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的模拟课堂上学习


第三届“赢在中国”总决赛终于在昨天晚间上演,六位年轻的创业精英经过激烈的角逐,终于排定了座次。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比赛了,因为整个比赛过程具有许多的亮点,主题精彩,以“创业改变人生、励志改变命运”为宗旨,每次看了都让人热血沸腾,受益匪浅;主持人精彩,拥有海归背景的王利芬博士,以其睿智、大气、得体的主持风格,堪称央视智慧型主持人的大姐大;评委队伍精彩,9位国内著名的企业家组成的评委方阵,云集了巨人网络的史玉柱、新东方学校的俞敏洪、sohu中国的张欣、美林投资的刘二飞、蒙牛的牛根生、汇源的朱新礼、idg风投的熊晓鸽等,两位一言九鼎的大评委,更是由中国企业界的大师级人物、缔造了联想王国的柳传志和创造了网络世界电子商务神话的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担当;决赛选手队伍精彩,进入决赛阶段的六位选手是在半年多的比赛历程中,从十几万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又经过108强、36强、12强的残酷比拼,最终走上了总决赛的舞台。尽管这是年轻人的节目,但我这个曾经的青年人也是如醉如痴,相见恨晚。尽管节目的播出时间很晚,但还是乐此不疲地成了这个创业励志大赛的忠实粉丝。

进入总比赛的六位选手,可以说一路走来都具备相当的实力,但由于个人的局限,在聚光灯下,他们的一些弱点也被放大了,现场的各位评委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眼中当然不容沙子。因此每一场比赛过后,每一个选手被淘汰,他们的表现以及评委的点评都是一堂生动的青年成长教育课啊。比如,最先被淘汰出局、获得第六、第五名的两位选手陈思达和李璇,他们都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创业经历及初步的成功,个人素养也的确很优秀,但比赛是要按优秀企业家的标准来评判选手的表现,因此这两位在整个商业实战的7场较量中,没有一次担当队长职务的选手,就成为了两位大评委痛下杀手的主要理由。在商业实战的环节中,参赛选手要分成两队,各选出一名队长进行pk,胜队全体过关,败队中要淘汰一人,而队长因为要对本队的失败负责,因而风险较大。如果想不被过早淘汰,回避当队长是当然的选择。也许单就参赛的技巧而言,这种策略无可厚非,但不当队长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充分展示自己领导决策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说明你的自信、勇于担当的精神较差。因此这两位的出局,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惟一具有海归背景的选手祖峥,他曾经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年,具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素养。但也正是因为在国外呆的时间较长,因此在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上,就经常有些与国内的人文环境不够和谐匹配。评委的点评是,他总是习惯用美国人的方式和别人打交道,难免会有些水土不服啊。马云说的很是幽默:“海归从国外回来,至少要在淡水里生活五年以上,才可能适应中国的国情”。言外之意就是,建议祖峥要努力适应中国的企业环境,不能急于求成,要踏踏实实地将在国外学到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之中。“什么时候你忘掉了自己的美国习惯,什么时候你才真正适应了”。这个片段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受启发。今天的年轻人留洋,固然有学习外语等相关技能、追求一个个人发展理想前途的现实考虑,但从本质上说,还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自己的国家建设。因此学以致用是必须要牢记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拿到一个敲门砖,为了单纯的个人前途,脱离国家和民族归属的现实谋发展,那极有可能是一叶障目、因小失大。我打算要以此为题,认真地和尚在日本求学的女儿谈论一下。

这场总决赛最精彩的环节当然还要数冠亚军的对决了,两位走到最后的选手都是年轻女性。以经营“奇火锅”在重庆小有影响的川妹子谢莉,伶牙俐齿、风风火火、精干利落,是全部七场商业实战惟一获得全胜战绩的选手。以经营户外产品开始创业的湘妹子曾花,是从湖南大山中走出来的,尽管她没有正规院校的教育背景,但她却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京城闯荡,并开辟了自主创业的一片天空。两个选手旗鼓相当、难分伯仲,相对而言,谢莉更加老道全面一些,而曾花在比赛中曾经流露过心理脆弱的一面。最终,两位大评委对两人的胜负作出了决定性的评判。谢莉最终赢得了第三届“赢在中国”〖比赛的最后胜利,并获得了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

通观整个比赛,的确可以使人们获得许多的启示:比如关于细节决定成败,关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关于创业要勇于承担风险,关于团队精神的塑造等等。这些一般的道理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却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比赛用许多具体、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地诠释了这些深刻的道理。据说,已经连续进行了三个赛季的“赢在中国”就要就此打住了,这可是个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愿央视能顺乎民意,为年轻人保留这样一个励志、创业的生动课堂,也使我等不再年轻的热血之人能够经常借借光、有个充电的去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