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伤中凝聚力量


  五月,我们经历一场巨大的劫难,生死转换于瞬间。山河呜咽,举国同悲。

  时钟将永远定格这个黑色的时刻: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此刻,一场8级巨震在这里发威,震中的汶川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眼是瓦砾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掩埋,耳畔仿佛萦绕着受难同胞在地底下发出急迫的呼喊,在绝望和希望的交织中等待救援,渴望重生。

    此情此景不仅在汶川。强震殃及四川绵阳、德阳、阿坝等地市州的众多县市。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四川周边的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等省市也不同程度地遭此劫难。截至5月29日12时,已有68516位同胞遇难,尚有近两万同胞失踪。汶川地震,波及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大,甚为罕见。顷刻间,多少家园被毁,多少真诚的许诺和携手共度的誓言只能在天堂里守候;多少欢声笑语,多少熟悉的脸庞只能在记忆中搜索、在照片中找寻;多少幼小的心灵需承受丧亲之痛,将生的希望无私让渡成为至亲的爱最后的托付……此刻,我们的心里盛满悲伤。

    地动天不塌,大悲有大爱。在生死大营救的日日夜夜,我们看到一个个生命奇迹在救援中诞生,听到一个个坚定的指示,“救人是重中之重”,“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一条生命”,“有一丝希望,就要有百倍的努力”,“挽救生命仍然是首要任务”,这时,悲伤的心里感受着真情的温暖和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普世的价值观。在灾害应急响应和救援中,我们让世界感受到这一价值观备受推崇并付诸科学实践。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震后几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就已经到达灾区现场指挥营救,当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灾区各级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开展抗灾自救,紧急转移灾民。随后,十几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从四面八方驰援灾区,成为救灾前线的主力和“钢铁长城”,他们争分夺秒全力抢救废墟下每一个等待救援的生命,无数志愿者和专业救援队也加入其中。此刻,我们不会问掩埋的人是谁,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婴孩,他们的生命是等价的,对他们的帮助是无条件的,救人是第一位的,人道主义在救灾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此举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同情和赞扬。

    5月19日,经历了6天6夜感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之后,我们第一次为黎民百姓降半旗,有着13亿人民的中国停顿三分钟,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方式,向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致哀。舆论盛赞这是自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来最高规格的哀悼活动,这不仅为人民提供了一种表达哀思的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体现生命至上的精神力量,代表政府迈向以人为本的重要里程碑。这种国家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共同的精神诉求,也必将把中国人民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手足情深,同胞情重,真情在此刻充分流露。就在地震发生之后,全国人民自发大捐款,港澳台同胞慷慨解囊,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得到朴素而有力的诠释。正如有评论说,骨肉同胞和血浓于水的认知得到升华,“中国”和“中国人”变得如此亲切。爱国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具体行动。中国许多年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人被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我们看到了许久以来似乎渐行渐远的人间真情。人们心灵的秩序得到重组,人性和大爱成了主旋律。

    大爱无疆。灾难面前,不分你我,我们共赴拯救之旅。我们的凝聚力,我们的坦诚和透明,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无私帮助。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不管强弱、贫富都以不同方式尽其所能向中国灾区人民提供各种帮助,急灾区群众之所急,世界人道主义力量大动员,我们已经被爱包围。有诗人感慨:今天,汶川不是地名。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是典型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对于生者来说,我们必须坚强,更好地活着,在灾难中奋力前行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和抚慰。

    “多难兴邦”,温总理在北川中学复课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我们说,灾难并不可怕,在灾难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被压垮。我们需要在灾难中继续凝聚生的力量、凝聚团结的力量,这样我们的脊梁会挺得更直、更有力。

  (文/杨良敏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8年第六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