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黃霞實習生小倩本稿供圖/CFP新華社
本版和岭南新世界共同主辦的“70’S一代人心水物”征物活動獲得了不少讀者的支持,他們展示的日常用品和海報等,令我們恍如回到三十年前。本來,三十年并不能說是太久的間隔,但是恰好處于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很多人和事便几乎被遺忘了。所以,我們覺得,值得為七十年代生的人寫一篇文章,這是一個既新銳又傳統,既生机蓬勃又責任重大的群体,現在正到了花開最盛的時分。
有人說,七十年生人是尷尬的一代。被六十年生人認為太膚淺,被八十年生人認為太落伍;也有人說,七十年生人,是幸運的一代,比六十年生人對新事物敏銳,比八十年生人繼承了更多中國傳統的印記。
七十年生人的童年,沒有刻骨銘心的動蕩,只經歷了一些物質的貧乏,感受到一些信仰和理想至上的精神教化;少年時代,沒有防盜門的阻隔,一直充滿了單純快樂的集体游戲的樂趣———盡管這种樂趣在今天看是“缺乏科技含量”,但它是那樣的溫暖和實在。
在他們進入成長期的同時,市場化的大趨勢和爆炸性的信息沖擊,令他們承受著新文化和新經濟帶來的興奮和痛楚。股票瘋長,IT新貴出爐,一夜暴富的身邊神話令人血脈賁張。勤耕細作也好,空手套白狼也罷,“要從無產者變為有產者”———這是七十年生人的集体夢想。
七十年生人的判斷標准變得簡單實用,“沒用”的東西不能占用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張愛玲一句“成名要趁早”在這里點燃共鳴。
國際大公司紛至沓來,把七十年生人培養成中國有史以來最有型有款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他們也成了西式生活堅定追逐者,喝咖啡、上健身房、打高爾夫、講English……他們成了最會玩的一群人,他們是新時尚的倡導者,盡管全是“依西葫蘆畫瓢”,卻樂此不疲,有模有樣。
七十年生人有很多上輩人或下輩人不會經歷的“之最”。他們是最先接受正規教育的一代,象牙塔里的書香浸淫和青春理想使他們气質相近;他們是最早品嘗早戀的一代,為愛或狂或痛全是燃燒著高純度的生命激情;他們是最后一撥看黑白電視,也是第一撥享受彩電的孩子,黑白電視机對于他們的意義遠胜于等离子對于現在孩子的意義———他們從此眼界大大開闊。
七十年生人又有很多上輩人或下輩不會經歷的“之累”。這代人,如今一半已經步入而立之年,另一半則緊隨其后。他們分散在各個社會階層和各种職位的中間,已經成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又遠遠沒有成為主流。他們時常掙扎在追逐和失落的夾縫之中,求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創業……人生的波濤就這樣前浪后浪地涌過來,有時候潮流由他們掌控,可他們也常感跟不上步伐……
七十年生人似乎一直在追赶某一個目標,可似乎又一直在被落下。他們一直在學習在适應,甚至賣力地學習休閑。可如果突然松懈下來,發現穩穩扎根在心底的,還是那一本小說、一首流行歌曲。相對眼前的花樣世界,七十生人的回憶單色而純美,這些單純的印記,在每天紛扰的奔忙中,值得他們去回味而休憩一下心靈。

圖:小人書伴著七十年代生人渡過童年

圖:七十年代,公函、情書、家書都依賴寄信,郵票是非常平常之物。
我們在羊城長大
生于羊城,長于羊城的七十生人,因為這一份地域的圈限,有了不同于域外人的生長記憶。看著今天日新月异的廣州,看著逐漸消失的舊城區,看著漸行漸遠的記憶中的人、物、地,生于斯長于斯的七十年代生廣州人欣喜中難免失落,興奮中難免遺憾。
黃女士:1971年生,財會白領
羊城記憶:藍天白云青草馬車
藍天、白云、青草、馬車,不要以為到了內蒙古草原,這樣的景致就呈現在70年代的廣州二沙島。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黃女士回憶說:“當時的二沙島是運動員的集訓基地,到處都是草,我們經常騎單車結伴去玩,路兩邊的草几乎和人一樣高,像在樹林中穿行一樣。”黃女士記得,那時的廣州還有馬車。
這几年,從二沙島身邊經過的水又在由黑變綠,由綠變清。星海音樂廳、廣州美術館等建筑已經成為廣州的標志,二沙島亦成為了廣州最昂貴的土地,豪宅取代了連綿芳草。盡管相比鬧市較之清幽,可在黃女士看來,仍然与記憶中的純淨相差深遠,她依然最愛儿時二沙島:“城市是繁華了,不過卻沒有以前那么舒适。”
令黃女士怀念的,還有舊時廣州城中安穩的社會秩序。“當時我們都是在街上跳皮筋或者捉迷藏,車子不多孩子就可以跑來跑去,而現在,即使沒有混亂的交通,也擔心小孩子在路上玩會走失……”
馮女士:1976年生,高校外語教師
羊城記憶:老外外語
馮女士的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全職主婦,在當時來說,一家生活雖不至于窘迫,但也并不富裕。一次偶然的机會,馮女士在商場的電視上看到了《亂世佳人》的原聲電影。費雯麗的美貌令她惊嘆,但同時征服她的還有電影中流暢的英語電影原聲。“我當時覺得,能說出那樣話的女孩子都是漂亮的。”于是她開始立志學習英語。
當時沒有學習外語用的复讀机和隨身听,收音机又收不到英語頻道。還好,當時有個鄰家姐姐是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大學生,于是這個姐姐就成了她的啟蒙英語老師。馮女士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已經學會了基本的一些日常英語口語。
后來廣州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城市中的外國人也日益繁多,几乎坐公車都可以遇見老外。而當時的馮女士,几乎不放過每次机會。大學理所當然考取了一所師范大學的外語系。直到今天,她仍然從事著她最喜歡的外語交流工作。
廣州的外國人曾經使廣州一度淪為殖民地,但也是這些眾多的海外風,培養了馮女士這樣的涉外人才。
Billy:1979年生,在讀研究生
羊城記憶:深巷舊牆老屋牛腩粉
Billy記憶中最鮮香的是奶奶家的老屋和深巷里的牛腩粉,因為它們總是和童年的歡樂拴在一起。
作為地道廣州人,吃在Billy的記憶中,刻骨銘心,發于幼年。他說:好像吃好吃東西的地方都在巷子里,越是巷子里的越好吃。Billy回憶:“當時和父母一起,每個月總會去那种地方一兩次。當時覺得老伯做的牛腩粉是世間最美的了,一大碗一大碗的,香香的,加了些咖哩粉,染出黃黃的湯色,味道鮮鮮的。”可惜這些年拆遷以后,老巷子基本沒有了,他熱愛的牛腩粉店也慢慢銷聲匿跡。Billy不止一次地去昔日老巷子附近尋找心愛的牛腩粉,卻總是空手而歸。
Billy說:“現在的牛腩粉店太豪華了,高樓白牆,衛生條件也好很多,牛腩粉的品种也多了,可還是覺得記憶中的那一些更加美味。”
奶奶家的老屋、深巷里的牛腩粉都与那些拆遷的巷子一起,构成了Billy的童年支柱。不知道明天在廣州某家食肆酒樓里的偶遇,能否滿足Billy的牛腩粉胃口呢?

圖:知青家庭的子女,不少生于七十年代

圖:70’生人的流行曲啟蒙來自鄧麗君

圖:會跳霹靂舞,是70’生人少年時代非常有臉面的事
我們的童年經典
1、經典游戲:
打彈珠———在地上挖出五個坑,誰先用玻璃珠打完五個洞,就變老虎,然后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吃掉,是不是有點像高爾夫?
拍洋畫———專屬男孩子的游戲,硬紙片上印著各式小說電影人物,看誰能將硬紙片拍翻背,贏者將對方紙片繳獲。
滾鐵圈———后來慢慢失傳了。可能是因為沒事背著個大鐵圈,比較傻。
跳房子———在地上畫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單雙,一邊前進,一邊要把石塊踢到正确的格子里。
跳皮筋———下課時,每個校園里的娘子軍皮筋陣都一樣蔚為壯觀。
2、經典玩物:
挖蚯蚓———沿著臭水溝的岸邊,翹著屁股仔細尋找,一旦發現一粒一粒堆成的蚯蚓屎,就毫不猶豫地挖下去。在被射了一身臭水后,終于明白了,蚯蚓不僅吃泥,而且還喝水!
捉螞蚱———綁上線頭讓它瞎飛一起,玩膩了就凌遲處死,大解八塊,可怜的螞蚱就成了雞肚冤魂。
養蚕———蚕可能是漂亮七十生MM們唯一喜歡接触的昆虫幼虫,真是“一白遮三丑”。
3、經典食物
烤紅薯———吃多的小孩子常常放屁。
爆米花———爆米花的老頭也成了我們的崇拜對象。
麥芽糖———兩根冰棒棍,加一團明黃色的麥芽糖。從沒人怀疑是不是黑作坊做出來的。
棉花糖———一小勺白砂糖放進机器口,變成一大團棉花,只要5分錢一團。
老鼠屎(廣州小孩子叫鼻屎))———名字惡心,但味道好。
4、經典故事書
童話大王———80年代最杰出的童話期刊,其發行量之龐大全靠七十年代生人的捧場。
少年文藝———一本可以高舉學習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說期刊。
小學生作文選———弄得個個孩子寫的文章都很世故,又很相同。
十万個為什么———三年級就知道一份硫酸、一份硝酸、一份鹽酸混合起來,就是能熔金爍鐵的“王水”。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過的人大概都試過划光一盒紅皮火柴,看看能不能冒出些雞腿什么的。
5、經典動畫片
花仙子———主角小蓓成了男孩子們最早的“夢中情人”。
聰明的一休———考試時有一休這么聰明就好啦!
變形金剛———那時最討厭被人叫作“大黃蜂”,人人爭當“威震天”。
藍精靈———看了藍精靈,才知道什么是邪惡的化身。要找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害人”的人,非格格巫莫屬了。
黑貓警長———把羊毛剪子飛上了天,原來直升机還有這种妙用。
鐵臂阿童木———惹得孩子們都學會把雙手向前方一并,屁股一撅,嘴里念叨著“我是鐵臂阿童木,嘀嘀叭叭嗚”,屁股冒煙地飛回家了。
圣斗士星矢———看這個動畫片,正是情竇初開時。不自然就把自己當成星矢了。
6、經典電視劇
射雕英雄傳———一句“靖哥哥”電死無數純情少男。
霍元甲———非常成功的愛國主義教材。少林寺———多少人的大俠夢就此而起。
西游記———第二部万人空巷的電視劇。
7、經典校園生活
放學排隊回家———絕對的神形俱散。
崇拜小虎隊———當時敢不喜歡“酥油朋”,是一种大逆不道。
抄歌詞———沒有電腦,最重要是沒有錢!只能抄!
開運動會———滿場都是口號:“××班×××同學下定決心,不怕艱難,頑強拼搏……終于贏得了第×名。”
本版和岭南新世界共同主辦的“70’S一代人心水物”征物活動獲得了不少讀者的支持,他們展示的日常用品和海報等,令我們恍如回到三十年前。本來,三十年并不能說是太久的間隔,但是恰好處于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很多人和事便几乎被遺忘了。所以,我們覺得,值得為七十年代生的人寫一篇文章,這是一個既新銳又傳統,既生机蓬勃又責任重大的群体,現在正到了花開最盛的時分。
有人說,七十年生人是尷尬的一代。被六十年生人認為太膚淺,被八十年生人認為太落伍;也有人說,七十年生人,是幸運的一代,比六十年生人對新事物敏銳,比八十年生人繼承了更多中國傳統的印記。
七十年生人的童年,沒有刻骨銘心的動蕩,只經歷了一些物質的貧乏,感受到一些信仰和理想至上的精神教化;少年時代,沒有防盜門的阻隔,一直充滿了單純快樂的集体游戲的樂趣———盡管這种樂趣在今天看是“缺乏科技含量”,但它是那樣的溫暖和實在。
在他們進入成長期的同時,市場化的大趨勢和爆炸性的信息沖擊,令他們承受著新文化和新經濟帶來的興奮和痛楚。股票瘋長,IT新貴出爐,一夜暴富的身邊神話令人血脈賁張。勤耕細作也好,空手套白狼也罷,“要從無產者變為有產者”———這是七十年生人的集体夢想。
七十年生人的判斷標准變得簡單實用,“沒用”的東西不能占用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張愛玲一句“成名要趁早”在這里點燃共鳴。
國際大公司紛至沓來,把七十年生人培養成中國有史以來最有型有款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他們也成了西式生活堅定追逐者,喝咖啡、上健身房、打高爾夫、講English……他們成了最會玩的一群人,他們是新時尚的倡導者,盡管全是“依西葫蘆畫瓢”,卻樂此不疲,有模有樣。
七十年生人有很多上輩人或下輩人不會經歷的“之最”。他們是最先接受正規教育的一代,象牙塔里的書香浸淫和青春理想使他們气質相近;他們是最早品嘗早戀的一代,為愛或狂或痛全是燃燒著高純度的生命激情;他們是最后一撥看黑白電視,也是第一撥享受彩電的孩子,黑白電視机對于他們的意義遠胜于等离子對于現在孩子的意義———他們從此眼界大大開闊。
七十年生人又有很多上輩人或下輩不會經歷的“之累”。這代人,如今一半已經步入而立之年,另一半則緊隨其后。他們分散在各個社會階層和各种職位的中間,已經成為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又遠遠沒有成為主流。他們時常掙扎在追逐和失落的夾縫之中,求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創業……人生的波濤就這樣前浪后浪地涌過來,有時候潮流由他們掌控,可他們也常感跟不上步伐……
七十年生人似乎一直在追赶某一個目標,可似乎又一直在被落下。他們一直在學習在适應,甚至賣力地學習休閑。可如果突然松懈下來,發現穩穩扎根在心底的,還是那一本小說、一首流行歌曲。相對眼前的花樣世界,七十生人的回憶單色而純美,這些單純的印記,在每天紛扰的奔忙中,值得他們去回味而休憩一下心靈。

圖:小人書伴著七十年代生人渡過童年

圖:七十年代,公函、情書、家書都依賴寄信,郵票是非常平常之物。
我們在羊城長大
生于羊城,長于羊城的七十生人,因為這一份地域的圈限,有了不同于域外人的生長記憶。看著今天日新月异的廣州,看著逐漸消失的舊城區,看著漸行漸遠的記憶中的人、物、地,生于斯長于斯的七十年代生廣州人欣喜中難免失落,興奮中難免遺憾。
黃女士:1971年生,財會白領
羊城記憶:藍天白云青草馬車
藍天、白云、青草、馬車,不要以為到了內蒙古草原,這樣的景致就呈現在70年代的廣州二沙島。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黃女士回憶說:“當時的二沙島是運動員的集訓基地,到處都是草,我們經常騎單車結伴去玩,路兩邊的草几乎和人一樣高,像在樹林中穿行一樣。”黃女士記得,那時的廣州還有馬車。
這几年,從二沙島身邊經過的水又在由黑變綠,由綠變清。星海音樂廳、廣州美術館等建筑已經成為廣州的標志,二沙島亦成為了廣州最昂貴的土地,豪宅取代了連綿芳草。盡管相比鬧市較之清幽,可在黃女士看來,仍然与記憶中的純淨相差深遠,她依然最愛儿時二沙島:“城市是繁華了,不過卻沒有以前那么舒适。”
令黃女士怀念的,還有舊時廣州城中安穩的社會秩序。“當時我們都是在街上跳皮筋或者捉迷藏,車子不多孩子就可以跑來跑去,而現在,即使沒有混亂的交通,也擔心小孩子在路上玩會走失……”
馮女士:1976年生,高校外語教師
羊城記憶:老外外語
馮女士的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全職主婦,在當時來說,一家生活雖不至于窘迫,但也并不富裕。一次偶然的机會,馮女士在商場的電視上看到了《亂世佳人》的原聲電影。費雯麗的美貌令她惊嘆,但同時征服她的還有電影中流暢的英語電影原聲。“我當時覺得,能說出那樣話的女孩子都是漂亮的。”于是她開始立志學習英語。
當時沒有學習外語用的复讀机和隨身听,收音机又收不到英語頻道。還好,當時有個鄰家姐姐是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大學生,于是這個姐姐就成了她的啟蒙英語老師。馮女士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已經學會了基本的一些日常英語口語。
后來廣州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城市中的外國人也日益繁多,几乎坐公車都可以遇見老外。而當時的馮女士,几乎不放過每次机會。大學理所當然考取了一所師范大學的外語系。直到今天,她仍然從事著她最喜歡的外語交流工作。
廣州的外國人曾經使廣州一度淪為殖民地,但也是這些眾多的海外風,培養了馮女士這樣的涉外人才。
Billy:1979年生,在讀研究生
羊城記憶:深巷舊牆老屋牛腩粉
Billy記憶中最鮮香的是奶奶家的老屋和深巷里的牛腩粉,因為它們總是和童年的歡樂拴在一起。
作為地道廣州人,吃在Billy的記憶中,刻骨銘心,發于幼年。他說:好像吃好吃東西的地方都在巷子里,越是巷子里的越好吃。Billy回憶:“當時和父母一起,每個月總會去那种地方一兩次。當時覺得老伯做的牛腩粉是世間最美的了,一大碗一大碗的,香香的,加了些咖哩粉,染出黃黃的湯色,味道鮮鮮的。”可惜這些年拆遷以后,老巷子基本沒有了,他熱愛的牛腩粉店也慢慢銷聲匿跡。Billy不止一次地去昔日老巷子附近尋找心愛的牛腩粉,卻總是空手而歸。
Billy說:“現在的牛腩粉店太豪華了,高樓白牆,衛生條件也好很多,牛腩粉的品种也多了,可還是覺得記憶中的那一些更加美味。”
奶奶家的老屋、深巷里的牛腩粉都与那些拆遷的巷子一起,构成了Billy的童年支柱。不知道明天在廣州某家食肆酒樓里的偶遇,能否滿足Billy的牛腩粉胃口呢?

圖:知青家庭的子女,不少生于七十年代

圖:70’生人的流行曲啟蒙來自鄧麗君

圖:會跳霹靂舞,是70’生人少年時代非常有臉面的事
我們的童年經典
1、經典游戲:
打彈珠———在地上挖出五個坑,誰先用玻璃珠打完五個洞,就變老虎,然后打著誰,就把誰的玻璃珠吃掉,是不是有點像高爾夫?
拍洋畫———專屬男孩子的游戲,硬紙片上印著各式小說電影人物,看誰能將硬紙片拍翻背,贏者將對方紙片繳獲。
滾鐵圈———后來慢慢失傳了。可能是因為沒事背著個大鐵圈,比較傻。
跳房子———在地上畫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按照格子的單雙,一邊前進,一邊要把石塊踢到正确的格子里。
跳皮筋———下課時,每個校園里的娘子軍皮筋陣都一樣蔚為壯觀。
2、經典玩物:
挖蚯蚓———沿著臭水溝的岸邊,翹著屁股仔細尋找,一旦發現一粒一粒堆成的蚯蚓屎,就毫不猶豫地挖下去。在被射了一身臭水后,終于明白了,蚯蚓不僅吃泥,而且還喝水!
捉螞蚱———綁上線頭讓它瞎飛一起,玩膩了就凌遲處死,大解八塊,可怜的螞蚱就成了雞肚冤魂。
養蚕———蚕可能是漂亮七十生MM們唯一喜歡接触的昆虫幼虫,真是“一白遮三丑”。
3、經典食物
烤紅薯———吃多的小孩子常常放屁。
爆米花———爆米花的老頭也成了我們的崇拜對象。
麥芽糖———兩根冰棒棍,加一團明黃色的麥芽糖。從沒人怀疑是不是黑作坊做出來的。
棉花糖———一小勺白砂糖放進机器口,變成一大團棉花,只要5分錢一團。
老鼠屎(廣州小孩子叫鼻屎))———名字惡心,但味道好。
4、經典故事書
童話大王———80年代最杰出的童話期刊,其發行量之龐大全靠七十年代生人的捧場。
少年文藝———一本可以高舉學習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說期刊。
小學生作文選———弄得個個孩子寫的文章都很世故,又很相同。
十万個為什么———三年級就知道一份硫酸、一份硝酸、一份鹽酸混合起來,就是能熔金爍鐵的“王水”。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過的人大概都試過划光一盒紅皮火柴,看看能不能冒出些雞腿什么的。
5、經典動畫片
花仙子———主角小蓓成了男孩子們最早的“夢中情人”。
聰明的一休———考試時有一休這么聰明就好啦!
變形金剛———那時最討厭被人叫作“大黃蜂”,人人爭當“威震天”。
藍精靈———看了藍精靈,才知道什么是邪惡的化身。要找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害人”的人,非格格巫莫屬了。
黑貓警長———把羊毛剪子飛上了天,原來直升机還有這种妙用。
鐵臂阿童木———惹得孩子們都學會把雙手向前方一并,屁股一撅,嘴里念叨著“我是鐵臂阿童木,嘀嘀叭叭嗚”,屁股冒煙地飛回家了。
圣斗士星矢———看這個動畫片,正是情竇初開時。不自然就把自己當成星矢了。
6、經典電視劇
射雕英雄傳———一句“靖哥哥”電死無數純情少男。
霍元甲———非常成功的愛國主義教材。少林寺———多少人的大俠夢就此而起。
西游記———第二部万人空巷的電視劇。
7、經典校園生活
放學排隊回家———絕對的神形俱散。
崇拜小虎隊———當時敢不喜歡“酥油朋”,是一种大逆不道。
抄歌詞———沒有電腦,最重要是沒有錢!只能抄!
開運動會———滿場都是口號:“××班×××同學下定決心,不怕艱難,頑強拼搏……終于贏得了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