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贤治对余秋雨散文的评论
读了林贤治对中国散文作家的详尽、细致评论,觉得是极少见很精彩的文章。其中对余秋雨的评论同样如此。曾推荐给某君看,似无反应,或许是太忙碌的缘故。但好文章实在不应错过,所以虽然已过了颇不短时光,还是要引几段在下面:
“如果说贾平凹生活和写作在较为纯粹的中国旧文人的阴影里,那么,余秋雨则生活在‘王朝的背影’里,是两种不同的霉味。
在返回历史的旅途中,余秋雨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大势力上面,就是权力者和知识者。无论对其中哪一种势力,他都不曾持批判的态度。由于缺乏某种较为固定的审视的框架,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的许多残酷的血腥的情节,都在陈述中仿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成了可以避免的偶然。”
“余秋雨的才子气,在《吴江船》中有着最为恶俗的表现。文章以文革为背景,写大学生派出的战斗组,由工宣队率领,在农场进行‘斗批改’的情形。当时,‘提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有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在公布的名单中,有一个据说罪行最严重的女学生投湖自杀了。文字很有诗意:‘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接着写摇船运送遗体,夜经垂虹桥,这时,作者就引了宋代诗人姜夔与他所爱的姑娘小红坐船的记游诗:‘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如此把悲剧喜剧化,情趣化,以美掩盖罪恶和痛苦,简直到了没有人气的地步!
一个对身为‘御用文人’的历史讳莫如深的人,一个对他人的苦难如同隔岸观火,毫无恻隐之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美艳生活津津乐道的人,一个对大众传媒深感兴趣,积极进行自我炒作的人,有什么可能具有所谓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沧桑感’呢?余秋雨散文中的所有材料及其粘合剂,其实都是从死人那里借来的,是以一种呆板的书面语言,程式化的结构,对古代知识分子轶事的拼凑和复制。没有自己的真声音,只有一副柯勒律治说的‘假嗓子’。最明显的是《道士塔》对道士的描绘,通篇是臆想虚夸的废话;又如,《遥远的绝响》写嵇康临刑时的心理活动,以实为虚,真中见假,给人以十分拙劣的编造的感觉。作为历史知识的大众普及读本,余秋雨的散文,思想是陈旧的,情调是没落的,风格是远不成熟的。什么《智能的梦魇》、《遗憾的真实》、《褪色的疑问》,甚至连题目也是装腔作势、半通不通的。这样一个从学院的后门里出现的作家,居然被其他作家批评家出版家簇拥起来,视为‘大人先生’。及至出版《霜冷长河》,完全卸掉了惯穿的古代袍服,毕露现代才子的形相。余下一个令人感兴味的问题是:这类东西,怎么竟至于魅惑如此之多的看客呢?
余秋雨个别篇什,如《老屋窗口》、《酒公墓》,不为大家所注意,倒算得文情俱佳。这样的作品,大约因为牵涉私人记忆,尤其与童年相关,那种天然的纯朴,使他不敢,或竟至忘了造作与夸张的罢。”(摘自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谁,总也离不开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某人的作品有这样那样偏向和毛病本就是平常事,自己不喜欢少看或不看就是了。但是,无论做人、做事、做文章,真诚,总是无法舍弃的;虚假,总是令人厌恶的。我想,这正是余秋雨真正可厌之处。中国以往的传统、现在的许多人,却又喜欢这样的虚假东西,这是他的文章还有不小市场的原因。
2008-6-22
读了林贤治对中国散文作家的详尽、细致评论,觉得是极少见很精彩的文章。其中对余秋雨的评论同样如此。曾推荐给某君看,似无反应,或许是太忙碌的缘故。但好文章实在不应错过,所以虽然已过了颇不短时光,还是要引几段在下面:
“如果说贾平凹生活和写作在较为纯粹的中国旧文人的阴影里,那么,余秋雨则生活在‘王朝的背影’里,是两种不同的霉味。
在返回历史的旅途中,余秋雨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大势力上面,就是权力者和知识者。无论对其中哪一种势力,他都不曾持批判的态度。由于缺乏某种较为固定的审视的框架,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的许多残酷的血腥的情节,都在陈述中仿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成了可以避免的偶然。”
“余秋雨的才子气,在《吴江船》中有着最为恶俗的表现。文章以文革为背景,写大学生派出的战斗组,由工宣队率领,在农场进行‘斗批改’的情形。当时,‘提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有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在公布的名单中,有一个据说罪行最严重的女学生投湖自杀了。文字很有诗意:‘她的衣衫被撕开了,赤裸裸地仰卧在岸草之间,月光把她照得浑身银白,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接着写摇船运送遗体,夜经垂虹桥,这时,作者就引了宋代诗人姜夔与他所爱的姑娘小红坐船的记游诗:‘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如此把悲剧喜剧化,情趣化,以美掩盖罪恶和痛苦,简直到了没有人气的地步!
一个对身为‘御用文人’的历史讳莫如深的人,一个对他人的苦难如同隔岸观火,毫无恻隐之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美艳生活津津乐道的人,一个对大众传媒深感兴趣,积极进行自我炒作的人,有什么可能具有所谓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沧桑感’呢?余秋雨散文中的所有材料及其粘合剂,其实都是从死人那里借来的,是以一种呆板的书面语言,程式化的结构,对古代知识分子轶事的拼凑和复制。没有自己的真声音,只有一副柯勒律治说的‘假嗓子’。最明显的是《道士塔》对道士的描绘,通篇是臆想虚夸的废话;又如,《遥远的绝响》写嵇康临刑时的心理活动,以实为虚,真中见假,给人以十分拙劣的编造的感觉。作为历史知识的大众普及读本,余秋雨的散文,思想是陈旧的,情调是没落的,风格是远不成熟的。什么《智能的梦魇》、《遗憾的真实》、《褪色的疑问》,甚至连题目也是装腔作势、半通不通的。这样一个从学院的后门里出现的作家,居然被其他作家批评家出版家簇拥起来,视为‘大人先生’。及至出版《霜冷长河》,完全卸掉了惯穿的古代袍服,毕露现代才子的形相。余下一个令人感兴味的问题是:这类东西,怎么竟至于魅惑如此之多的看客呢?
余秋雨个别篇什,如《老屋窗口》、《酒公墓》,不为大家所注意,倒算得文情俱佳。这样的作品,大约因为牵涉私人记忆,尤其与童年相关,那种天然的纯朴,使他不敢,或竟至忘了造作与夸张的罢。”(摘自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谁,总也离不开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某人的作品有这样那样偏向和毛病本就是平常事,自己不喜欢少看或不看就是了。但是,无论做人、做事、做文章,真诚,总是无法舍弃的;虚假,总是令人厌恶的。我想,这正是余秋雨真正可厌之处。中国以往的传统、现在的许多人,却又喜欢这样的虚假东西,这是他的文章还有不小市场的原因。
20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