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同现代前沿科学之比较


中国古代哲学同现代前沿科学之比较

 

<>青囊经之河洛解义

 

此经原本是黄石公授赤松子的秘钥,为地理理法之祖。

类分化始、化机、化成三卷。理显法微,非浅学所能悟入。其辨正所集曾公序、杨公奥语、天玉、宝照四篇,皆发明此经精义。地理宗师曾文迪传青囊河洛之奥于陈抟,陈抟着有造微赋及河洛图传于世。

读青囊经,宜先讲易,研考河图洛书一奇一耦,对待生成合化之数;太极两仪四象;先后天八卦错综抽换中爻象义之理法,方有下手处(此点正是当今中医缺乏的基本)。读青囊经,先观三卷大旨,上卷化始,为天地开辟之道;中卷化机,为天地动静之道;下卷化成,为天地生成之道。然后知地理理气作用根源。(蒋公谓通三才之道曰儒)上卷经曰天尊地卑,阳奇阴偶。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天地之始,始于无形无形何测?有气在焉。其气何测?有理在焉。其理何测?有数在焉。其数何测?有象在焉。其象何测?有法在焉(此句希望鬼林之类细细品味)

大圣人作易,以法天地之道,以明阴阳之理。马图龟书皆以昭象数之迹,故理明而数立,数立而象悬,象悬而法齐,法齐而理彰,理彰而万物得有所定。

是以阴阳万物之准,皆由一理一法处之,岂地理一道可能外。且地理道出三才理原一贯,法无二门,笑容立说纷纷,彼此争诩,故此倡明理法之源,以开万世之昧

天地者,阴阳也。尊卑者,阴阳之序也。阴阳者,理也。奇耦者,数也。阴阳之理有对待,藉奇耦参伍之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似兄弟相得之象而对待之

阴阳之理有交合,藉奇耦生成之数: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似夫妇配偶之象而交合之。然对待之理,其数在参伍,则有阖辟之体焉;交合之理,其数在生成,则有五行之兆焉。自阖辟之体立。则奇耦之数均,尊卑之序不混,天地之道大彰;自五行之兆成,则生成之数具,天地之机自萌,阴阳之气相感。序不混则伦常不乖;道大彰则纲纪永赖;机自萌则造化累出;气相感则终始流行。

伦常不乖,则尊卑之序,万世昭列。纲纪永赖,则天地之道,终古复周。造化累出,则天地之机,无有穷止。终始流行,则阴阳之气,无有休息。地理之源,演经立义,而元空、雌雄之理法在所始也。

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

八体,即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卦分配之体,宏布八方之位。子母,亦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序,分施于三路之间。此为先天卦位,本于河图之数而作也,而一九、三七、二八、四六,纵横十五,纲纪不杂,为洛书之数。圣人以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干、七兑、八艮、九离隶之。此为后天卦位,本于洛书之数而定也。

中五者,河洛皆以中五居中而立极也。极者,极也。阴阳八卦五行之根也。自中五立极,而四方方可临制,四方临制,方有四维界焉,八方立焉,八体布焉,子母施焉,阴阳八卦之交感会焉,生成五行之化机萌焉。而元空之理以此为根源。

所谓元空者,至元、至妙、至空、至极,大而宇宙之间生成布满;小而微忽之地造化无穷,合大学中庸之道,一理相贯当其无形之气,其气浑然已成;当其有形之体,其体秩然有象。气无一息不流行,体无一息不交媾,有天地尊卑阴阳阖辟之象,有刚柔老少子母次序之列,而其法,自天地定位之后,阴阳迭更,奇耦错综,二五妙合,抽出日月以归本位。

然后风雷、水火、山泽升降往来于两大之间,其中中五立极,临制四方,洛书一九、三七、二八、四六、纵横十五之位,形气变化,无有极极,真元空也。

学者会此真宝,始知其味无穷也。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谓之化始。

气之行于天者,阴阳也。质之具于地者,刚柔也。阴阳刚柔一也,皆在一气一质言之。阴阳乃无形之气,藉刚柔之质而成体。刚柔乃有形之质,藉阴阳之气而成性。阳刚阴柔,天地之大经也。盖天之用在阴阳,阳贵而阴贱,阳之贵不在阳,而在阴,阴中之阳乃真阳也。故阳在阴之中,阴为之含,阳为之相,非遽论阳定为阴相。所云阳以相阴者,原阴中有真阳之相;阴以含阳者,原阳在阴中,即阳自阴始,阳自阴生,乃太极静而动,动而生阳之谓。至阳动,则阳司化育之权,阳之所司,阴以助之,故阳贵而阴贱也。而地之用在刚柔,天之阳贵阴贱,地必贵刚而贱柔。刚之贵亦不在刚,而在柔。柔中有刚乃得济也。然刚在柔之中,必刚生于柔,而反言柔生于刚者,原谓无形之气,至刚至阳,故能发育万物。有形之质,至柔至阴,故能孕载万物

无形之气,虽至阳至刚,却无形可见,虽刚亦柔矣。有形之质,虽至阴至柔,却有形可见,虽柔亦刚矣。是以无形之柔气,常依有形之刚质;有形之刚质,常附无形之柔气。斯化育生机,终始勿极。正蒋公所谓:质生气,气还生质。故曰柔生于刚也。柔生于刚,则刚必资乎柔,斯刚柔相济,地之质方具,天之气方行。而阴阳刚柔之德合矣。故阴之德,柔顺端敛,能助乎阳,宏济造化。阳之德,刚建中正,能亲乎阴,顺昌生育。由是天地之道立矣。是故,天地之道,阳常本于阴,即天之气,常依地之形,而天非廓然之天也。阴常育乎阳,即地之形常附天之气,而地非块然之地也。此所以为化始之道也。而雌雄之源,交姤之理,在所取象而立法焉。

所谓雌雄之义者,即对待交合之情,阳刚阴柔之显象也。雌无雄不配,雄无雌不偶。所言雌雄之法旨者,以刚柔成象之质,测阴阳交姤之气。以阴阳交姤之气,求刚柔成象之质。明阴阳刚柔交姤之道,而雌雄之旨得矣。想天之用在阴阳,而阴自为阴,阳自为阳,阴不可混阳,而自含乎阳。阳不可混阴,而自相乎阴。地之用在刚柔,而刚自为刚,柔自为柔,刚不可混柔,而自得乎柔。柔不可混刚,而自生乎刚。气之阳德,必得阴以宏济。气之阴德,必得阳以顺昌。

是故,观阳则不必更观其阴,而知必有阴以耦之。观阴则不必更观其阳,而知必有阳以配之。

天之阴气,必地之柔质以应之。天之阳气,必地之刚质以应之,而天始有依。地之刚质,必天之阳气以应之,地之柔质,必天之阴气以应之,而地始可附。此皆释雌雄之义也。

上所谓尊卑、奇耦发雌雄之象;八卦、子母发雌雄之序。雌雄有一定之所,无一定之隅,须识元空大卦之源,阴阳刚柔之道,而后可得矣。

此以上皆论天地无形之气,为化始之气,因气穷理,因理穷数,因质穷象,因象立法,因法彰理。所以生天地者,此理此法。生万物者,亦此理此法。理通一贯,法道三才,岂容地理家立说纷纷,彼此争诩者耶。

 

 

<>、不谋而合的太极图和效应场

 

阴阳太极图能说明什么问题和其所揭示的是什么呢?量子场论的图示说明就是效应场基态用一条曲线围绕其中心点来加以描述,那么量子就是场的激发态,也就是曲线在围绕一个中心点的图意,显而易见太极图是直接地反映着量子场论的这一基本内容

物理学对于混沌的描述就是在混沌状态出现时运动轨道不稳定,它们随机地但密致地逐渐汇集与一个整体日益减小但局部指数分离的区域,这就是奇异吸引子。它不同于一般稳定的不动点(整数维吸引子),具有奇特的非整数的空间维数,这种空间是豪思道夫空间。

因此,这是一种多层次多维系的时空整体稳定,局部不稳定的运动状态,形成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而且各种奇异吸引子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即所谓标度不变性(标度律)。这就是把标尺作适当地收缩后,形象地说即用放大镜放大若干倍后,吸引子的细节部分与整体具有同样的结构。这是与内在随机缘性密切相关的几何性质(非线性理论中的孤子与混沌——张一方)。湍流被称之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迷团”,“因为它涉及到从微观到宏观许多时空尺度上的运动,它不仅和周围进行着能量交换,其内部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能量交换”。湍流是一普遍的现象,大到无限的宇宙本身以及星云星系星球,小到微观的粒子,现实的生命更是一个个的湍流体

中国的中医学阴阳五行基础理论就是建立在场效应与同构异化理论上的,这就是中医学的生物物理的科学的根据,依阴阳学说的是“清阳未升、浊阴未降、相互缠绵”之态。湍流也就是多层次多维系网络状时空事物的控制中心,“湍流中的大旋涡套小旋涡的情景和物理学中的奇怪吸引子所描述的相空间中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奇怪吸引子吸引一切在它外面的运动,而它的内部的运动轨道又是相互排斥的,它是吸引与排斥二种趋势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说的基本一致,也就是因为同一而引斥,太极图中的点就是湍流子,而太极图本身就是湍流体。

混沌论刚出现就解决了这个百年悬案,所以有人把混沌理论和确定论、概率论并列起来,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又一套方法论,称为混沌论。在近阶段,混沌理论在哲学上的意义远大于它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非此即彼”的明晰形态,而且对“亦此亦彼”的过渡形态都能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与随机性相关的混沌理论以及与可能性相关的模糊数学都在迅速地发展着,虽然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所描述的都是自然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或存在不否定。

太极图虽是现象而其本质的同一而引斥,而上述科学对于混沌现象的描述与本质的论述,这与太极图既是现象而其本质就是同一而引斥是一致的不谋而合西方自然科学家在对自然的了解中,对于中国的古文明也有不谋而合的感叹,而中国的后生们却没有这种不谋而合的感叹,有的也只是怨恨。原因也许是中国的后生们丧失了对存在本质追究的精神,或被纯唯物论中的形式逻辑如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多年性的基础范式的蒙教,以致忽略或否定存在的本质追究,也只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存在的本质追究不是目的,名利才是追求的目的。

这里我们只得借用几个现代科学的认识发现来简单地说明一下,而事实是其内容包罗万象的。经过以上简略的比较性概说不难看出各种事物的基本形式。由此,我们说自然事物只是遵循着一个法则所构建而成的,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一法则就能推演出宇宙的本质动因,就能推演出宇宙是如何自然随机地演化出万物,就能推演出自然万物的成因与演变,具体如何推演我们在下文中进一步探讨。

 

<>、同一而引斥的效应场论

 

阴阳太极图形体现着现实事物的几何内涵,那么现实事物所具有的几何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自然万物似乎只是由一种规律而来的。

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一规律,了解这一规律的自然本性就可以推演揭示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的本质奥秘,规律虽简单,但其变化确实是万千而复杂的。而复杂与万千的规律却很简单而单一。正像科学家所指出的“相互作用”是永远存在着,是无生不死,是不会随事物而生死,发展的高低又有什么改变的呢?答案是稳态有序一贯制,那么规律也是如此。太极图是关于统一场论的,也就是那个“伟大的适用于世间万物的”统领一切的总理论,既是今天物理学家们所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同化异构”理论就是统一场论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同化异构理论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事实上也是往古来今许多人在劳而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其万变不离其宗,知一而知万,万物一理等等,因此这一几何图也就是统一场论的几何表达的方式方法。

其是物理图?该图包含着宇宙及其万物的全部的信息或基因,也可称为“宇宙全息图”。老子说,朴散为器,朴一图?该图确实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一切认识成果,也确实反映着自然万物的基本运化生成原理。当我们把此图拆散开,就会发现和看到,“现代天体物理学家最新研究宇宙暗物质,发现暗物质似乎更倾向于“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而这种趋势和力量在小星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小星系里的暗物质反而表现出了比大星系暗物质更强的吸引力。”实质就是因为同一而引斥的表现,也就是因为同一而引斥所描述出来的就是这一场效应现象,而不是“研究人员猜测,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三维——长、高、宽,宇宙中还存在另外三维隐藏在暗物质流,这第四、第五和第六维悄悄影响着暗物质的引力,导致出现上述结果”,英国牛津大学的约瑟夫-西尔克及其同事研究分析了宇宙暗物质的复杂运动,认为其一些古怪行为可能说明宇宙中存在“隐藏”的维,这就是典型的赌博式的猜想,最起码爱因斯坦对这种赌博式的猜想是深恶痛绝的。

 

<>、同一而引斥的同化异构作用

 

现代物理学在追求大统一理论,而在数学上也在追求这么一种思考,就是世界本质是简单而一的,本质是一,那么其规律也是一,就像科学研究者说的,既然物质是不可消灭。

但创造的是会随事物的需要改变而改变,那么规律也一样是不可消灭,但创造是依照规律而表现的改变。始终而一的物质只是以始终而一的规律却自然而随机地演化出万物来。物质的本质是纯一的,而其规律也仅仅是同一而引斥的简单,而按其规律的变化是纷繁无穷的复制,其内容是转化纷繁的复杂。无论多么繁杂,在高层次或在宏观上的现象与系统上予以对待,其内容的本质确实是很简单的统一性,自相似就说明了这一点,人和动物的内脏自相似,但用于作功的外型与内藏的智慧层次各异,植物也同样如此,是受其遗传信息的差异性所表现的同中有异,这就是他们之间来源于同一规律而化生控制的异构证象,简之则为“同化异构”或是“同构异化”。

人类对事物的无限分割,事物终于趋向统一而同一,也说明了世界本质的统一性的简单性,因此人类据此有理由得出一个结论,既然世界的本质规律是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而随机地演化出万物来,那么我们人类就可以找到世界这一简单而统一的本质规律,自然随机地推演出自然万物来,在物理学界我们说要确立统一而同一的大小无极本质直而实一的物质观,原理就是“同化异构”、也就是同一而引斥的作用机制,这就是物理学的统一场论——天人合一。是当代科学追求的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由此,证明中国古人在三千年前的超前发现是正确无误的贡献,在这里作者可以把这样的自然规律概括为:其同化显见简单、用异构展示纷繁而当今数学也在做这样的一件事----那就是E8空间结构(这里不做深究,后有系统论述)。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有相当的难度。Nicolai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E8所具有的独特的结构将有利于今后关于自然界重力及其它力统一理论的研究。”数学家通过想象无限维向量空间中的三维物体,不断扩张空间的极限。空间结构就是对类似球、圆柱、圆锥等几何物体的对称进行压缩,而呈现出248维数的结构。

太极图就是对一个类似椭圆形的无限的一分为二而取得的……现代科学还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同化异构”的本质,尽管现代人认识到了同化异构论与混沌论,但对同构异化与混沌还没有达到本质上认识,所以当今科学没有绘制出阴阳太极图的多维网络性时空结构图,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河图洛书,一旦绘制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的本质奥秘就此告破。这是不是历史的重演呢。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机尽泄,文明兴始之兆,而开物成务

这里我们只借用几个现代科学的认识发现加以比较予以简单地说明,而事实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由这些几何图形中不难看出各种事物的基本形式。由此,我们说自然事物只是遵循着一个法则所构建而成。因此,我们只要找到这一法则就能推演出宇宙的本质动因,就能推演出宇宙是如何自然随机地演化出万物,就能推演出自然万物的成因与演变,具体如何推演我们在下文中再予解析。

 

<>事物的相互作用控制中心

 

河图洛书就是我们寻求存在根据而探究存在本质的“同化异构”论的必然,而此图因与龟背的图案与河兽的鳞甲相似,故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择之而开物成务之说,实际上是古人研究“同化异构理论的产物,所以在这里我说,此图是我们的原创,也是历史的再现与重演,当然这里不是在给中国的老祖宗的脸上再贴一层金,也不是为了给这一几何图拉一个名分,而是自然事实,其的确是研究事物所处同化异构的必然需求。这里只是为了让中国人读懂自己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己经为世界做了多大的贡献

由此对同构异化论的分析与阐述,会自然地产生出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一阴、一阳,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类椭圆形等的几何图形,而在语言概念上有诸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无体而神无方,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名与无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要想取之必先予之。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历史上我们却没有看到河图洛书,有的只是后人根据传说而绘制的河图洛书,要知道河图与洛书本来就是关于同化异构的指导理论,仅仅是按照同一而引斥,也就是同化异构理论中最基本的原则:处于异构的一以一分为二的以至无限的纷繁,从无限的纷繁集约为同化的简单。其同化异构体制的从数简式实质就是一分为二与二合为一,而一分为二与二合为一的本质就是同一而引斥,不含任何的主观意志包含在其中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是主观猜设的产物,换句话说这不需要什么智慧、知识等后天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有的也只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体验,也仅仅是基于这么一种考虑,世界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就只能有一个,自然万物只是这一个规律的万物,自然万物是这一个规律自然而随机地演化而出,由此说来万物形性有异而理一同化,一是万物之同化之理,一是如何演化出万物异构,只能是本身的自然随机性,是由自然的择优安排与设计是事物在引斥力相互作用下同化异构的控制中心, 这种“相互作用”是建立在正能物态与负能物态等的多维网络层次关系阴阳属性对偶互补承制约束的常态机制,其实也是“道物一体”的原理,是事物自生求存、自动控制、自我适应、自主择优避劣过程中的自然结果。

 

<>、事物的互补协同承制原理

 

传说的河图洛书来自于河龟水兽,而又都是与背理纹案鳞毛有关的,都是古人以河龟水兽的背理鳞毛纹案绘制而来的,我们知道传说的一个特点就是似什么就说其是由什么而来的,而混一图确有与河龟水兽的背理鳞毛纹案相似,那么这个图就是历史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吗,问题也许并不在于此,而是说古人绘制出了众多的关于“协同互补”论的几何图形,而在语言文字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而透彻的,要知道我们在研究时最先绘制出来的就是这个几何图形,而随着这一几何图形的绘出,自然万物的本质奥秘也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豁然古人有没有这么高的文明智慧呢,这里说不需要多么高的文明智慧,只是同自然比较过程中获得的一个觉醒,因为瓜果、鸟蛋、磷片图象等均是椭圆形的,后来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的轨道也如是,这样就达成了规律性的联系性的关联学问——即自然存在着对称与不对称协同简单的美

也许当抛掉了一切“文明”智慧,结果我们却认识到了“互补协同”论而绘制出了此图,真是“行到无人处,坐看云起时”,这因是人们的知识太繁杂了,从杂乱中看不到的“知易至简”, 至今还有那么多的知明人士在胡说“世界是多元”的论,这是对事物没有回归到宏观综合的高度来对待,而总是处在这宏观综合的高度之下层次过程中徘徊不前,不知道事物是“独尊兼容”的法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为母、有名是父,无生有,有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一无外,小一无内,无极之外复无极,日取一半,永世不竭,实有存乎虚无之处者,宇也;有长存乎至短之处者,而无乎本剽者宙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功形而上下者道器一体也,无极,太极,太一,包括盘古开天劈地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人对于“协同互补”论的本质认识是如此的深刻,没有理由绘制不出来这一几何图形,也许正因为语言文字的成熟而导致了人类的形象的具体的表达方式,人类除了感悟之外,还有是依然的照本宣科,熟语为“照样画葫芦”,离开了泛虚的思维而进行喻比的思维难道就不是崇高的智慧吗?道以理(客)为据,儒以欲(己)为由,当今的一些人站在“形而下学”的立场上也这样的认为“协同互补”问题既不可直观也不能被实验所证实,应该是乱神怪力的,事实上是,协同问题是关于本质的,本质才能从征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现,同“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已经公认。

那么,协同问题就是解决直观现象生产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因此,如果有谁说协同问题是很遥远的,是乱神怪力的,或因此就可以胡说八道,都是无知的表现,协同互补是很遥远的但其也是及其现实的生活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仅以一草一木就可以驳倒现代宇宙学家的胡猜乱设,而宇宙学必然能解决人类的最现实最直观的生活现象,因为宇宙学家研究的是本质的问题。因此,宇宙学必须能回答现象。也就是不要以为无限的极限的、宇宙的本质是人类无法直观的就可以胡说八道,中国古人有云:叶落而知秋,以近而明远,以远而知近。也就是自然世界的作用性既在于二而又在于一,也正因为一而导致了二,自然万物是依其进化的层次秩序在自我择优设计着,只是张者自张,聚者自聚,一贯而之,也就是物理学上的惯性,持一而递增(减),混一也就是不断的一分为二的下去以致无穷至远,结果却是一种回归性的从一而复始,这就是“玄”字的发明奥妙所为——往复循环

也就是说自然界仅仅是一个法则而演化出无穷而各异的事物,这个法则就是一分为二,是对一的无限一分为二的分割,结果求得的是聚合与混然而一。同一而引斥所体现的就是“相互作用”关系,此种关系明确地讲是“协同互补承制”性的机制,而不是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自由”,而是自我约束性的“自约”,即为“中态公约度”。 有人在网上以【(-1=0=+1)】为“正负对流、往返一体”予以量度性标明数理自然内函,本人感到使用等号的不够完善,等号意义寓意着不动式。在此,我建议不用“等号”而用“杠号”,而“杠号”为逢缘性动态式,则更加突出了【正负对流、往返一体】的言简意骇的原意, 1还要附加n的指数,这样才具备了【-1 n—0—+1 n】象数符号模态的多维网络层次的逢缘规则,才能正确表达中态公约度的自然生态原理,因流与往返是事物有无消长的原动力,从形式上是规范动态有序的,其逻辑关系是正负涨落消长的不等式,这种方法学大家是否能够领悟?虽然事物相互作用关系中的有无消长的原动力在宏观上是有生无死的——永恒。是从本源抽取的表征存在形式,但有着同事物的相互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看不见的实在,但自然与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事物的相互生化作用为控制中心的过程中不断诞生与泯灭,仅而在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见显,这个原理从始到终地永恒常在。就是对一点的确定而一分为二的随机翻展,在随机翻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向内汇聚的点,向外翻展的结果是向内汇聚的回归,这本身就体现着互补协同承制的标量规范中态公约度有序性,换句话说就是点在向内汇聚的同时,也是在向外扩展,就象火箭的火下喷泼而箭体上空突窜的态势,因此这里不带任何的主观上的设计与联想的创作,而完全是“自然观”(主观与客观是人为的分割)的结果,人类可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但是没有独一无二的科学发现,艺术可以多姿多彩,而自然规律或者说科学的真理的发现只能是独一无二的。

艺术是想象中的事件,而这一几何图不是我们在想象中而获得,任何人都可以作到,其只是我们在确定一点或对一的确定时而随机的翻展,在随机的翻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向内汇聚的点,这本身就体现着这些点同现代物理学的话说就是湍流,而点的形成就是圆的扩散与引聚。同超弦理论与超统一理论不谋而合,可以优势互补构建成世界性的认知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