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到底错在哪里
王石,中国地产界的领军者,更是中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大哥大级的人士,他总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时期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公众人物。
1984年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前身),任总经理;1988年起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从那时起,有太多的光环笼罩在王石的头上。曾经受朱镕基总理的接见和肯定;“城市空心化”概念的倡导者;“新住宅运动”的倡导和推动者;万科连续两年被福布斯评为“世界最佳小企业”;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前不久王石提出的房价拐点论,又让地产界的同行、政府和百姓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应该说,万科是成功的,王石也是成功的。而这次,王石却让万科和他本人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的漩涡之中!当全国的各大小企业为汶川大地震纷纷慷慨解囊时,万科捐款200万元,而且是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的决定。这原本没有什么可以让太多的人议论的事,更不不应该让太多的人恼怒。尽管有些网友质疑万科超过48亿元的净利润相比,200万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
震后第三天,王石在博客中予以理性回应:“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此回应立刻遭到网民一致批评与指责。不少人甚至自发组织“抵制购买万科住宅、抵制持有万科股票”的活动。
这样的结果,也许王石根本是始料未及的。前几天上海第一财经“中国经营者”栏目也就此事有专题讨论,各路商界和财经界专家各抒己见。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王石是站在企业角度比较具有商业理性的一个说法,也不能说不合理。但是,他选错了说这个话的时间!在举国哀悼和众志成城的抗灾关键时候,作为一个具有标杆人物的商界领军人物,忽视了民众的感情!
王石抛出“灾难常态论”、“合适理论”、“10元为限论”和“慈善负担论”,这样的表态公众从感情上显然不能接受。5月19日晚,王石公开道歉。5月21日,万科发出“补捐”公告,称将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该工作为纯公益性质,净支出额度为人民币一亿元。
但公众舆论并不领情。多数人认为他只不过是迫于压力而作出的妥协,甚至有人说追捐的一亿元只是“一种公关技巧”。
王石“捐款门”事件,给到我们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什么样的警示呢?
王石做错了吗?
有人说站在企业的角度他没有错!
因为万科作为慈善的捐赠经董事会确定08年是1000万,在雪灾时已经用去了800万。不让员工和企业承受过多的捐赠负担更使企业能够长久发展和回报社会。王石只是说了其他企业家不敢说的大实话而已!
既然没有错,那为何事隔一周后又要公开道歉,并补捐1亿呢?!
王石当然错了!
我的一个朋友说:“错在他是王石!”。
确实,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作为一个成功企业的领袖,作为中国商界的标杆人物,你的任何举动和话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王石也不例外!
刚看完“赢在中国”的总决赛,马云在刚才的点评中说道:“创业者永远要谦卑”。而成功的企业家其实更需要谦卑!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对普通人的谦卑,对公众情感的谦卑,对社会和环境的谦卑!而这种谦卑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源自于内心的真诚。
王石,选择了在社会环境最特殊的灾难时期,用商业人士的商业理性来诠释他的捐款的合适和理由,最终被他和万科赖以生存的中国社会自下而上的不认同和反对。这真是王石和万科的失败!
企业和企业家,通过不同形式一直与社会与公众进行着有效的沟通。我们所说的沟通是包括“信息的流通”、“情感的共鸣”和“火花的碰擦”。更重要的是,沟通是需要在合理的情景中有效进行和双向流动。
王石和万科,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说了不恰当的话,忽略了公众的情感。这次“捐款门”事件,给王石和万科上了一次生动的沟通课,更是给更多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一次深深地警示!
沟通,不仅仅需要尊重你本身的事实;
更需要关注他人的感受!
沟通,不仅仅需要你的语言;
更需要你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