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简述


《易经》简述:

 

古有三《易》。据《周礼.大卜》言:“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周易正义》引郑玄《易赞》言:“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说:“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但孔颖达则据世谱等群书,谓“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认为郑说无据。按三《易》之名,都直接指首卦。《连山》以艮卦为首,艮为山,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卦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乾为天,乾元之气,“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乾卦辞“元亨利贞”,言春夏秋冬,一气流行,周而复始,乃至无穷,故曰周易。尚秉和取郑玄、贾公彦之说,反驳孔疏,认为“神农之兼号连山,黄帝之兼号归藏,乃因其所演之易名,后人伟其功,即以为号。非其易原无名。连山氏所演者,即名连山。归藏氏所演者,即名归藏也。且连山归藏,先道亦谓为夏商易,益可证连山归藏之名乃因易而起”。尚氏认为易道循环往来,无非一周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唯杨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特别指出西北戌亥括终始之义,尤为卓见:西北者戊亥,乾凿度以戊亥为天门。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于无有’。盖一岁之事,至乾而终。复自乾而始。有无出入,皆以戌亥为枢纽。故先天艮居戌亥,连山以为首。月卦坤居戌亥,归藏以为首。后天乾居戌亥,周易以为首”。

以上的说法都是不确的意会:从历史上的生活习惯来对待,《连山》比《归藏》还早,在伏羲氏至三皇五帝那个时期,人们都以山地为生活环境,离不开山洞和树木为巢,山峦起伏绵延相接,用图象结绳为记此后(人名不详),以《连山》为图象之号为经之名,附古经三万言,那时山林为人们生存之根本,所以用“”字为起卦,黄帝时延用,自周文王后篡根去木傍才用了“艮”,才产生出歧义;自黄帝出,为母系文化的继始,四处求道而得道,收炎帝、灭蚩尤统一华厦,持“天下为公”观,人烟日盛,山地人满,从山渐川,因势择优避劣,取别名归藏,其所去粗取精为《归藏》——《易经》,从“川”字为起卦,到“健”字为末卦,注文四千三百言,今观《归藏》残存爻辞,文义易知,语言简洁,全为韵文,毫无吉凶祸福之类占卜用语;从卦名上看,既有以畜牧渔猎经济生产而命的卦名,又有反映女权制向男权制过渡协同互补的卦名,更有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农时节令、以及预防畜牧业、农业自然灾害的相关卦名其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内容极为丰富。后经五帝等历一千六、七百年至周,周文王篡卦名、改卦义、重编序后予以,再定名为《周易》(另文详谈)

母系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传承线索是黄帝(史官仓颉创文字)【归藏】颛顼彭祖伊尹太公武王老子,形成了一直传承到春秋战国的民主道术。而父系文化的传承线索是黄帝(史官仓颉创文字)【易经】颛顼文王周公【周易】孔子。母系道统传承线索和父系道术传承线索的一种强烈对比是,母系道统的传承线索是从强到弱的,逐步衰落的,以至到老子之后,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退化。而父系道术的传承线索是由弱到强的,到了孔子那里,已经到了父系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虽然母系道统在汉初还能保持强大的影响,以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母系道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父系文化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一直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父系文化才日渐崩溃。但在毛泽东时代虽无父系文化之说,在许多的作法上留有无法否认的痕迹,近几年某些人由于把国学本末倒置,势有复旧孔孟道术之势

轩辕黄帝所处的仰韶文化时代,正是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金人銘》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內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黄帝别称归藏,是我国先秦时代母系真本道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分别著有《黄帝四经》和《黄帝内经》、《金人銘》等书,黄帝学说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文化始祖,它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逻辑体系。以《归藏经》从坤卦起始,是以民本国家“天下为公”的公正思想为道学本源。但是,《归藏经》已经佚遗了,《周易》是《归藏经》的翻版,谨只有以《周易》为蓝本开展解证。

《易经》分为“”与“”两部分。“经”指《易经》;“传”指现存最早的对经文的注解,又称《易传》,共十篇。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战国中、后期著作,作者有待考证)论述,是《易经》最古老、最权威的注释。《易经》还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正如黄寿祺在《周易释注》中所言“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哲学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显明昭著”。“”与“”就这样互为生辉,但又各具迥然不同的风格。

中华文明,肇始于《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金人銘》《河图》、《洛书》及《易经》等书。那么,《易经》何许书也?按易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灰,皆可掾易以为说”。《易经》包括象、数、理、占四方面,一句话,它是研究和预知宇宙万物周期规律变化的学问。是从周期有序运动性的时空结构入手,用来探索自然世界的盛衰浮沉、生长收藏等运化规律。可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普适自然与社会规律性的基本方法论。就具体而论,书中以一条主线与四种体系开展论述:一条主线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称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消长、稳态有序、承制转化特征,形成动态网络层次天人一体,原理合一,万物本原的大法则;四种体系是:层次依递、逻辑序贯、喻理易懂、精致绝伦符号体系;宏微并论、道物同协、继往开来、博大精深辨证体系;渊源流长、秘藏幽深、耐人寻味、千古不易的天文历法体系;开天辟地、入神致用、博古扬今、涵涉广道实证科学体系。一条主线、四种体系、融于一体、各具特色。总之,其既功形于上又功形于下、而不失于功形于中,既宏观又微观、既抽象又具体、既理论又实践的关联互补承制并用,具有“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际之事、证大道之理的道物兼用哲学方法,具备当代科学公认的同源性、同化性、同律性、同归性、同一性、系统性、全息性、对称性、层次性、有序性、目的性、协同性、互补性、承制性等的自主择优避劣性的稳态有序规律自动控制程序系统学问实用的合二为一,而一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规范的行为宗旨。决不是现行哲学家们烟过云散泛虚立论其树的对立统一是经过斗争战争之后对耗的统一,仅能用于自然与社会的失态之治,不是稳态自然和社会常态正邦久安的哲学策略。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辨证工具;矛与盾的关系是势不两立、盾硬矛硬或矛硬盾硬的趋势,只能诱导矛盾斗争的逐步升级(因有对立因素、制器锐而对之)而再予制约的独裁统治,易致官逼民反道而行之;阴阳平衡就是根本不解事物的“既无太过与又无不及”的互补“中态”承制运化法则,这是把事物的相互作用运化机制看待为静止不动一潭死水为此希望悟精周易等经典,才能醒梦改过。在下略论之。

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古今的许多学者都得到《易经》普适性的基本原理而开拓了生产生活的智慧源泉,发明创造出众多的奇迹。例如: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曾讲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说:

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善尽美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蜮最先进的理论。

这些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相应思想之间高度地和谐一致,这对于我认定神秘的传统哲学(亦称持久常在的哲学)为我们近代的科学理论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如果说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一种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返回到2500年前的起点上。

.芬奇在温沙手稿中说

人类以其聪明才智,有所发明创造,殊途而同归,但是,人类的发明创造绝对不可能像自然界创造的那样美丽、那样简洁、那样直接,因为自然界的创造既无不足,也无多余

可见外国人把中国古人的大脑智慧的引进,是为了哲学和科学文明传播创造性运用,更没有涉足政治性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层面,从此西方除了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所发动的对立战争表现的对耗之外的反省,也就逐步繁荣发达了起来。而国人引入西方的唯物主义所主要确立的矛盾斗争对立统一等性的形式逻辑强加于政治性意识形态领蜮,除了当时国情必要改造之外而建立新中国,可是在建国后由于以唯物主义处于统治位置的思想领蜮意识形态对立斗争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你看一种思想意识既能在对立斗争中改变国家命运,那是对社会失态时适宜之治。当失态之治达到任务目标之时,适时转入常态正邦久安性的发展之机的正轨是为真之事。可在当时却忘记了《老子》的教诲: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以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那时反而表现出过激性的矛与盾的对立斗争和在根本无备社会物质基础与思想素质基础的情况下,提前执行类似于共产主义的激进管理阶级斗争,为此造成了一系列不可弥补的时空损失。唯物主义者把其意识强加于不符合当时客观事物的方法措施,那么其实也是唯心论的翻版和体现,无形和有形地以致产生的危害更甚、社会各项事业的秃废,也是《老子》所言的:“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事常态应以正制稳天下。还是邓小平上台后的拨乱反正才挽危局。

当前的中医学因为还在以唯物论作指导,没有找到合适的哲学指引,所表现基础理论上的前后紊乱而遭人非议在所难免,充分说明其指导理论的不能达意,还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是在遵守古人的哲学原理为根本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代前沿科学的养份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的紧迫性。在此,笔者整合如下几条予以解读。

 

<>、〈易经〉的历史价值

 

《易经》是集我国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容于一体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技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并且影响着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都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易经》等先秦文化之书谈中国文化,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易经哲学------道物论:<易经>这部哲学著作。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的洞察比较的积累方法,是古人在以其前的自然与社会阅历总结性学问,得出具有辩证思想的自然社会观,对后世哲学有很深的影响。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自传中写道:曾根据中国《易经》阴阳消长承制道理,阐明了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理(但其没有吃透,产生错误逻辑)。

《易经》自然道物辩证观分为三个基本内容:以[阴阳]擎领“天、地、人”三才、八卦、五行(天干、地支)统一三要素的系统论思想。

1)阴阳思想是对事物相互作用规律的客观描述: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传·系辞》)。双方的相互偶联又相互协同,既相互差异又相互位移转化,既相互互补又相互位移承制,这是“相互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为最根本的规律,对近代原子物理学影响很大。

2)八卦、五行思想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基本模式:《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而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排列,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组成一个打不乱的逻辑序贯关系,用以刻划表达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反映自然界的一元化基本模态原理。

一卦由六爻组成,由初到六是表征功信和物质相互生化作用的时空位移过程,时位到顶点形成变卦是一个本性变化过程。例如:川健之后,有屯卦经蒙卦、需卦就是说明事物由发生到发展,由小到大,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以后经讼、师、比、小毒、履卦等阶段,分别经历了互补、集约、合作、节制和规范有序等环节的正确处理,就可以到达事物兴旺发达《泰卦》的阶段,这都是向同一方向发展的一个时位变化本性变化的过程,《泰卦》之后紧接着《否卦》是一种本性变化,表明事物发展兴旺时如不注意防范则很快走向反面,即亢龙有悔《乾卦·第六爻》。则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3)天地人三才统一思想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生生之谓易”,《易》把阴阳的“交易”作为宇宙的“有无”供需循环复始普遍规律,其周期位移而产生阴阳,根据阴阳建立六十四卦,在众多复杂多变的事物中,提挈了以“天、地、人”为纲举目张的重要概念。

《易传·系辞》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但在《说卦》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对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孔夫子作了人为不确的分立,其实“天地人”之间在于“阴阳柔刚仁义”的网络层次上是协同关联承制,不能明确人为地割裂的阐述,这三个网络层次都有“道与物”的互补依存作用。《序卦》:有天地之道、然后有万物。把“天”“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量之道,而不是西方意义的“神”。天主日月,“日月(地)丽乎天”,证明是自然界的天道,而不是虚无飘渺的神与上帝的“天”。

《乾卦·文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系辞》天地变化,人类效之《易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适应自然,依自然的法则从而运用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建立和谐互补协同的关系,而不是对立与矛盾的斗争。人不是消极地顺从天地之道,而要象天那样“天行健,日月以自强不息”、也要象地那样“地势川,济民以厚德载物 等“天地为公”的“天无私照、地无私载、人无私立”( 黄道经)的公正思想,依自然的稳态健康之常、之法、之道创造自然与改造不合理的人类社会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学者研究表明,天地人之间的确是存在着广范而深刻的联系。《周易》所论述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整体自然观的核心问题之一。

 

<>、科学的易经:

 

1949年欧洲哲学权威C·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谈到:“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英国克·巴克特1989年指出:“当代科学也发现了我们世界的缺陷,并且还发现《易经》中许多真理竟同最新的科学理论相符。以上两段话,都是欧洲权威人士对《易经》价值的赞誉与公正的评论,外国人读易研易之道比国人的收获还大,而且具体地运用于人们息息相关的不同领蜮。

1703年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兹首次发现二进制时十分怀疑,后来从传教士白晋的信中获得有关《易经》和伏羲八卦的资料,从而正式发表关于二进制的论文。题目是“二进制位计算的阐述”,附题是“关于只用01兼用其用处及伏羲氏所用数字的意义”,莱布尼兹意料不到他发现的二进制会在中国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按照此图予以数列比较,坤卦相当于000000、乾卦相当于111111、此两卦简约为01的二进位约数,类似于[阴阳的“公约度量”阈值规范]。剥卦相当于000001、比卦相当于000010、观卦相当于000011、预卦相当于000100,惊奇地发现易经图象中从630的二进位数字。他在钦佩之余说道;“我发现二进数是20年前。到了今天我才发现,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经了解到01的二元数论”,曾写信给当时清朝的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国籍,他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他在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国学院,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毁于战火。

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1937年到中国访问,了解到中国关于阴阳互补的概念时,曾十分惊叹。当他被封为爵士时,则用阴阳太极图作为其徽章的图案,并刻上“互补即对应”的文字。

美藉华人杨振宁、李政道1955--1956年对当时公认的“奇偶不灭定律”提出怀疑并得到证实,因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在获奖后对记者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并明确指出:灵感来源于《易经》学说,既有阴阳的道理,即同时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易经·第二十四卦),否极泰来(易经第十卦)的道理李政道197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博士时提到: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德国原子物理学家的著名定律)和《易经》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意义颇有符合之处。所以与近代物理学很有一致的看法,同中国太极、阴阳二元的学说很有相似的地方。

《易经》虽说其在表面上是一本占筮的书,但其实质是一部科学哲学的书。“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易传·系辞》)是说宇宙万物是有层次秩序的分类分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卦·文言》)古人以隐约了解到共鸣、共振的同道予谋自然现象;“彰往而察来,知微而阐幽”(《易传·系辞》)通过研究清楚过去的事情,就可以明察未来,从而进一步可以了解到一些细微和复杂的变化。“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卦·象传》)通过观察其经常存在的征兆,则可以了解到万物的道理。另外,《易经》涉及到的学科也很广泛。

数学:《易经》的数就是二进制,而二进制就是计算机的编程应用性语言,是以一生二、以二生一性的高等非加和式模糊数论。

生命科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跟遗传物质的六十四种密码子排列十分相似,以阴阳正负复制自动调控多层网络反馈体系。

中医学:历代医家认为“天人一理,医易相通”,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虽然早于《易经》,《易经》内的语言同《黄帝内经》有一脉序贯相承的密切关联,用自然界产生的直观语言描述人体的正常生理与病理,只要同自然现象作对比,令人易记易懂。

生物学:《渐卦》是指大雁在长途迁移过程中对地理的分析,并以此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变化。《大过卦》是指生物返老还童的罕见现象。

天文学:《丰卦》是太阳被遮住(日食)后出现的天文现象。《逅卦》是描述陨石自天上掉下的自然现象。

地理学:《雷卦》、《复卦》均是对雷雨和地震的详细描写,地壳运动的变化规律。《井卦》是对水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排污的基本概念。

气象学:《川卦》是看到地上的霜而想到寒冬的来临,并预示事物发展的前兆。《小毒卦》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现象。

1975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出版了《物理学之道》一书,他把量子力学理论与《易经》作了对比,认为《易经》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动力学模态一致,而且八卦图与强子的八重态相对应等等。著作的出版,直接引起了科学界对《易经》的关注和研究,更直接地推动了世界对《易经》的热潮1980年英文版《易经》第三版第七次重印,在西方广范传播,从而引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注意性重视。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台湾、香港、日本、美国及欧洲的部分地区或国家先后成立了有关《易经》研究的国际性组织。在国际《易经》热潮的推动下,我国济南才于1987年召开第四届由中国大陆第一次主持的国际《易经》学术研讨会,《人民日报》并于19871211第三版作了报道,标题是:探讨中国古代的“宇宙代数学”。

《易经》虽然从表面上是一本在讲占筮的书,占筮是其最基本的运用内容,也是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但它深层的寓意却能领导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就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发掘、去探讨。“善为易者而不占”(《荀子·六略》)才是为易者的最高层次。

《易经》是承继《黄帝经》之后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研究中华文化必须从《黄帝经》和《易经》着手,才能找准文化根源。我们先不谈《易经》关于占筮、科学等高深的问题,单就《易经》所描述的人生哲理就值得我们效法。整部《易经》的《象传》就是一部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卦》,我们要如自然一样稳态健体而自强不息才能进步;“地势川,君子以厚得载物”《坤卦》,我们要同土地承物孵芽似的以宽厚的心胸待人容物存身留言;“山下有川,宜,君子以虚受人”《咸卦》,我们要用山泉流水的毫无保留地滋润他人它物,容人容物,以高低上下存虚差异涨落消长为机功用;“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卦》,我们要向好的学习,向善的看齐,有了过错就要及时改正、是非常有益处;就连“蜀惑人心”的“”,也是《易经》的第十八卦,“”是讲因腐败而革新的事,“山下有风,,必生蚕灾人们在灾害颓萎低沉的时候,振奋精神、激励志气、剔矢否塞、育养德性、以利天下这些都是《易经》对后人的警句,难道《易经》是因某些人对其知识掌握的至浅所认为的“迷信”,我们也跟着不加研析性的人云亦云吗?我们必须就要挺起腰杆坚决效法易经的法道

我国有数千年的古文明,但我国的科技为何在近代总比别人落后?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易经》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还就其意识形态的好与坏?迷信与否?有用无用?争个你死我活,碰了个头破血流,还是没有结果。聪明的人士却不管你好与坏,先把它学下来,然后来个“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把它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易经》起源于中国却在外国得到发展,并且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才是真正要令我们深省的话题!

 

>易经的终极目标都是人生的超前关怀

 

人活世上,没有人不追求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恰恰又是幸福的前提,在这两个方面,中医的《内经》和《易经》出于一辙,刚好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可能!中医是最讲究预防的,早在《内经》中就强调了预防的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预测行当中流行着一句话:官问刑、富问灾,平民百姓问发财。从中不难理解,人们对提前预知未来寄予了多高的期待!人们把这种期待寄托在了易身上,这也就是易几千年来的发展虽然坎坎坷坷,倒也是延绵不绝的原因所在!像名医代出一样,大易学家也是层出不穷,留下了许多听来神奇的未卜先知的故事。

 仅从以上几个角度就不难看出,中医和易确有许多相同之处,有理由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当然就像庸医遍地一样,戴着易的帽子毫无真才实学、到处招摇撞骗所谓预测大师也是大有人在,故不在此论。但同中医比较起来,易也确有一些模糊的理论,让人难以把握,进而影响了它的预测效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易理论体系还不算十分完善的原因!

 1>、在使用规律上。中医看病,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君臣佐使,有规范的理论指导,有完善的操作程序,只要理论扎实,辨证仔细,基本上不会看错,退一步说至少不会大错。但是,易经在“贵在权通”的理论之下,便没有这些规律可循了,有时甚至在刚开始预测用“”时就出现了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理论支配下(有时更是没有道理的)会取不同的用“神”, 其用“神”不同,旺衰也不一样,与其他爻的关系也不一样,预测的结果就自然而然不同了。

 2>、在判断标准上。中医的诊断标准相对明确,如一症二舌三脉。当然也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时候,但这必须是在所取之证或脉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诊断依据的前提下进行的。易预测则依照阴阳五行的“天、地、人”的运转法则执行响应的判断标准,如六亲六神用爻等。但就本质上来说中医的辩证施治与周易的灵活断卦都是活用阴阳的结果。

 3>、在辨别方法的重复性。中医的很多辨证方法是可以重复的,尽管可能在体质、年龄、性别上有些差异,所以汉代张仲景的理论及方药至今被人奉为圭臬,且在临床中屡试有效。但在易预测中这可是大忌,两个人同时得了相同的卦,要是再问相同的事情,那可是差异就大了,这要灵活掌握其主问是什么的机遇课题。

究竟该如何认识易经?如何学习及应用,并使其得以发展,应该是学易之人关心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吧?

其内容涉及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其精髓是变易、不易、简易。易经有四个法则:象、数、理、占。宇宙万物都有他的,也必有他的,任何一个必有他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有他的;而占就是具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