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钱的智慧



  曾经一个经济系的朋友给我讲述一个“分钱”的故事:两个人A和B分100元钱,由A决定如何分,由B决定是否接受A的分法。如果A的决定B能接受,便各自拿钱走人,如果A的决定B不接受,两个人便一分钱得不到。

  然后他问我什么样的分配方案会使得交易达成。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这道题挺难的。事实上,这个取决于双方的欲望。

  用极限思维来考虑,如果A给自己99,给B1块。A得到好处最多,但是B肯定不干。双方都没有钱。

  如果A做一回活雷锋,给自己1块,给B99块,那B肯定欣然接受。

  这实际上是属于二人期望之间的博弈。

  答案似乎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受两人的状态、背景、情绪、心理、外界因素等等的影响。

  后来朋友告诉我,这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弗农·史密斯设计的“分钱试验”,其试验的结果如何呢?

  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A提出的分法应该是A分99元,B分1元。因为这个分法使A的利益最大化,而且B也应该接受,因为B不接受,便一分钱也得不到。但“分钱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分法,无一不是一拍两散。反倒是三七开、四六开的分法,众多的A和B都能接受。

  这也就说明,你一开始就本着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往往会损失惨重,什么都得不到。但你要能够顾及他人的利益。想着给他人多分一点,你的利益就会得到保障。

  所以,我非常笃信的一句话是,我们做生意要用无私的目的达成自私的结果。

  懂得让也是一种智慧。

  记得曾经一个老板总是重奖手下的业务人员,每当业务人员赚了5000块钱,这个老板从中只提取1/5自己拿1000,员工拿4000,员工都很感动,干起业务来更是如拼命三郎。

  有的人很不解,问这个老板,你怎么这么傻啊,为什么只留1/5,你拿4/5都没有问题啊,你可是出资人和老板啊。结果这个老板笑一笑说,一个员工我拿一千,但是这种重赏模式使得我的员工快速扩展,现在我有100名员工,他们每人一个月4000,我一个月多少钱,10万。而且我的队伍不断扩大,最终受益最多的还是我。

  回到上面分钱的原理,如果老板多拿一些,无可厚非,但是手下员工的积极性势必有所减弱,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自然会受到影响,公司可能会一直维持20人的水平,人才流动性加大,在培训和人才内耗上损失的成本不可估计。这时候就算老板每人拿4/5,那么收入也不过5000´4/5´20=8万而已。这时候再减去公司在培训和内耗上的成本,估计实际到手的会更少,而且老板会非常累。

  因为收入水平低,好人才进不来,成长起来的人才留不住,最终衍化成了“强将手下无强兵”。

  殊不知,目前很多小的民营企业都有类似的问题。

  当我给他们咨询时,除了营销方面,发现他们的瓶颈原来还有“分钱”的问题。

  但是观念确实很难改变。你告诉他们分钱是一种智慧,要善待员工,这些老板往往会说,我对他们够好了,他们得做出业绩,我才能善待他们阿。

  这又陷入了一个因果定律,我们都期待果,却没有人主动制造因。

  其实,聪明的是应该主动让步的人。

  如果老板懂得激励,知道你激励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那么员工就容易产生更好的业绩,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员工懂得是为自己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得到收入,而是增长能力,实现自己,那么就会告别底薪时代,永无止境地追求顶薪。

  在这方面,我比较佩服牛根生,放下才能承担,空才能有。正是老牛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营哲学使得蒙牛有今天的规模。

  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合作的时代,懂得让更是一种智慧。

  我记得李嘉诚一次应邀到中山大学演讲,大学生们请教他有关经商的秘诀。李嘉诚说,他经商其实并没有掌握什么秘诀,如果非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我与人合作,如果赚10%是正常的,赚11%也是应该的,那我只取9%,所以我的合作伙伴就越来越多,遍布全世界”。

  这种双赢思维使得李嘉诚成为了最佳合作者,所有人都愿意与其合作,以至于每次有项目李嘉诚都能选择最佳合作者,自然就能获得最佳的收益。

  其实,这些有格局的企业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说的就是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够在众人中领先,将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我简言概括之,就是用无私的目的完成自私的结果。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道德经》能够让我们参透“分钱”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