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崔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今天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强调,法院审判要更加注重保障民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再审等诸多方式和环节,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民生需求,适时调整司法政策。(6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领导首次公开将互联网、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再审并列在一起,纳入民意表达机制的一部分,标志着法律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很容易联想,此次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针对互联网的讲话,应该和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关于网络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作的肯定有关。
胡锦涛总书记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和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具有信息及时、海量等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给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人们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网上获取信息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就曾通过互联网了解防治“非典”一线医生的建议,并在和他们座谈时称赞他们的建议非常好;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
近年来,直接和网民互动的领导也是越来越多,而且级别不断提高。早在2003年的4月份,时任安徽省芜湖市市长的沈卫国就曾实名上网,回复网友提出的问题,应该说是开创了中国厅级首长在网上实名发帖回复网民所提问题的先河。
本月6月20日上午,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上网与网民交流互动,无疑为中国互联网政治翻开了新的一页,凸显出国家领导人对网络媒体的高度重视。总书记的这一行动,给网民以激励与鞭策,增加了网民对社会责任感与对国家建设的信心,激发了网民参政议政的责任心。
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国家领导人给予充分支持,形成了一个互联网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相信:互联网,必将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推进器。
我的相关文章:
张春贤发帖,会有更高层官员这么做
汪洋、黄华华欢迎网友拍砖,给网络带来清新空气
赞苏荣:承认潜规则,才能治理潜规则
新闻链接:
最高法要求利用互联网等建立民意表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