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5月31日来到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实地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第二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胡锦涛惦念着灾区少年儿童,专门来到金山寺村一个简易防震棚,看望正在老师辅导下复习功课的孩子们。胡锦涛走到孩子们中间,代表党中央,向孩子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并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和少儿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2008年6月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中,一大批孩子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为了残疾儿、孤困儿。有报道称在重灾区的某些村庄和学校,80%以上的儿童失去了家人或朋友,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震后心理问题。初步统计,目前地震孤儿和暂时与父母离散的儿童已有4000多名,这个数字已与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孤儿数量相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拥抱快乐、享受阳光的愿望和权利。灾区孩子、特别是灾区孤儿如何过好儿童节,灾区孩子将如何走好接下来的每一天,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命题。
胡锦涛总书记惦念着灾区的孩子,更希望灾区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胡锦涛拿起粉笔,一笔一画地在小黑板上写下16个大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随后,总书记领着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诵。他对孩子们说:“我们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同时也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你们说对不对?”“对!”孩子们大声回答。在总书记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淳淳的、浓浓的爱的暖流。
是啊,如果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就没有我们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对于灾区孩子而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才能使他们重新构建起生活家园和心灵家园。当前是他们在享受爱、接受别人的奉献,以后他们长大了,更要学会付出爱,学会奉献给别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一代代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广大。尤其是对于灾区孩子而言,更需要这种精神来支撑今后的生活。也许在祖国母亲和社会大家庭的关心帮助下,他们可能会衣食无忧,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这是他们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成长之源。总书记的这16个字,其实是在教育灾区的孩子们学会奉献、学会生存、学会感恩。这是送给灾区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这种大爱将伴随孩子一生一世,成为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食粮。
灾害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可以夺去我们的亲人,也会让节日变得灰暗,但是爱可以驱散忧伤,带来阳光、带来温暖、带来信心。对于孩子而言,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可能还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伤痛。面对未来,他们也可能没有太多的设想和规划。所以,如何让孩子的心理不致在幼年就埋下阴影,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心、关注、关爱,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任务。胡锦涛说,“小朋友们,你们今天还只能在帐篷底下学习,但是你们可以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为你们建造好新校舍,一定会让你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是在灾区孩子心中种下的美好的愿景。
地震中的孩子最坚强,经历过磨难的孩子最坚强。孩子,和老人、妇女等特殊人群一样,永远是这个社会肌体中最柔软的部分,同时孩子更是这个社会最有希望的章节。这些幼小的心灵和躯体,这些备受呵护的社会成员,今天却承受了如此巨大和惨烈的袭击!但是,很多孩子表现得很勇敢、很坚强,甚至超乎了常人的想象,让人感动,让人流泪。胡锦涛对孩子们说,“在这次地震当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勇敢,很坚强,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一定会继续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努力,向党,向祖国,向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这是对孩子们的最大勉励,也是对孩子们的最大安慰。
汶川“5·12”大地震后,亲历地震的灾区孩子在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创伤。如何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在苦难的废墟上重新放飞希望的翅膀,只有爱和鼓励。自从震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国人的爱得到最迅速最充沛最热烈的迸发,爱如潮水,足以淹没狰狞的灾难,足以许给灾区孩子一个斑斓的未来。我相信,此时,或许灾区孩子最缺少的不是物资,不是正常的玩具,不是可爱的礼物,他们缺少的也许是安静,是体恤,是心与心的沟通。值得欣慰的是,灾难过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在临时安置点,帮着大人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成了父母的好帮手。当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谁不欣慰?当然,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懂得他们的心理需求,既不能强加于人,也不能刻意施舍。我相信,只要我们懂得如何爱孩子,灾难的阴影终将会淡化,孩子终究会有一个可以期望的未来。
新闻链接:
胡锦涛在陕西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看总书记送给灾区孩子的六一特别礼物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