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方法论之一:何不让中投买A股?


      前提:从6000点到2811点,中国金融市场的泡沫已经破灭,现在救市,是为了避免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股市再度跌破3000点之后,没有遭遇丝毫像样的抵抗,从6月3日到6月16日,上证指数连续九个交易日收阴,从3456点跌至最低2811点,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大盘在练“九阴真经”。

       从股市的表现看,目前信心的丧失是最主要的因素,任何一次反弹都被视为出货的机会,而估值体系和盈利预测等等因素已经完全不起任何作用了。

      股市的暴跌,难免令人对政府与热钱的对抗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要将股市打压下去,让热钱无法进入,还是我们打压之后,热钱再度抄底?

       至少从QFII表现看,它们中不少在今年1月份也就是4500点时已经大幅度降低仓位,由上海证券报和理柏中国共同推出的QFII中国A股基金月度报告显示,QFII在今年1月份出现大举减仓。行业内颇具影响的摩根士丹利中国A股基金和马丁可利基金分别降低仓位20%和12%,荷银A股基金降低仓位8%。

     由于无法追踪热钱的行踪,因此很难得知热钱的详细动态,但是从常理上说,热钱应该在QFII之前就已经撤退,理由是:国内一些游资以及私募相比公募基金,往往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而热钱本质上与这些资金有共通之处。

      所以,打压股市,以便套牢热钱的说法看来没有足够的证据。

     因此,这一轮的货币紧缩政策,对股市的打压,可能恰恰为等待的热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吸收廉价筹码的机会。

    股市暴跌,已经造成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缩水,这可能会对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具体的效果目前还缺乏相关数据验证,进一步下跌,同时还可能引发基金赎回等系列问题,行成一个恶性循环,接下来会产生什么后果,目前不敢想象。

     在此紧要关口,我们看到管理层似乎没有足够的手段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手头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中投公司来购买A股。

     成立于去年9月份的中投公司以2000亿美元作为注册资本金运行。这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予以购买,注入中投公司。

     从目前公开信息看,中投公司的2000亿美金,仅仅动用了很小的一部分,比如30亿美元投资黑石,50亿美元投资摩根士丹利,32亿美元用于设立私募股权基金,还有中铁在香港IPO时候战略配售了1亿美元。其他资金并未动用。

    中投有钱,而且其资本金兑换成人民币购买A股,与其他企业换汇不同,其他企业换汇后,将人民币存入银行,会进入经济体系再循环,产生乘数效应,而中投在换汇后直接购买股票,一方面不会对银行间流动性产生大的影响,同时能够给流动性枯竭的资本市场注入新的血液。

     实际上,中投不得不为其昂贵的资金成本头痛,去年11月,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京出席"中国论坛"时曾坦言,中投公司每年的资金成本在5%左右;而按照工作日计算,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赚3亿元人民币来为2000亿美元资本金付息。

在3000点之下购买蓝筹股,一方面能够稳定市场信心,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足够低,未来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当然,具体的可操作性还需要探讨,不过,如果政府确实希望维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让中投这位有实力的买家来买A股,是否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办法呢?

————————————————————————————————————————

 其实,使用外汇资金购买股票,香港也采取过。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际投机资本的持续攻击下,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货币纷纷失守。

面对国际炒家的炒作,港府指示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入市,大量购入优质蓝筹股票,以此稳定金融市场。最终港府成功击退国际炒家,但代价是付出1181亿港元外汇基金买入33只恒生指数股,占总市值的7%。在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后,港府于1999年11月决定成立盈富基金,逐步有序地出售手中“官股”,尽量减小对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