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夫海参”到《功夫熊猫》漫谈(原创)
国外叫大师(MASTER),中国叫师傅(MASTER);国外叫经典案例(CASE),中国叫流传故事(STORY),我们说武功盖世,他们叫功夫GOOD,在中国干什么都要讲究功夫:喝茶需要功夫,理发需要功夫,用人需要功夫,吃海参需要功夫,做个熊猫也需要功夫,既然是国宝,那就叫《功夫熊猫》(老外拍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用你的拳头捣你的眼睛(师夷长技以治夷)。鬼子培养汉奸,外企高管本地化,其中都有道道儿。(这里只讲战略,不要误解。)
从秦始皇开疆辟壤,四海一统,到汉武大帝文功武治,从唐宗宋祖到成吉思汗;从《哪吒闹海》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我们童年的武侠故事),从《西游记》到《宝莲灯》再到《花木兰》(老外拍的),从金庸武侠小说到李小龙功夫电影,从电影《少林寺》到少林秘笈网上叫拍,从《鹿鼎记》到周星驰的无哩头,中国功夫影响甚远。对老外来说,英文“kungfu”一词也是原汁原味的舶来品,现在外国人不会讲几句汉语,显得有些落伍,出几个“大山”“郝哥”也不足称奇,但中国人讲不好汉语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那是功夫,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那也是功夫(工夫)。
@功夫茶
91年跟老总南下,吴越之地,高温持续,酷暑逼人,谈话间,主人请我们喝茶,先备壶,碗,杯,盘,托等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在我们面前把色香味俱全的茶叶,通过一丝不苟的茶艺展示演绎得神情入画。这是不同的茶文化,可不比北方民间,一个大茶缸,冲上茉莉茶,一上午喝一大缸,他们说那样喝茶叫“牛饮”。
原来,一杯一杯小口地喝,细品慢啜符合营养科学的原则,但需要时间,费些工夫,怪不得叫“功夫茶”。
@功夫理发
94年跟老板到南方,生意谈得顺利,吃完夜宵后,老板请我一起去理发。一家高级理发店是新开张的,所有来宾全场85折,我们两位接受的服务内容是剪发+洗头。
我们进去后,被安放在手术台一样的移动推车上,被推到流水线一样的一长排水龙头前,先是粗洗,用的是普通洗发水,然后有专人负责擦干头发,又被推到下一位负责二次清洗的服务员面前,再接受高级洗发水洗理,再擦干,后又被推到专业理发大师面前,接受粗剪,理发大师的装备就像大侠一样,腰挎肩搭,各种器械齐全,在七八个助理的陪衬下,显得专业气派,三刀两剪之后,又被人推回重复洗发,吹风,头部,肩部按摩等流水操作环节,再剪再理再洗,反反复复多次,从子夜到凌晨3点,足足三个多小时,到最后一算,打完折两位总计2400元,(别想歪了,没特服),这是我迄今理的最贵的一次头了。如叫“功夫理发”有点生造,不习惯。
当年和朋友们笑谈分享此事时,大家都说你们被宰了---但那次的头发理的确实舒服。
在这次理发中我体会到了三种功夫:
第一,老板们常用的御人功夫:大手笔,闪亮登场,直接拿下。
92年在原单位,提了副科长每月才挣240元,到了民企也只有400元,老板请理发,人均消费1200多元,真令人感动不已,都有点想鞠躬尽瘁的冲动了。老板的御人之道,应在理发之外。
第二,功夫服务。
第三,功夫营销。
@功夫海参
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三个时代:广告轰炸时代、会议营销时代(科普营销)和直销时代(俱乐部营销)
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几位代表:从沈阳飞龙到到中华鳖精、太阳神,从三株,红桃K,太太口服液到巨人脑黄金,巨能钙,从脑白金,黄金搭档到进口的仙妮蕾德,安利等等。
有人群就有市场,有真空就有缝隙,蓝海红海,海参直立潮头,位列《本草》,药食同源,可谓是百年“临床”,亿人次“疗效”,古为今用的绿色传统养生模式,在毁誉参半的保健品市场脱颖而出,随着从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涌动,被人们重新给予了更多关注,推崇,热销,甚至神化。
穿衣有时尚,保健养生也有时尚。
海参消费热,在全国升温,很多人已经从尝新尝鲜的行列,走到海参养生美食家的行列,开始品味道尝口感,欣赏海参美食与加工工艺,忙中有闲,吃道“功夫海参”。当然把海参当药吃的人,是吃不出“功夫海参”的味道来的。
因为海参的发制本来就需要一点点功夫的,更何况是“功夫海参”,“功夫海参”并不仅仅因为它被盛放在功夫茶的器皿里而得名,它在做法上,也是被下足了功夫,在海参中选品貌兼优的野生刺参为主料,再配以秘制高汤相融合,色,香,味,形,器,意,养兼顾,谈古论今,细品茶道和参道文化,淡雅中内涵深远,人生与海参,情意相参悟。叫“功夫海参”名至实归。
@功夫熊猫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讲述了熊猫“阿宝”克服性格缺陷,经过磨砺,成长为武林盟主的过程。如同10年前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一样,好莱坞又一次用中国文化的“瓶”装了“美国文化”的酒,强势贩卖的依旧是典型的美国人的砺志故事。
看来财大气粗,慢功出细活儿,制作花了5年时间,制作成本高达1.3亿美元,全球宣传推广成本达1.5亿美元,深谙电影大片国际化运作,择暑假良机登场,抓到中国目标影迷痒处的《功夫熊猫》必定在中国赚个盆满钵满。
你知道唐老鸭吗?你熟悉米老鼠吗?
你喜欢熊猫吗?
好,把这些元素写进《功夫熊猫》里,让他们在剧中担纲领演。
你平时吃面条吗?吃包子吗?你过年放鞭炮吗?
你家里有祖传的秘笈吗?
好,把这些细节写进《功夫熊猫》里,让他们在剧中再现你的生活。
多么熟悉的中国殿堂建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可爱的猪八戒,其中还有中国明朝宇航员万户的身影等等太多太多,就连近期在央视星光大道上成名的“阿宝”也被熊猫阿宝借了一把名人效应。
这一切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他------《功夫熊猫》。
从《狮子王》到《功夫熊猫》看美中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需要下功夫,迎接更大的挑战。
可以大胆去设想,在《功夫熊猫》的续集里,武功盖世的功夫熊猫在一次比武中意外受伤,来青岛疗伤避暑,吃了时下流行的功夫海参,伤势明显好转,很快恢复了元气,后来在世界各地广泛开设武馆,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在美国和日本开了多家分公司。
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功夫熊猫》背后展示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功夫。看来,《功夫熊猫》的功夫更在功夫之外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