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有目共睹,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所以再提出不足之处,于心不忍. 在救灾快要结束,重建即将开始的时候,一架直升飞机不幸失踪.国家先后出动上万人搜索,但至今仍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在为英雄祈祷的同时, 需要反思人海战术的有效性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建立科学的救灾防灾体系,非常有必要. 以往灾害过去的时候,看到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表彰会,甚少反思灾害发生的原因,甚少探讨防灾的必要性,于是很多类似的场面在轮回上演. 我们一次次被感动,又一次次为不幸而悲伤.然后又一次次被感动,又再一次次悲伤
日本,台湾是地震多发地带,美国的自然灾害不比中国少. 没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亲身遇到过自然灾害,但在加拿大,自己遭遇过. 加拿大是个社会节奏很缓慢的国家,一旦遇到事故和灾难,其快速反应能力和伤亡很小让我吃惊. 加拿大的所有公寓(结构类似国内的商品房)都与消防部门联网,有火情,消防车一般会在几分钟内赶到,无需人工报警. 这几年,加拿大发生过几次飞机事故,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所有乘客安全撤离. 至于加拿大的地下矿井, 安全措施在全世界恐怕都是最高的.法律规定地下矿井必须建密闭的安全室,多远建一个,也都有规定.两三年前, 井下火灾,数名工人就近迅速地躲进了安全室,里边有吃的,有喝的,有氧气,还可以休息和与地面通讯.几天后,当救援队伍按照工人通报的基本准确的方位把他们营救出来后,工人豪发无损,等于是在地下休养了几天
回到地震灾害,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比如公开地震带区域,居民自行选择.愿意居住在地震带上的,强制学习地震常识,自救和疏散演习
比如在地震带区域,基层建立应急分队并半职业化. 救援面对的现场情况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减少二次伤亡
比如借鉴日本经验,将学校的抗震标准提高,作为附近居民区紧急避难的地方,以减少因建筑成本提高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救灾设施和设备要有应急通讯功能和明显的识别标志.军人参加救灾在世界上是创造性的举措, 但军人救灾衣着应该和战争状态的有区别. 迷彩服的保护色影响搜救. 这次直升机及机组人员没有配备应急联络装备是一大缺撼
比如在灾害多发地带,应该普遍开展相关保险业务.可以由国家承担一部分保费,地方出一部分,居民再投一部分. 记得一个民政局局长说, 地震后,他至少还有工资,但老百姓什么都没有了.单纯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能维持多久,很难讲. 把商业力量参与进来,是长期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