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料:历年股市波动幅度与春节后走势


  资料一:对沪市历年波动幅度的统计

  【1】1990,股指的波动范围95.79-127.61。开96.05,收127.61。涨跌幅:涨32.85%,波幅33.2%。

  【2】1991,股指的波动范围104.96-292.75,开127.61,收292.75。涨幅129.41%,波幅178.9%。

  【3】1992,股指的波动范围292.76-1429.01,开293.74,收780.39。涨幅166.57%,波幅388%。

  【4】1993,股指的波动范围750.46-1558.95,开784.13,收833.30。涨幅6.84%,波幅107.7%。

  【5】1994,股指的波动范围325.89-1052.94,开837.70,收647.87。跌幅-22.30%,波幅223%。

  【6】1995,股指的波动范围524.43-926.41,开637.72,收555.29。跌幅-14.29%,波幅76.65%。

  【7】1996,股指的波动范围512.83-1258.69,开550.26,收917.02。涨幅65.14%,波幅145.4%。

  【8】1997,股指的波动范围870.18-1510.18,开914.06,收1194.10,涨幅30.22%,波幅73.54%。

  【9】1998,股指的波动范围1043.02-1422.98,开1200.95,收1146.70,-3.97%。波幅36.42%。

  【10】1999,股指的波动范围1047.83-1756.18,开1144.89,收1366.58,涨幅19.18%,波幅67.6%。

  【11】2000,股指的波动范围1361.21-2125.72,开1368.69,收2073.48,涨幅51.73%,波幅56.16%。

  【12】2001股指的波动范围1514.86-2245.43,开2077.08,收1645.97,跌幅-20.62%,波幅48.23%。

  【13】2002,股指的波动范围1339.20-1748.89,开1643.48,收1357.65,跌幅-17.52%,波幅30.59%。

  【14】2003,股指的波动范围1307.40-1649.60,开1347.43,收1497.04,涨幅10.27%,波幅26.17%。

  【15】2004,股指的波动范围1259.43-1783.01,开1492.72,收1266.50,跌幅-15.4%,波幅41.57%。

  【16】2005,股指的波动范围998.23-1328.53,开1260.78,收1161.06,跌幅-8.33%,波幅33%。

  【17】2006,股指的波动范围1161.91-2698.90,开1163.88,收2675.47,涨幅130.43%,波幅132.28%。

  【18】2007,股指的波动范围2541.53-6124.04,开2728.19,收5261.56,涨幅96.66%,波幅140.95%。

  【19】2008,股指的波动范围5522.78---?,开5265,收?,跌幅已超过50%以上,波幅?。而且现在未见到止跌的信号。预计底部在2000点以下。

          资料一:近十年春节后市场表现

  1999年:持续阴跌使得投资者信心不足,所以春节后沪综指低开于1076点,但随后就产生一轮小反弹,从而昭示着199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2000年:由于春节后宣告市值配售的消息,沪综指从节前的1535点跳高至1591点,展开了全年的慢牛盘升的牛市。

  2001年:虽然当时市场处于高位,但持续做多所带来的赚钱效应仍然吸引着投资者的介入,故使得该年的春节后行情出现了小幅高开走势。随后,沪综指创2245点的历史高点。

  2002年:由于受第8次降息等诸多利好的刺激,沪综指从春节前的1506点高开至春节后的1540点,短期内出现一波约10%的快速突破。

  2003年:受春节前大盘曾快速上攻,出现较大的获利盘,春节后表现小幅回落行情,之后行情一直延续到4月才结束。

  2004年:春节后第一天延续春节前的强劲上攻态势,该行情也一直延续到4月受宏观政策的出台才结束。

  2005年:春节前沪综指一度跌破1200点,春节后连续反弹至1300点上方后出现盘落。

  2006年:节前一路上扬的大盘在节后出现小幅上涨,并在沪综指1200点至1300点之间构筑了一个平台。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上涨了29.58点,涨幅达到2.35%。

  2007年:节后第一天小幅上扬,第二天暴跌超过8%,不过这并没有影响2007年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当年沪指站上6124点的历史高位。

  2008年: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7%,这一跌势整整延续了一年,全年12月中9月收阴,年度跌幅超过65%。

  附网摘妙文《股灾离中国有多远?》

  “不知不觉,从去年10月16日的6124点,到昨日盘中创下的2695.63点新低,上证指数在短短8个月时间中,已经累计跌去56%,沪深两市10多万亿的市值灰飞烟灭。曾几何时,我们还在做着黄金十年的美梦;曾几何时,我们似乎觉得股灾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短短8个月时间,我们已经被埋在了股灾废墟中的最底层。

  放眼全球,各资本市场发生股灾之后又是怎样的惨状,它们和A股市场股灾有何不同,又有何共通之处?当海外市场遇到股灾之后,又是如何采取“灾后救援”?我们不妨对此进行探究,以期对A股市场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

  回顾:股灾不停

  其实自从股市诞生以来,股灾就一直存在。尽管谁也不愿意它发生,但股灾却一直防不胜防。回顾历史,看看海外股灾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对所有的股民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1929年股灾:“黑色周一”引发全球大萧条

  1929年世界性股灾起源于美国,发生的背景则是美国经济在上世纪20年代的“持续繁荣”。不过在繁荣的背后,在狂热股市的刺激下,过度投机狂热、内幕炒作泛滥,全民开始炒股,股价扶摇直上。道·琼斯指数在1929年9月初涨到了452点,比年初暴涨了1倍多,比1921年最低时涨了5.95倍。

  1929年10月21日这一天,被人称作“黑色星期一”。当天,美国股市一开盘就急剧下跌,人们纷纷抛出股票;10月28日,面临崩溃的纽约股市再次以空前的幅度狂跌,当天股指跌幅高达12.82%。

  从此,美国股市步入长达5年的漫长熊市,到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已跌至58点,较1929年9月最高点452点已跌去89%;股票市值也从897亿美元跌至156亿美元。个股中著名的通用电气股价从396美元跌到最低只剩下8美元,跌幅高达97.9%。

  1987年股灾:一个月损失是一战的5倍

  1987年的世界性股灾同样起源于美国。当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8日暴跌12.82%的记录。据统计,10月19日上市的所有股票,在一天之中就损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

  美国股市当天的暴跌还触发了世界性股灾的发生。同一天,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下跌183.7点,跌幅高达10.8%,创下伦敦股市历史上日最大跌幅;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0点,跌幅为11.2%。停市4天后,10月26日恒生指数再暴跌1121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日最高跌幅纪录。

  整个10月,股灾造成世界重要股市市值损失了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3380亿美元的5.30倍。

  1997年股灾:重创东南亚新兴经济体

  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股灾。随着1997年2月泰铢的贬值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股灾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当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当天泰铢汇率下跌20%。同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从1997年7月到1998年1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经历了7个月。货币贬值引起金融动荡是这次东南亚股灾爆发的直接导火线,股灾又加剧了货币进一步贬值,从而把东南亚金融危机推向深渊。到1997年年底,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都遭受了这次危机的重创,跌幅都在20%~60%左右。

  原因:违规、投机和追逐泡沫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发生的股灾,其引发股灾的原因其实都大同小异——过度投机,追逐泡沫,游资大肆炒作共同带来一次次股灾。

  元凶一:市场违规事件屡有发生

  股市诞生以来,但凡有股市的国家,都会伴随着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散布虚假消息等一系列市场违规的现象,这被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肖立见称作是股灾的催化剂。

  比较典型的是1990年中国台湾发生的股灾,当时在8个月内,股指跌幅高达81.41%,创下90年代以来世界股市跌幅之最。而引起股灾的催化剂,正是地下金融公司、上市公司和券商们相互勾结,违规炒作、操纵市场。

  A股市场在经历牛熊轮回中,被爆出的市场违规也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就是德隆系的崩溃。而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杭萧钢构(行情股吧)事件,公司股价在短短4个月就翻了10倍,堪称是中国证券泄密第一案。

  虽然管理层一直在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市场违规事件仍屡有发生,如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净值讨论)基金经理唐健老鼠仓事件,宏大股东违规减持等,它们愚弄了投资者,一旦被识破后,投资信心将受到沉重打击,这无疑是摧垮股市的元凶之一。

  元凶二:过度投机加速崩盘

  肖立见在报告中所说,“股价狂涨或市场震荡剧烈,是获取巨额炒作差价和投机暴利的基础。一旦股价上升无力失去仅有的投机价值时,公司业绩或社会经济条件哪怕只是发生小幅的逆转,股市也会作出夸大的巨幅下跌,从而引发股灾。”

  其实,在A股市场上,过度的投机早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4月25日,紫金矿业(行情股吧)(601899,SH)在上市首日上演的疯狂,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当天该股成交额居然高达103亿元,而买入卖出的5大席位均无机构专用席位,显示恶炒系短线游资所为。那些按捺不住、盲目追高的投资者大概经历了自踏进股市以来最惨痛的一幕。

  而从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炒作风气极为浓厚,很多时候炒股还是靠“消息”。这无疑给市场增添了炒作机会,导致过度投机行为屡有发生。这一类的典型案例,莫过于去年大牛市行情中连创涨停记录的两尊“神”——ST金泰(行情论坛)和*ST长运(行情股吧)。

  元凶三:狂热追逐“泡沫”

  “追逐泡沫”,光看到这4个字便能让人感受到嗖嗖的凉意。原因无他,这正是中国股市的切身之痛。

  回想去年大牛市中的情景,大盘指数蹭蹭地往上蹿,新股一支接一支地发,股民把攒了好多年的钱取出来炒股,基金经理全国各地到处飞,券商接待前来开户的客户接得手软,专家们喊着“黄金十年”、“指数要涨到8000点”,整个市场热闹无比,整个情况几乎是“全民炒股”。不再管市盈率多高,不再看公司基本面到底如何——连名称前戴帽带星的个股也不缺投资者追捧。

  狂热追捧不问缘由,中国船舶(行情股吧)站上300元的高点之后,市场喊出“1000元不是神话”,但该股昨日却已经跌至70.50元。“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估值一旦过高,未来必定会通过暴跌的形式来回归其原本价值。

  救市:政府出马担当主力军

  股灾发生后,各大市场管理层并没有撒手不管,也不是无能为力,而是需要立即做出善后措施。根据肖立见在报告中的总结归纳,防范或减少股灾风险的紧急救援措施主要有4招。

  结语

  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股灾的原因和背景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股灾发生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反思,寻找原因。

  如今,在通胀,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的A股市场正在经历着一场股灾,千万股民深陷其中,但是,我们的管理层并没有袖手旁观。只要我们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有希望。

  招数一:“断路器”机制

  1997年10月爆发了世界性股市大跌,28日这天,美国道·琼斯指数狂泻700多点,纽约交易所启用了“断路器”机制,两次停止股票交易,分别临时停市30分钟和60分钟,以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戒。不过,我国资本市场经历的18年牛熊轮回,管理层还从未采取过此救市招数。

  招数二:回购股票

  1997年股灾发生后,为抑制股票价格暴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美国IBM公司和中国香港的国泰航空、太古、信和等上市公司或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回购本公司股票。此招数有效抑制了股价进一步下跌,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招数三:启动平准基金

  启动股市平准基金,以平抑和调节股市巨幅震荡。当股市暴跌时,平准基金大量入市,以抑制股价继续下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还没有过启动股市平准基金。

  招数四:及时正面宣传

  1997年世界性股市大跌,不少政府及时出来发表讲话,强调本国经济状况不支持股市暴跌,减少了投资者恐慌心理。启动股市平准基金等措施都能有效的降低股灾风险。

  除了以上4招外,完善证券法规,加强市场监管,不仅对股灾的防范有直接的作用,还能推动股市的发展。1929年美国股灾发生后,美国政府立即制订了一系列证券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美国再也没有发生过1929年那样严重的股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