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报道陆续传来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堪比《国富论》的另一伟大作品———《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假定怎能解释如今无私的奉献?那自私自利、只会冷静计较得失的经济人怎会拿出自己的积蓄捐赠却不求回报?只有《道德情操论》中对人性淋漓尽致的阐释才符合如今国人的作为!
同一个作者的两本书,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性。《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在贫富差距拉大,国企改革扭曲,股市非理性繁荣的今天,经济上的狂飙早已引发的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的思考,而这一问题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早有论述。国家的崛起仅在经济领域是不够的,也是不会持久的,一个民族的崛起只有体现在对生命的这种高度敬仰和尊重,才会从本质上崛起。这是在书中反复提到,也是在地震带给我们伤害之后,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对人性的推崇。
事实上,温家宝总理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时也曾说过:“他(亚当·斯密)在这本书(《道德情操论》)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在汶川地震中,温总理在全世界人面前实现了他的承诺,地震的当晚他已飞去四川,并始终出现在地震指挥的最前线。他真正把人民的生死放在心上。
曾几何时,企业家大都知道要关注世界形势、关心国家大事,要居安思危、高瞻远瞩,这样才能办好企业,才能创造财富。但愿意关注慈善事业、关心公益活动,能饮水思源、兼济天下的企业家就太少了,我们不常看到财富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而在这次地震中,他们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正在拾起一份人文关怀。中国的财富注入一股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在这种精神下,财富意识到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而这也恰恰是《道德情操论》中希望企业做到的最高境界。
《道德情操论》里甚至在25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原话:“让我们假定,中国这个伟大帝国突然被一场地震吞没,并且让我们来考虑,一个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富有人性的欧洲人在获悉中国发生这个可怕的灾难时会受到什么影响。我认为,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人遇难表示深切的悲伤,他会怀着深沉的忧郁想到人类生活的不安定以及人们全部劳动的化为乌有。”与如今的情形是何其相似!这场突如其来的震动几乎吞没掉了整个汶川,但却让人性得到了升华。
在2008年这个多事之秋,更需要我们携起手来,让人性的光辉驱散阴霾,这个时候读这样一本书,用一个网友的话说便是:“我们反而更相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