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之CPI
从本周开始,在每周三的天使之约中,将陆续跟大家交流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基本面分析。总共分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
本篇是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分析之一——CPI。
CPI 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近几年来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CPI也同样在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近两年来GDP增长都在9%以上,CPI近年来也快速增长,最近一直在8%左右波动。随着CPI大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因此,造成了股市的大幅度下跌。
CPI牛VS股指熊
无论是从绝对数据还是相对于当月月跌幅数据对比,自2007年10月始,CPI公布日俨然就成为了空方吹起进攻号角的良机。从那时至今,共发布9次CPI数据,其中数据公布日前一周,仅有一次大盘出现上涨(2007年12月),其余均为下跌,且超过5%以上跌幅的达6次之多。尤以2008年6月12日公布5月份数据前后为甚,公布前一周大盘跌幅达11.11%,整个下跌过程跌幅达到19.20%,空前的“十连阴”走势固有市场内外在因素使然,但亦不排除“CPI恐惧症”在其中发挥了作用。除了该月,2008年1~3月也出现了CPI数据公布前后大盘持续下跌的态势,而这正好是今年南方特大雪灾发生的月份,说明自2007年10月后,CPI数据公布虽然对大盘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但投资者也同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今年4月,尽管所公布的3月CPI数据为8.3%,较2月的8.7%有所下降,但公布日后一周沪指11.18%的涨幅却不是拜CPI数据下降所赐,而是4月23日突然宣布下调印花税所致。
而通过总结2007年2月以来央行每月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亦可发现一些有趣的迹象。在2007年10月以前,央行总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只有两次在CPI数据公布日前;5次上调存款利率,则全部在CPI数据公布日后。而这种情况在2007年10月后发生了改变,随着从紧货币政策基调的确定,央行对于不断攀升的通胀态势采取了提前反应。从那时至今的9个月中,央行总计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仅有2008年3月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在CPI数据公布后,其余均发生在此前0~8天不等。而同期大盘的跌势应也反映了对从紧货币政策(背后是CPI高企)的恐慌心理。
下半年CPI将何去何从
从去年年底至今,央行行长周小川已在数个场合,强调了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将以控制通胀为目的的决心。尤其是在今年6月发改委宣布调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后,当时随同王岐山副总理出访美国的周小川表示,这可能需要出台更加强硬的政策措施以抑制通胀。央行行长的表态加强了市场对CPI的恐惧,近期“小川一说话,股市就下跌”即是明证。
股市何时才能摆脱“CPI恐惧症”?中金公司的研究表明,通胀的走势将决定股市是否会出现拐点。若果通胀能够得以有效控制,宏观调控政策有望出现转向,那时股市拐点将会出现。天相投顾6月2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预期下半年CPI增速可能有小幅回落,但PPI仍不乐观。
在全面通胀压力未减的情况下,“CPI恐惧症”也许仍将持续。按照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以及CPI数据公布前一周多为下跌的特征,大家不妨以此日期作为一个另类的投资参考数据。
2008年CPI和PPI公布日:
2008年6月7月18日7月18日
2008年7月8月12日8月11日
2008年8月9月11日9月10日
2008年9月10月22日10月22日
2008年10月11月11日11月10日
2008年11月12月11日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