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检验、监测和预测、预报吗?
——破解《万有斥力地震律》
文/崔长林
—————————————————————————————————————————————————
摘要:揭示研究对象之运动规律是包括地震学在内的一切科学都必须要首先完成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作为物质的一种运动,地震当然不例外。可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地震学界未能揭示出地震规律。人类为何揭示不出来地震规律?如果没有错,里面有道越不过的门槛。
地震场是诱发地震的场所。广义地震学学者认为,地震、地震的运动规律均产生于地震场。从地震场出发研究地震的运动规律,是广义地震学研的本质特征,但能够把地震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地震现象,更有地震假象。分析原因,还是由于世界地震学界没能把地震律揭示出来,因为只有地震的运动规律才有检验、监测和预测、预报地震的功能。地震规律诚然是检验、监测和预测、预报地震之工具。
何谓地震运动的规律?是怎样被广义地震学学者揭示出来的?有什么本质特征?为何有检验、监测和预测、预报地震的功能?人类在尚未发明了“地文望远镜”之前,能揭示出地震的运动规律吗?本文将系统、全面地阐述之。
—————————————————————————————————————————————————
根据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传统地震学认为,构造地震是因地球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而使地下深处的岩石破裂、错动引起的地壳震动,通过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致90%左右;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这种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7%左右;塌陷地震是因地下岩洞塌陷、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这种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3%左右;诱发地震是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矿山采矿、油田抽油注水等引发;人工地震是指核爆炸、工程爆破、机械震动等人类活动引起。这样,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都可认定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
01·传统地震学研究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的吗?从震中与地面均存在一定距离的角度上去看,这种认识似乎没什么问题。而事实上是,它不仅狭隘、片面,且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嫌疑。广义地震学认为,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地震不仅与内因有关,与外因也势必产生联系。不能由于震中在地下,就误以为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笔者经研究发现,震中虽然在底下,但震中非根本之震源,或者说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并非是地震根本源泉。那么,地震的根本源泉在那里?笔者以为,就在于地外星体对地球局部质量物质的不断、反复之牵引。这种认识如能得到证实,离人类科学预测、预报地震就不远了,因为地外星体的“近地点”和“折返时”是可以预知的。
为何讨论地震是否因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这个问题?因为它讲的是地震的成因,是传统地震学的研究方向和主攻方向,当然它也应是广义地震学研究和主攻方向之一。换言之,如果不能把地震成因搞清楚,其他的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人类对地球探测的深度只有10公里,又没有发明了“地文望远镜”,所以地球内部之能量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释放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始终难以搞清楚、整明白的问题。
谁也没说地震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没关,但是,如果把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当作是唯一、根本原因,那就有问题了。大家知道,任何一种物质的运动都不只与内因有关,势必与外因产生联系。地震难道可以例外乎?否则的话,不就违反了唯物辩证法?人们至少应该承认“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一点吧?如此,传统地震学凭什么说地震只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而与外因没有联系?下面我们不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就算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那也不应该选择在汶川地区,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壳是地球上比较厚的,而海底的平均地壳厚度也不过6公里。(2)地壳以下的能量应该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且通过热物质的“对流”可实现相对平衡和持续平衡,就算局部区域有可能不平衡,它也可以通过火山爆发等形式达到平衡,无需通过构造地震来释放。(3)“大陆挤压地震说”压根就不成立,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是一种向上的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推动地壳平移的力。(4)如果有部分平移的力存在非不一定是印度版块挤压欧亚版块,而应是向多方向移动。(5)根据“重力向下”或“引力向内”,处于世界屋脊即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边际的汶川,最不该发生构造地震才对!
02、因求不出地震律地震学就缺乏科学性质
根据上述原理,传统地震学研究关于构造地震成因的观点可以说具有理论缺陷,因为经不起推敲。因为传统地震学研解决不了对地球深度的探测问题,又没有发明出“地文望远镜”,所以它也就不可能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与预报,虽然其应该具有预测、预报地震的职能。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呢?笔者以为,问题主要出在,传统地震学界至今也没能把地震的运动规律给大家揭示出来(以下简称地震律)。大家应该承认,能够把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是一切科学都必须得完成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否则我们就没有理由称其为科学。请问,传统地震学给我们揭示出地震律来了吗?是古典力学没有揭示出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还是经典力学、相对论没有揭示出来?
大家知道,古典力学揭示出了“质量与质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质量与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经典力学揭示出来了“万有引力定律”,而量子力学在创立、探索的过程中也揭示出具有规律一样的“测不准关系”和“波粒二像性”。相对论虽然属于物理哲学,但也为我们揭示出一个“质能关系式”。可遗憾的是,作为地球物理学分支的地震学却始终没有把属于自己的地震律揭示出来。诚然,这是传统地震学的一大悲哀!
一个连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都没有揭示出来的传统地震学有什么资格称自己为科学?揭示地震律的工作难道就这么重要?是的,因为只有把地震律给大家揭示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根据地震律来解释地震现象,才能应用地震学原理来检验、监测和预测、预报地震。比如,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可以预测某一天体某一时刻的星际状态和运动趋势,而根据广义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也能预言一些不明天体的存在位置等。
03·通过“广义物理学定律”求证地震原理
把地震律揭示出来的难点在于要想求出一个“未知项”至少需要具有两个以上的“已知项”。不仅如此,在求证“未知项”的过程中还需要拥有一个数学意义上的“方程式”或者说“关系式”。而事实上是,我们现在既缺少两个以上的“已知项”,又缺少数学意义上的“方程式”或“关系式”。如此,广义地震学学者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呢?
笔者以为,假如所有的或假如多种物理学定律都能同时指向某一个点,那么,我们就应该有理由相信,它也应该同样具有地震律的性质,因为地震是一种物理现象,而作为物理现象的地震,它就应该能够遵循“广义物理学定律”。那么,何谓“广义物理学定律”?简单地说,是笔者对所有的“狭义物理学定律”进行的理论概括与综合。具体做法,是对“狭义物理学定律”提取出来的一个“公因式”。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称其“质能关系式”。
通过对“狭义物理学定律”提取“公因式”又怎么能得到一个“广义物理学定律”或“质能关系式”?因为笔者经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本身就具有“广义物理学定律”意义即具有“万能物理学关系式”的性质,因为用“质能关系式”能解析包括相对论在内的所有物理学之定律。这样,“质能关系式”也就自然具有了“物质存在与运动模型”的性质。如此,我们是否用“质能关系式”来解释地震现象,并能够推导出震律来?是的,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理现象都是“广义物理原理”的证明。那么,何谓“广义物理原理”?
04·广义地震学通过地震原理揭示出了地震律
什么东西都可变,惟有原理这东西不可变,而原理是一种可跨越时空的东西。因此,认识原理的不变性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未来意义。假如能把地震原理求出来,我们能否根据同样不变的地震原理来揭示尚未发生的地震?是的。这并非是梦想,因为理在事先。大家知道,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人类可预测一些“不明天象”并能够得到证实。那么,根据广义地震学原理我们是否也可以预测地震、预报地震?是的,因为先有地震原理后有地震现象,地震必须符合地震原理。简单地说,地震原理就是地震为什么在这里发生而为什么不在那里发生的道理。
笔者以为,一切事物、物质的运动除了都具有特殊性,也都具有普遍性。比如,从宏观上讲,无论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价值属性;比如,无论它是什么意义上的物理学,其研究对象都是物质属性。关于这一点,恐怕没有人、没有理论能否定的了吧?这样也就决定了,经济学所要揭示的必然是价值规律,决定了物理学所要揭示的必然是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物质的一种运动,地震就不遵循一定的原理?就不表达“质能关系式”?
如果表达,那么,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如果有质量m的变化,为什么就不伴随有能量E的变化?难道地外星体对地球、对地球局部地壳的牵引不能使固有的、那个相对封闭的“质能关系式”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了吗?如果有所变化,而且其变化巨大,那我们在研究地震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把这种巨大的、直接的变化考虑进去?这符合“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的哲学原理吗?能表达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就算上述说的在理,笔者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又怎么能求出地震律来?第一,先对“狭义物理学定律”提取“公因式”。提取“公因式”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狭义物理学学定律”都是对“质能关系式”的表达,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有地震律存在,它就应该是对“质能关系式”的表达,因为地震系统物理学里的一个分系统。
其次,根据地震学的需要,对“质能关系式”进行分解。诚然,不是为了分解而分解,而是为了分解出我们所需要的地震律来。这个过程犹如数学上的“还原”,但“原出”出来的不再是“质能关系式”而是“万有斥力地震律”。
05·广义地震学建立在“地震场论”基础上
下面,笔者便将这个“还原”的过程给大家阐述一下。笔者认为,万事万物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诚然,上述讲的是“广义场”,已非“狭义场”。作为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地震是否也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形成?是的。诚然,上述讲的“地震场”也具有地震学意义上的广义性,它不仅指某一地震带,可以理解为地球场、地球系,也可以指月球场、太阳系。总之,只要对地震能产生作用的都属于地震场。
大家应该承认,任何一种运动都不只与内因有关,势必与外因产生联系。谁能说地球以外星球的运动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与制约?否则,地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得以保持?如此也就有了“广义地震场”和“狭义地震场”之分别。广义地震学学者认为,任何一种地震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势必与不同形式与意义上的地震场的作用、制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表现为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因此,对地震成因的分析,就不能脱离对不同地震场相互作用、制约关系的认识。尤其不能只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这一个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地震的发生都不是孤立事件,表现为大系统中包含小系统,小系统中包含分系统,分系统中包含子系统。
可以肯定,任何一种地震的发生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包括非构造地震在内。这样一来,笔者便把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地震学研究中来。何谓系统论?笔者以为,对于地震学来说,所谓系统论就是“地震场论”,而广义地震学就是建立在“地震场论”的基础上,或者说所谓“地震场”不是别的,正是地震学意义上的系统论。当然了,能够从“地震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还不仅于此,它还具有其它的革命意义,表现在我们最终能把梦寐以求的地震律给大家揭示出来。广义地震学学者经长期研究发现,无论是地震还是地震律,它们均产生于地震场,称为地震场论。
06·地震律是对地震原理、场、机制的表达
地震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而不会在那里发生?其中一定有道理。为了便于叙述,笔者把它称为地震原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地震原理已不是传统地震学意义上的,因为它已经把由地外星体对地球局部物质形态的牵引力加了进去。笔者以为,任何一种物质的运动都不只与内因产生联系,也势必会与外因产生联系,而对于地震来说,这个外因不是别的,正是地外星体对地球的牵引。这样,广义地震学就把地震成因由传统地震学意义上的内因论扩大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论上,指出地震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地震学为什么非要把外因加进去?
(1)虽然地震发生在地球上,而且是发生在地球的局部位置上,但其成因绝不仅仅只与内因发生联系,势必与地球所处的环境产生必然的联系——笔者把它称为地球环境场。(2)由于地球的运动始终处于一定的环境场中,所以地球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运动趋势势必会受到其环境场的作用与制约,并在其环境场的作用与制约下呈现出“粒动状态”和“波动状态”,表现出宏观意义上的“波粒二像性”。(3)地震主要是对地球“波粒二像性”规律的部分表达,而不是全部表达,因为任何一种表达都不可能是完整的而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难以表达部分,表现为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构成,相互间既可以区隔,又是一个联系在一起的整体。(4)当外力对地球产生牵引时,地壳、地幔、地核之间的联系会在外力的牵引下变得稀松,这就为地幔上升为地壳即地壳的隆升和为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创造了必然的条件——构造地震在上述过程中产生。(5)地震和与地球有关的质能、性能不守恒关系成正比,而和与地球有关的质能、性能守恒关系成反比。以上说明,地震律是对地震原理、场、机制的表达。
07·地震是对“万有斥力地震律”的表达
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为什么会出现“不守恒”状态?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个所谓系统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封闭”,因而出现“不够封闭”的状态就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由于地球系之质能、性能“不够封闭”,“转化”就成为其必然步骤,因而有地震律生成。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地震律就是对地球系质能、性能“不守恒”关系的表达。由于地震律是对地球系质能、性能“不守恒”的表达,且必然“转化”,所以有“万有斥力地震律”。
在古典力学上,有一个“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其实,在“物性学”上,也有一个“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存在。何谓“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讲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之所以存在并能够保持,是由于其业已存在的性能关系的守恒,否则就会发生转化,转化的根据是性能的不守恒。比如,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公转轨道平面)永远保持66°33′的交角。也就是说,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绕着太阳旋转。这样,地球有时是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又是南半球倾向太阳,因而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发生南北的移动——上述就是靠“性能关系”而非靠“质能关系”来维持的。何谓“万有斥力定律”?简单地说,是能够保持上述地日关系的性能关系。当然,在地球的内部也存在上述斥力,如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也是靠另一种意义的斥力。如此也就说明,斥力像引力一样,都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东西,因此笔者才把它称为“万有斥力定律”。诚然,“万有斥力地震律”已不再是一个纯物理学意义上的定律,而是对“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和“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之“不守恒定律”部分或者说是对上述之“转化定律”部分进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万有斥力定律”在地震学上的解。
何谓万有斥力定律?再简单地说,是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反的定律。大家知道,所谓万有引力定律讲的是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反之,所谓“万有斥力定律”,讲的是任何两物体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其方向与两物体的万有引力的方向相反,其大小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成反比。就是说从诱发地震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地外星球对地球局部质量物质的牵引力越大,那么被牵引起的地壳所产生震幅、强度也越大。当然,从热力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万有斥力地震律”也能解释通。
08·万有斥力地震律能很好地解释地震现象
笔者之所以要把“万有斥力地震律”揭示出来,是由于根据“万有斥力地震律”可很较好地解释5·12汶川大地震,而用传统地震学原理却有许多解释不清楚的地震现象。大家知道,海底平均地壳的厚度只有6公里,而汶川地区的平均地壳厚度在30公里以上(加上地面、海平面以下的厚度)。试问,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为何要选择在地壳比较厚的地区而不选择在地壳比较薄的地区?这符合物理学、热力学原理吗?但是,它却符合万有斥力地震律。
有人说汶川大地震是因印度大陆挤压欧亚大陆造成,笔者以为,此种说法更站不住脚。先不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印度大陆是由非洲大陆“漂移”过来而非固有,即使上述成立,那也说不清楚挤压欧亚大陆的力来自何方。用地壳以下热物质的“逆冲”能解释清楚吗?谁都知道地下的热物质是可以“对流”的,尽管很慢,那能量也不应该选择在世界屋脊下释放。大家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区,而根据“引力向内”或“重力向下”的原则,这个地区应该是最不应该发生地震的地区,而事实上是,5·12大地震偏在此发生。
另外,地下热能的释放也产生不了推动整块大陆平移的力,不要说印度大陆的南则没有火山爆发挤亚现象。如此何谈印度大陆挤压了欧亚大陆?再说,大陆的相互挤压应该是地震断裂带消失的过程而不是地震断裂带产生的过程。可是,如果用“万有斥力地震律”则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当受到地外引力牵引的时候,世界屋脊开始隆升,不仅为地幔隆升为地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在地壳隆起过程中,产生了包括龙门山在内的世界地震断裂带。
09·万有斥力地震律告诉世界地震界些什么?
笔者以为,除了人造地震、塌陷地震、火山地震外,其它类型的地震如构造地震的产生,势必与地球以外的星体如太阳、太阳系中的行星、地球系内的月球等对地球局部地区或地壳的吸引或者说对地壳的牵引有联系。尤其是某一区域的地壳被地外星体多次牵引时,这块被多次牵引起来的质量物质即所谓地震带就有“向外”或“向上”隆起的可能,震中为被牵引起来的地壳厚度。笔者甚至认为,地球上的那两座所谓“飞来峰”,就是被牵引过来的。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地球上的高山的形成主要是因有上述地外星体对地球局部地区相对独立的、“质量物体”的牵引,或者说地外星体的牵引是地球上高山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只有在外力的牵引下才能够使该地区地壳与地幔、地核产生相对意义上的空间(因为是固有的压力减小),而相对空间的产生,又有利于地热向上涌动并成为新的地壳物质——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长高”和“塌陷”下去的。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塌陷地震、火山地震,它们都是构造地震的衍生品,因为地壳一旦被牵引,地壳下的能量就释放。
那么,通过上述,广义地震学学者又想告诉世界一些什么东西?(1)除了火山,地球上的高山、高原等都是被牵引的结果。(2)高海拔地区及其周边一般是地震的多发区,或者说在高海拔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地震的几率最大,因为是“近日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根据万有斥力定律,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地区及其周边地区都应该是地震带,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是太阳在地球上的“往返点”。(4)不能说火山地震与地外星体的牵引无关。
5·12汶川大地震和1985年发生了8.1级特大地震的墨西哥都是多高海拔山脉的国家;而中国的汶川地区和发生了8.1级特大地震墨西哥也处于回归线上。墨西哥位于北纬14°33 '-32°43'和西经86°46'-117°08'之间,南回归线正好横穿国土的中部。而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正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而下午14点28分,也正是太阳从喜马拉雅山地区头顶上掠过的时间。如果没有猜错,龙门上地震断裂带上的汶川地震,就是在大星体掠过其前后发生的——太阳往返阶段等于是该地区受到了太阳这个巨大星体的两次牵引。(请参见下述《20世纪全球主要大地震》)。
资料1—近一个月以来的地震发生区
6月14日7时43分日本本州东部发生7.0级地震 2008-6-14
6月11日06时23分四川汶川县发生5.0级地震 2008-6-11
6月11日00时27分陕西宁强县发生4.3级地震 2008-6-11
6月10日19时04分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地区发生5.1级地震 2008-6-10
6月10日18时04分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地区发生5.5级地震 2008-6-10
6月10日14时05分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交界地区发生5.2级地震 2008-6-10
6月9日15时28分四川彭州市发生5.0级余震 2008-6-9
6月9日1时56分青海海西自治州发生5.0级地震 2008-6-9
6月8日18时51分四川北川县发生4.8级余震 2008-6-8
6月8日6时14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7级余震 2008-6-8
6月7日18时42分四川广元市发生4.6级余震 2008-6-7
6月7日15时32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0级余震 2008-6-7
6月1日9时57分巴士海峡发生6.3级地震 2008-6-1
31日15时34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0级余震 2008-5-31
31日14时22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0级余震 2008-5-31
30日19时57分四川青川县发生3.9级余震 2008-5-30
30日06时58分四川青川县发生3.6级余震 2008-5-30
29日23时46分在冰岛发生6.5级地震 2008-5-29
29日12时48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6级余震 2008-5-29
28日1时35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7级余震 2008-5-28
27日21时59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7级余震 2008-5-27
27日16时37分陕西宁强县发生5.7级余震 2008-5-27
27日16时03分四川青川县发生5.4级余震 2008-5-27
25日17时34分甘肃文县发生4.7级余震 2008-5-25
25日16时21分四川青川县发生6.4级余震 2008-5-25
21日23时29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3级余震 2008-5-21
20日1时52分四川平武县发生5.0级余震 2008-5-20
5月19日18时8分东俄罗斯东海岸近海发生6.2级地震 2008-5-19
19日14时6分四川青川县发生5.4级余震 2008-5-19
19日12时8分四川江油市发生4.8级余震 2008-5-19
18日1时8分四川江油市发生6.0级余震 2008-5-18
5月17日4时16分四川汶川县发生5.0级余震 2008-5-17
5月17日0时14分四川汶川县发生5.1级余震 2008-5-17
5月16日13时25分四川理县发生5.9级余震 2008-5-16
5月14日10时54分四川汶川县发生5.6级余震 2008-5-14
5月13日15时7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6.1级地震 2008-5-13
截至5月13日早8时,四川汶川7.8级地震共发生5级以上余震16次
5月12日20时23分甘肃文县发生4.5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20时06分四川剑阁县发生4.1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20时04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2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9时52分四川青川县发生4.7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9时10分四川汶川县发生6.0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8时23分四川汶川县发生5.0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7时07分四川彭县发生5.0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6时47分四川剑阁县发生4.8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6时21分四川绵竹县发生5.2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4时43分四川汶川县发生6.0级地震 2008-5-12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2008-5-12
资料2—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主要大地震
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发生地区
1905 8.6 19000 印度查谟
1906 8.3 700 美国旧金山
1906 8.6 20000 智利瓦尔帕莱索
1908 7.5 120000 意大利墨西拿
1915 7.5 32600 意大利阿布鲁齐
1920 8.5 200000 中国宁夏海原
1923 8.3 142800 日本东京,横滨
1932 7.6 70000 中国甘肃
1935 7.5 60000 印度奎达
1939 8.3 28000 智利奇廉
1939 8.0 32700 土耳其埃尔津詹
1948 7.3 19800 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1950 8.7 574 印度阿萨姆
1960 5.9 12000 摩洛哥阿加迪尔
请看摩洛哥的山脉、地震带
1960 8.5 5700 智利瓦尔迪维亚
1964 8.4 178 美国阿拉斯加 _麦金利山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脉的中段,它海拔
1970 7.7 10000 中国云南省南部
高原、且离喜马拉雅山脉较近
1970 7.8 66794 秘鲁北部
安第斯山脉
1976 7.5 22778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城
1976 7.8 242769 中国唐山
1977 7.2 1581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1978 7.4 25000 伊朗呼罗珊
1979 7.9 579 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处于安地斯山脉)
1980 7.7 5000 阿尔及利亚阿斯南
1980 6.9 3114 意大利南部
1983 6.9 6400 土耳其东部
1985 8.1 9500 墨西哥墨西哥城
墨西哥合众国是北美洲最南部和拉丁美洲最北部的国家,位于北纬14°33 '-32°43'和西经86°46'-117°08'之间,北回归线正好横穿国土的中部。 墨西哥是一个高原和山地国家,它的地形骨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楔形大高原,高原东、西、南三面的边缘为峰峦起伏的马德雷山脉所环绕。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5/6左右,平均高度约为海拔1800米,统称为墨西哥高原。 在墨西哥高原两侧有狭窄的沿海平原
1988 7.0 25000 亚美尼亚列宁纳坎
1989 6.9 62 美国加州北部
美国加州南部惠特尼峰(Mt. Whitney, 14491英尺约4417米)以及北部拉森峰(Lassen Peak, 10457英尺约3187米)
1990 7.7 50000 伊朗拉什特
1990 7.7 2000 菲律宾吕宋岛
菲律宾国内的山脉的海拔不超过3000米,但其地震一般是由火山爆发引起
1995 7.2 6500 日本中部
1995 7.5 2000 俄罗斯萨哈林岛
1997 7.1 2000 伊朗东部
1998 7.1 5000 阿富汗东北部
1999 7.4 15000 土耳其西北部
1999 7.6 至少1700 中国台湾地区
2008 8. 0 目前69122中国四川汶川
上述没有注解的,主要处于喜马拉雅山山脉周遍和环太平洋地区或者属于非构造地震
墨西哥大地震图片1
墨西哥大地震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