目是《谁能够拯救你,我的基金?》,思前想后,还是用了现在的题目,今晚有些睡不着,趁着看球的时间,一边看看我所喜欢的意大利队的防守反击,一边写这篇文章吧。
先回头看看我在一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
中国基金业这些年出现过不少怪现状,下面先列举几个:
1、2003年基金的好业绩竟然引发了基金赎回潮,到2004年1月31日居然大多数业绩优良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遭遇了净赎回,甚至有个别基金规模跌破了规模2亿元的设立下限。此为中国基金业怪现状之一:业绩越好赎回越盛;
2、2006年12月7日发行的嘉实策略增长一天募集超过400亿,2007年3月发行的汇添富焦点成长募集100亿后居然没过几天又打开申购而且申购额也不低。为此,国家出台了基金比例配售的政策。此为中国基金业怪现状之二:新基金疯狂圈钱;
3、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暴跌,据媒体报道,很多新基民,其中一个大的群体是由温州炒房团转变过来的炒基团,进去不超过10天,一看股市暴跌,集体赎回刚买不久的基金。此为中国基金业怪现状之三:基民也割肉,割肉割在地板上。
4、拆分或者分红“归一”(净值回到1元)并且举行“优惠申购”(申购费降到认购费水平)的老品牌基金越来越多,这些准备进行“归一”“优惠申购”的基金往往是老牌绩优基金,开展活动前业绩表现往往十分突出,我的分析是活动前基金公司往往非常努力的进行表现(此时可能牺牲同一公司其他基金的利益,用其他基金的资产拉抬这只基金的持仓股票)以吸引投资者眼球,活动后基金又开始正常运作,而且很多开展了此项活动的基金其后表现都不尽人意,比如银华优势、富国天意、易方达积极成长、南方稳健2号等等。此为中国基金业怪现状之四:打折基金满天飞,基民争抢便宜货。
5、越来越多的基金加入到停止申购的行列之中,有的基金停止申购是因为持有某只停牌很久即将复牌的股票,有的基金停止申购是因为基金规模的扩大,有的基金停止申购是因为业绩不稳定。此为中国基金业怪现状之五:停止申购也疯狂。
今年以来又出现了一些怪现状:
1、债券型基金也疯狂,今年基金发行规模的冠军居然是交银增利基金,该基金于3月25日提前结束募集,这一时间比原定的发行截止日提前了10天。从渠道得到的数据表明,该基金的募集总额将越过百亿,从而超过前期成立的华夏希望债券基金,刷新了2008年以来基金发行的新记录,成为今年首只超百亿新基金。
2、基金越批越多,发行规模越来越小,新基金的发行规模越发不忍目睹,3、4、5月份分别有7、17、15只新基金成立,平均发行份额分别为54.77亿、24.91亿、9.87亿。今年以来基金的发行密度之高前所未有,可4月份15只新发基金规模加起来还不如去年高峰时一只基金,指望新基金在市场中掀起大的波澜恐如望梅止渴。
3、规模再小也要提前结束募集,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今日发布公告,宣布将易方达中小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截止时间提前至2008年6月13日。据悉,该基金于2008年5月28日开始募集,原本截止期限为2008年6月27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根据基金份额发售公告的有关规定以及基金的实际募集情况和市场情况,将募集截止时间提前至2008年6月13日,即2008年6月13日仍然接受认购申请,次日起不再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预计该基金募集份额可能不到5亿份。
4、最牛基金也变熊,华夏大盘精选是2006、2007年连续两年来最牛的基金,但是进入2008年以来似乎也是流年不利,多次垫底。
疯狂的市场造就了2007年基金也的辉煌,银行排队买基金的景象好像还历历在目,多少只基金单日超额发行并且比例配售,9月份之后新基金被停发,使得无数投资者一直是翘首以待,然而时过境迁,2008年元月份之后重新开闸的新基金确受到的是无比的冷落。
谁动了基金的奶酪?
当然是市场,市场的非理性造就了基金发行的非理性繁荣,不仅仅是新基金的发行,还有基金拆分、大比例分红归一的大规模营销,优质基金的大规模净申购都是如火如荼,一时间,基金总管理资产在2007年不断创出新高,年终达到3万亿之巨。基金业的非理性繁荣又从另外一个方面造就了股市的繁荣,2007年下半年的蓝筹股泡沫就是由于超级大规模基金的不断增加所造成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成就了基金的非理性发展,基金的非理性发展也促进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6124点之后,市场开始走熊,管理层继续切短新基金发行的欲望,使得之后的行情成了无源之水,死气沉沉,当股市价值回归的时候,由于基金股票投资比例和基金经理盲目乐观的限制,基金也开始顶不住大盘的压力,担心赎回潮的发生成了基金经理有时候不得不杀跌的致命弱点,此轮熊市,新基金不断被批,然而风光不再,新基金发不出去,老基金开始被赎回,虚假繁荣背后的硬伤开始反攻于股市,这个时候,基金成了助跌的利器。
投资者在责怪基金,管理层也要求基金讲政治,然而面对这种涨也非理性跌也非理性的市场,我们不能把罪责都推给基金经理们,他们有仓位的限制,也有赎回的压力,在只出不进或者说出多进少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之下,基金经理们也许真的很无奈!他们可能不得不在5000点建仓,又不得不在3000点左右割肉!(意大利球进了,但是越位了!裁判判越位,好像实际上不越位!看看意大利这样的大盘球队也拿裁判没有办法不是?)
今后的基金投资者应该怎么办?
1、目前属于中国股市价值低估区,当然不应该割肉赎回基金,我说了,中国股市目前的合理估值以PE=25计应该在上海综合指数3500点左右,所以目前的区域不应该赎回基金,适当补仓一些基金,等到3500点左右赎回一部分至少可以摊薄持仓成本;
2、不要一味的责怪基金经理或者基金公司,应该多研究基金净值与大盘指数波动的对应情况,在半年报出来的时候,最好能够研究一下持有和关注基金的报表,把半年报与一季度报表对比研究一下,主要研究一下基金经理把握大盘趋势的能力(以持股仓位的变化能力为参考)以及选择优质股票的能力(以持股行业和前10大持仓品种为参考),然后在下半年大盘有转暖机会的时候选择一些水平更高的基金去长期持有或者适当波段操作;
3、少关注大盘每天的波动,多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只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还没有被破坏,好的基金都是可以长期持有的,长期持有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到三年,我们国家的基金投资者目前有三年基金投资经历的人都只是绝对的少数,何谈什么长期投资已经巨亏的说法,所以我们仍然不能认为基金长期持有的理论是错误的。只要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任何时候选择一只好的基金长期持有,我仍然认为是正确的投资策略;
4、是时候买点新基金了。去年的行情证明了小规模基金的优势,小规模基金由于船小好掉头,去年大多数时间都比大规模基金表现优异的多。想一想,去年我们还在不断为小规模优质基金不断停止申购而烦恼,而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很多由基金公司安排品牌经理领衔的小规模基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信任这样的基金呢?我一直偏好小规模基金,再说了,在调整市场背景下选择小规模新基金,就是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全新的开始会给我们全新的希望。
今后的管理层对于基金的政策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些调整?
1、现在的开放式基金规模太大了,开放式基金规模过大对于新兴市场来说有着放大器般助涨助跌的推动力!股市上涨的时候怕净申购,扩大上涨的效应,去年5000点之上到6124点的那段行情绝对是由于基金的非理性繁荣造成的;股市下跌的时候怕净赎回,甚至怕赎回潮的发生会导致股市的崩盘,今年批了那么多新基金,然而基金总份额未见增长,这次印花税下调的反弹行情的夭折与基金经理对于赎回潮的担心是不无关系的。既然开放式基金规模太大了,是不是可以多开发一些封闭式基金产品?当然不是现在,现在这种委靡不振的行情发什么基金都很难,更不要说发封闭式基金了,我想等市场回暖了,还是应该考虑多发一些封闭式基金的,封闭式基金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担负的资金压力要小的多!
2、开放式基金里各种类型的基金比例也是需要考虑的,去年发的股票型基金太多了,今年发的债券型基金太多了,总体来说平衡型(混合型)基金的比例偏小,除了货币型基金之外,我觉得债券型基金占有总比例在20%以下比较合适(哇,罗马尼亚进球了,意大利处于离开欧洲杯的边缘!),混合型基金占有比例最好在30--40%左右(哇,意大利进球了,比赛真是瞬息万变呀!),股票型基金占有比例最好在40--50%(其中指数型基金占总比例10%左右),这样的比例可以适当稳定一些。
3、对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变化?基金赚钱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管理费的比例,基金赔钱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降低一点管理费的比例?否则基金公司只需要考虑基金排名就行了,在争排名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基金杀基金的情况,这本身也不是好事吧?
4、对于基金经理及其团队,也存在激励的问题,业绩好与业绩差,盈利与亏损,应该有一定的差距才是!旱涝保收,不应该是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吧?绩效考核,应该引入基金管理团队!
5、是不是考虑一些其他的基金类型?比如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市场稳定投资基金等等?股指期货一旦推出,是不是可以考虑基金也可以有一定的期货投资比例?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分析与想法,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基金投资者做好你的投资理财规划,更希望能够引起管理层的关注,我的建议不一定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本文为个人原创文章,转载到其他网站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报纸杂志以及盈利性网站转载首先请与本人联系。
请参考http://www.wxfund.com/dispbbs.asp?boardid=57&id=28431
吴西观察:谁动了基金的奶酪?(0614)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