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媒体不要再传企业绯闻了
关键词:海尔收购GE 艳照门 八卦媒体
人间是非最多的就是绯闻,比如今年年初的“艳照门”就是好事的媒体与民众在滚雪球,这个雪球从一个芝麻大的事越滚越大,滚成了一个大西瓜,最后连广电总局与政府的一些部门都不得不明令禁止其传播,甚至传播的人都要被论罪判刑的。
情色方面的内容是广泛被人们日常生活所关注的,而不仅仅是娱乐圈与八卦媒体如此,甚至大家认为对你的猜测的原因在于对你的关心,希望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漠视人的关心甚至是“不识抬举”,不被人议论倒有一些被遗忘的失落。
当你跟一个人有眉目传情的嫌疑或者单独相处,就会招人议论,大家似乎一定要查出你俩之间有什么感情上的纠葛,或者是有什么金钱与美色之间的交易似的。影视作品也好,现实生活也罢,莫不如此!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似乎就这么简单:假如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或者,为什么要走到一起?
在财经媒体也存在针对企业绯闻的八卦倾向的。
比如,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说某企业对收购另一企业的某个部门有兴趣,并且正在多方寻找收购所需要的资金。甚至更有消息灵通人士,把人家谈判的核心条款,标的金额甚至交易方式都要先行调查并第一时间披露出去。虽然很多时候不过是工作职责重压下个一种无奈,但假如去看披露出去之后,会对收购成本有哪些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定会使当事人汗颜。
以在海尔集团(简称“海尔”)透露准备竞购美国通用电气(简称GE)的并购案例的炒作过程中就足以感受到财经媒体八卦的倾向性。2008年5月15日前后GE宣布出售家电部门,一周后在海尔集团透露准备竞购简称GE,虽然随后在5月30日,青岛海尔公告称,公司没有参与到该收购中。但媒体对此案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的了。
本文仅以中国经营报6月9日的相关报道,简要分析财经专家与媒体们针对企业绯闻的八卦特色。
这种八卦行径通常分为六步:
1、道听途说:市场传言海尔要收购GE的家电事业部,原本就是“消息灵通人士”所传导出来的,其中势必有无稽之谈的成分,而媒体的天性职责又使得对这类捕风捉影的消息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这首先是媒体地在行动,媒体说海尔正在为收购GE的家电事业部而筹款,先采取选题式的深入调查,然后分析、评论、猜测、预言等等;其次是专家评论,畅所欲言。虽然未必有主观恶意,却是在无形中把原本私下里做的事情公开化了。
——其实那原本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媒体是需要不断找到吸引读者的内容,不能开天窗,而且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但那毕竟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利益为条件的。
2、主观臆断:媒体也曾经多方查证,并购的意向性与执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可以想见难点很大,因而对没有否认的信息就被认为是默许,不方便发表意见就意味着正在做一些并购前准备。并纷纷从自己的角度去做分析、评论与展望其婚姻之后的一些变化。但任何报道都难以避免其倾向性。比如在提到“海尔参与并购并不是第一次”的时候,说2005年海尔联合黑石加入收购美泰克,最终“败给”惠而浦。2006年,为进入韩国市场,海尔曾与印度公司竞购韩国的大宇电子,也曾接触了韩国的电脑品牌三宝电脑,最终未果。并表示,对于急于在美国取得业绩突破的海尔来说,GE家电无疑是目前最诱人的蛋糕。
——凭什么断言人家最终没有收购成功就说人家失败呢?又凭什么说人家没有最终购买就一定是失落者呢?凭什么说海尔“急于在美国取得业绩突破”呢?又何以说明“GE家电无疑是目前最诱人的蛋糕”呢!
3、自暴家底:媒体说,海尔一高层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海尔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7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这个规模,海尔吃掉估价50亿~80亿美元的GE家电,比较吃力。2007年海尔集团净利润20多亿元人民币,海尔集团投资拥有长江证券16.4%的股权目前也不能套现。
——为什么不把人家的财务数据合盘托出,如此岂不让那些竞争者对这个对手更加了如指掌吗?
4、妄自菲薄:目前看来,海尔在国内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以洗衣机和热水器为主业的海尔电器,2007年销售收入约 为85.5亿港元。青岛海尔加上海尔电器2007年销售收入不超过400亿元,净利润不超过10亿元。参与竞购,海尔将与LG电子、惠而浦、博世-西门子、三星、伊莱克斯争夺。
——“不尽如人意”说的是不如谁的意?是面对国际列强的妄自菲薄?还是仅仅为了在文章中的自圆其说而设的基础?
5、瓦解军心:以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刘步尘对海尔并购GE家电的做出了详细分析,并得出海尔并购GE家电的可能极小的结论为例,他说这里的原因至少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是即海尔用于并购的资金从哪里来。以保守计算,最低也要50亿美元,这无疑是个相当现实的问题。2005年海尔提出并购美泰时,十多亿美元的收购都没有拿出来;现在,50多亿美元的并购岂非难度更大?他说,判定海尔进入缓慢发展期,并无不妥。TCL并购汤姆逊,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打分不及格,并不成功;并购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并购之后的整合是特别难的。
第二是并购之后的整合难度问题。他说医学上有一种“溶血反应”,同样道理,收购失败往往是文化整合上的难度。并以联想收购IBM的笔记本,TCL收购Thomason与阿尔卡特为前车之覆,说海尔本来不需要收购GE白色家电部的,即使收购也是难以成功的,至少会消化不良,会有蛇吞象的感觉。言辞间充满了这样的收购是不自量力的感觉。
第三是没有必要。海尔的小冰箱业务在美国极其成功;但海尔还是成长型的品牌,而非与伊莱克斯、西门子等大品牌同起同坐。从家电业的整个发展趋势来看,美国正在退出这个制造领域。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家电制造业往往开始迁移出这个国家的转移规律,因为新迁入的国家,必定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海尔所一直倡导的“信息家电”,目前看还是更多停留在描述阶段,而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这三大原因很合逻辑地起到了瓦解军心的效果,很像在取经途中八戒的所发挥的作用。这更可以给竞购者信心,而且给出售者“狮子大开口”的理由。在海尔收购GE家电部的事情的推进上相当不利。
6、意气用事:假如最终企业按照自己所预言的那样,无疑是最大的成就感,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但假如企业没有按照自己所分析设想的那样去做,就难保有气量小的学者与媒体视相应企业为仇人,更难保不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报复。最终受到损失的肯定是所指的相关企业,而相关的媒体总是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丰富内容,而专家也可以喋喋不休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更有气量小的媒体与专家就会一直记仇!一直记仇!到处寻找足以让这家企业致命的弱点与瑕疵。这才是企业最大的悲哀。
从国家的角度,能够引起专家与媒体广泛炒作的都不是实力弱小的公司,而那些机构在经历了国内的如此内耗之后,又何以面对外来的强敌的挑战呢?当最终国内企业落败之后,相应媒体与专家就会说“早知道它就不行!看看——被我们说中了吧!”言辞中甚至不乏幸灾乐祸的口气,似乎是那些跨国巨头帮助他们出了一口恶气。
媒体自然也就敲敲边鼓,当期的《中国经营报》居然刊登出了针对GE的CEO杰夫·伊梅尔特的专访,甚至问了让读者看上去相当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比如“如果有企业竞标成功,您给他们的忠告是什么?”“LG集团可能会成为GE家电部门最有希望的竞购者,海尔在竞购中处于什么态势?”等等,虽然我们搞不清楚相关的记者提问的目的,到底是让海尔收购成本更低一些,还是让GE充分做秀,提高海尔的收购成本。但那位GE的CEO怎么说、以及那么说了之后会有什么效果,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海尔收购GE的家电事业部,仅仅是浩淼的企业投融资案件的一个例子。我们的疑问是:
为什么当我们说外资的时候,每家外资都被冠以大鳄、巨头的称谓,却没有挖掘出对我们资源、市场以及消费份额的本质呢?
为什么外来的和尚总是会念经,我们本土的英雄就只能是土鳖或者是土狼呢?
为什么跟洋人相比,我们再伟大的英雄都会变得千疮百孔、一无是处呢?
我们的媒体与专家面对外资的时候,似乎总也难以摆脱仰视的角度,似乎在管理与市场上,人家就是规范,就是样板,我们就只能顶礼膜拜。洋人的一颦一笑都是迷人的,是充分具有艺术感的。而我们是面壁十年之后才能够图破壁的。
但不管怎么说,老外到了我们这里,就是推销员,就是在分享我们的经济成长中的伟大成就的,其中不乏收购我们优秀企业的股权,我们也势必要去购买他们的股权。
任何做事的人都希望成本尽可能少些,卖方却希望多卖些钱。
肯定某些人需要做秀,而另一些人只想实在地做事。
媒体舆论的外资崇拜的现象无处不在,这种策略在我们欢迎且强烈需求外资的时候倒是有些“莫须有”的作用,但在当前热钱已经如洪水猛兽般难以阻挡的时候,外资已经形成中国经济的吸血鬼的时候,再去这么做,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当我们从别人那里购买东西,是少花钱图个实惠,还是多花钱好博取个关注与做个秀——哪个更好呢。这原本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但部分媒体与专家努力的效果恰恰是让外资卖得更高一些,买的成本更低一些。虽然在那么做的时候未必真的有“胳膊肘往外拐”的主观意识,但取得的效果往往是客观而且在逻辑上显而易见的。
往往是媒体传播专家的、专家传播权威的、权威代表官方的。我们说话的时候,“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境界,但人在利益导向的时候,是需要讲究原则的。维护自己的、亲人的、同胞们的切身利益,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在跪着!
在列强与殖民者面前下跪,这表面上是一种谦恭,实际上所起到的效果怕只能用卖国来形容。
——站起来吧!
贾春宝
2008年6月17日星期二
•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