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以对经济类的报道、评论并没有天然的排斥与抵触。我不知道南周的读者对叶檀的经济类系列评论是否喜欢,但我总觉得她的评论每次出现在“自由谈”中都属于另类。看到这一期“自由谈”中她写的《清末上市公司为什么必须分红》之后,我的这种感觉好象更加强烈了。
为什么?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同样是知识性的文章,我能接受王笛的《美国怎样搞“道德规范”教育》,却不能接受叶檀?我思考的结论是:这是因为她总是在用过于专业的语言讲述着同一个过于专业的问题,那就是:经济。这样过于专业的经济类文章,出现在经济版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而“自由谈”如果过于专业,那就可能会演变为“专业谈”了。
科技类的也是如此。试想,假如有另一位擅长火箭发射的叶檀,总是以过于专业的语言在“自由谈”讲述过于专业的火箭发射问题,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所以,我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四大主题中,“自由谈”最好多选一些普通读者能够看懂的政治、文化、社会类的题材,少选经济类的内容。即使有经济类的,也不要过于专业。哪怕写文章的人过于专业,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要过于专业。
其实不光是经济,就是政治、哲学类的文章,也不宜过于专业。比如这一期秋风的《网络民主:没学会走,先学会跑?》、陈春文的《“成功”:人性的牢狱》,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陈教授的文章过于抽象,虽然分成了生存、生活与生命三个层面来试图解读“成功”,但对大多数不具备高深哲学素养的普通读者而言,他们即使勉强能够把这篇文章读完,留给他们的也只能是混沌与迷茫。真应了那句话: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反倒越糊涂了!秋风的文章,标题其实很好,但因为缺少了正文的支撑,反而显得有哗众取宠之嫌。我耐着性子想从他的叙述中找出什么是走,什么是跑,但看到最后也没如愿。这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文章,与其拿出来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倒不如不写的好。
这篇小文,可能会得罪提到的几位,希望他们正确对待,不要生气。
叶檀应该从“自由谈”转到经济版——兼评南周6.26“自由谈”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