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成本比较优势不再(主)


广东调研中心:企业所得税率提高重创外源型经济

    本报讯 (记者 黄志军 通讯员 徐刚 史玉梅) 前日,广东省情调研中心正式发布《2008广东省情调查报告(2007年度)》(经济形势篇)显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步显现,去年东莞有两成台资企业消失,东莞成本比较优势不再,广东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投资环境仅次于广深
    广东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人均GDP来看,2006年珠三角高达47094元/人,而东翼(11325元/人)、西翼(13637元/人)和粤北山区(10717元/人)则均在万元/人左右。从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来看,珠三角投资环境的整体综合平均得分高达56,而东翼(19)、西翼(15)和粤北山区(16)则徘徊在16上下。
    报告显示,从城市表现来看,广东省投资环境最好的两个城市,广州和深圳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分别为100和99,远高于排名第三的东莞(66)。这两个城市也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特大城市。2006年两市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均不足3%,人均GDP均在6万元以上。产业结构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又以第三产业突出,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而深圳则凭借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特区城市的政策优势,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最为突出,同时金融业发展特色突出,是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所在城市之一。


去年约2成台资企业消失
    报告显示,产业升级已经使得2007年大概有2成左右在东莞的台资企业消失。另外,随着国际油价攀升,土地价格和劳动工资价格上涨,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宏观调控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再下调,中小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利润不断受到挤压,快要见底或者已经见底了。大批企业面临产业升级,需要资金支持,却遇上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
    例如,珠三角超过80%的制鞋企业靠“低成本、低利润”的加工贸易模式,始终处于价格链底端,利润仅在5%~8%之间。据统计,东莞约有3万家企业,台资总数约8000家。近年来,原材料、工资、水电、厂房等成本快速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2007年,在东莞约1000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00~300家倒闭;广州地区就有600家制鞋企业关闭。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内资、外资企业即将实行统一的25%的企业所得税率,在三年过渡期里,外资生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将逐步提高到25%。企业所得税率逐步提高,对这类企业更是重创。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珠三角地区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以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吸引众多海外企业来华投资,承接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行业,利用内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建立起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诸多知名品牌的产品加工地。东莞也不例外,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名城”。
    报告还指出,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来粤投资主要是看中广东的比较优势,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为主,以加工贸易模式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并不强,更多依靠传统的国际营销渠道参与全球低端市场竞争。到了2007年,广东原有的低技术、低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明显地难再保持优势地位,急需进行产业升级。

 

背景资料
    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市。
    东翼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四市。
    西翼指湛江、阳江、茂名三市。
    粤北山区指梅州、河源、韶关、云浮、清远五市。

 

http://blog.sina.com.cn/canghai515
联系方式QQ:121759585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