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体制中的十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划经济是否终结。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支柱,一个支柱是国有企业制度,另一个支柱是城乡二元体制,不把这两个支柱搞掉,那就是计划经济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个问题,农民的地位。城乡二元体制在中国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才有的,从那时起户口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户口,一种是农村户口,于是农民就降到二等公民的位置。举两个例子,同样是义务教育,城里的孩子受义务教育,小学的校舍是国家财政拨款建的,小学老师的工资是国家财政经费给的;可是农民的孩子受的义务教育,他的校舍是农民自己盖的,学校的讲课的老师叫民办教师,或叫代课老师等等,都是农民自己给他的钱。同样是义务教育,为什么就不平等呢?另一个例子,在前几年就出现这种情况,农民进城要想找工作,身上的证件必须齐备,你缺了一个证件,被城里管理人员发现了,就被遣送回乡,如果城里人到农村租个房子想养病、写书、画画,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事,没有暂住证就把城

市里面的人押送回城,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才有的。

    第三个问题,改革没有触及城乡二元结构。改革3 0年了,改革初农村的承包制起了极大的作用,如果当初没有农村的承包制话,那我们的改革一开始进展就不会这么顺利。农贸市场有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但是都没有触动城乡二元体制,但在当时只可能这么做。

    80年代工作重心转到城市改革,结果城市就抓了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的确是推行了,证券市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城乡二元体制就一直拖了30年没有动。

    评价历史应当实事求是,近年出现很多问题,就是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造成的。过去哪有农民工这个提法,过去山东人到东北去了,这是工人,农民进城做工就是工人。为什么讲农民工,因为他的户口还是农民,尽管他的职业是工人,这就产生了问题,还有农民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等等,都是二元体制带来的,因为我们的改革重点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上,两大支柱只动摇了一个。

    第四个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今天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翻一下旧报纸,在5 0年代的后半期的《人民日报》上有社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年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又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上是有区别的。50年代正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要巩固计划经济体制,于是就说我们的农民要安心呆在农村,把农村建设好,农民不要做盲流。什么叫盲流?就是未按计划盲目流动。当初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时隔40多年后,今天为什么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农村建设好不完全是单一的目标,不是说把墙粉刷一遍就行了,是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包括环境的治理,民主的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重要的问题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农民住在农村里,他可以是个务农者;也可以是个工人,因为在乡镇企业做工;也可以是一个投资者;也可以是一个经营者。建设新农村跟推进城市化建设是不矛盾的,而且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第五个问题,土地制度怎么改。在现在中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到农村的承包制还不能改变,因为农村承包制改变了,农村就乱了,而且在农村中基本经营的制度不变,土地制度怎么改?重点应该放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上,承包的土地可以转包,农民进城打工以后

土地转包给种植能手来种。土地可以出租,可以入股,最近我在宁夏考察还发现一个新的举措,可以存入信用社。对于土地出租和入股,农民可能有些顾虑。土地存到信用社,按照定期存款标准存,每年

年底就会产生利息,你自己不拿利息,自动转账转到你的存折上去,这是类似于土地银行的措施。所以,所有的这些土地使用权合理的流转,既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也便于农民进城。

    第六个问题,农民进城,宅基怎么办?根据各地的调查,比较好的是用置换的方式,把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子交给政府,换成城市的一套商品房,面积相当的一套住宅,换上城市户口,再换上城市的低保,这样就行了。而且各地农民对这个表现得比较积极,主要因为老人与孩子的原因。老人要看病。小孩要上学,城市的条件比农村不知要强多少倍。所以,宅基地的置换就可以大大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化以后,农民进入了城市中,跟城市的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的低保等待遇。

    第七个问题,农村土地抵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农村要发展就需要资金,需要贷款。可贷款又需要抵押,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唯一有效的抵押物就是土地。所以,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及宅基地上的房屋应该允许抵押。允许土地抵押的话,农村的情况就会好,进城的农民

也方便了,对于整个的经济来讲城市化也加快了,农民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在搞土地抵押的同时,如果农民还不起钱怎么办?所以农村的保险工作也要大大加强,因为有了保险以后,即便有自然灾害也不用担心还不起钱。农村保险实际上是加快农民致富的手段,农民是可以通过土地抵押来致富的。

    第八个问题,中国能不能在工业化中期就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或者叫基本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西欧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有社会保障制度,工业化中期以前基本是社会救助制度,到工业化后期,搞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对这套制度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是有一点可以承认,就是让广大低收入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过去没有条件搞社保制度,现在有条件了,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比GDP增长要快。财政收入大量增加,拿出一部分来建立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社会保障跟社会救助是不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财政拨款,完全由财政支出,有专门机构来负责;社

会救助是国家的救济款,社会公益的赞助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如债券、基金、发彩票等等来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两者是并存的,我们现在不能把社会救助就当成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完全或者基本上可以在工业化中期建立,以后再逐步地完善,因为我国目前财政条

件比较好。

    第九个问题,教育保障。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北大到现在任教50多年了,所以我感到教育问题非常重要。当前要做到三点:第一,在今后要切实做到人均的教育经费占人均GDP4%以上。当初是有个课题,六五规划的课题,这个课题还得了国家的一等奖,我是

课题的组长,那个时候就是说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还不是GDP中的比重),我们当时提出应该达到4%,过了这么多年了,现在还在3%上下徘徊,所以今后几年加强教育经费拨款非常重要。第二,要健全和完善一个助学贷款制度,这样的话学生可以用较长时间来偿还,工作若干年来偿还,让每个人想借是很方便的,都可以借到,可以大大减轻家里的负担。第三,要建立各种奖学金制度,一让那些学习努力的,学习好的人可以得到奖学金、助学金,这也是教育保障。教育的平等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平等就造成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就造成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造成生活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辈就不平等,所以一定要加大教育的平等。

    第十个问题,财政支出与内需拉动。前面谈到国家财政要搞社会保障,还要拨款搞教育,不要怕花钱。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可以转化为内需。中国到现在为止,经济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我们整天讲要扩大内需,怎么扩大?财政转化为内需,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了,低收入者工资(包括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了,我们将迎来一个内需的大突破。全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在哪里?就是中国的农村。8亿人口,如果是每人每年换几套新衣服的话,那我们的纺织品还怕没有市场,每个人每年买一双鞋,还怕外国把我们的鞋烧了,还有其他家用电器等等。市场多么广大,全世界都羡慕我们这个市场,关键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