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舍/文
之一:以人为本,人之为何?
今天下午走在回家的路上,刚出了回龙观城铁,又想起了“以人为本”来。人,之为何人?刚刚读了上一期南方周末的一篇关于中国医疗行业黑幕的文章,说得是一个医药代表自陈药品价格高企的内幕。在药品销售这个价格链条中,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结成了最大的利益同盟,以钱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以药价为刀,共同对准了最无助的患者!
在这条价格链条中,正是强势的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纷纷以“人”--这个“人”分别是他们自己--为本,才导致了最后的弱势群体--患者无法作到以“人”为本,只能是以牺牲为本了。
“人”,本来就是一个泛指的概念。“以人为本”,充其量是一个泛概念的名词、大词,不具备实际意义。换句话说,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名词,并没法落实。上述例子就是明证。药厂、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等等的“以人为本”,最终就不可能实现“以患者为本”。
乍一听去,“以人为本”,人人都有份是似的,放置四海而皆准,但是实际上不可能。换言之,以人为本=以人人为本,这是不可能的。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以人为本”也不例外。
比如我们缩小考量范围,把“以人为本”放在一个家庭中,有下列几种情况:如果家庭中有老人,那么在这个家庭中一般是以“老人为本”,全体成员基本上以孝敬老人为先;如果只有夫妇俩,基本上以爱情为本,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都会被认为是妻管严或大男子主义;如果有小孩子,基本上是以小孩子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商业环境中,那么以人为本就变成了以顾客为本。这是众所周知的商业之道;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学校管理中,就变成了以学生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企业管理中,那么就变成了以董事会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投资者关系中,那么就应该以股东为本,而不是其它;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中国股市中,那么就应该以中小投资者为本,而不能以机构庄家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中国社会中,那么就应该是以老百姓为本,而不可能是以官员为本。
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在历史长河中,那么就变成了以文化为本。因为文化是人类文明繁衍的结晶。倘若再以“人”为本,“历史中人”早不在,何处寻呢?
可见,“以人为本”中的“人”,一定是有具体所指的,而不可能是泛指概念上的“人人”。
2006-5-22于回龙观
之二 以人为本,还是以教育为本?
2005年5月14日上午接到一个在大学里作老师的朋友的电话,谈及了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我当时说了一句:现在的中国教育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官僚为本。伊告诉我,她怀孕了。我说怎么不休假云云。伊说要考核,必须到7月学校放假等等。我感言:伊所在的中国工运学院(好像去年改名了叫做**劳动学院了),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是一所标准的官僚体制大学,可以视为中国大学教育的标本。女老师已有身孕,竟然还得不到劳动法规定的合法休假!(详情不甚了解,姑且言之。)
由此,我想到,搞教育的竟也不以教育为本。
当前,“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写进了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几乎天天挂在了嘴上。报章上连篇累牍地解说,电视影像走马灯似的滚动在播。源自古代中外圣贤的人本思想,到如今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知识普及,那么古代圣贤倘若地下有知,是不是该欣慰有加了?
顾名思义,“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人本”的文本演变。关键词是“人”、“本”。“人”是载体,“本”是归依。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以人为本”,衍化了许多“演义”,每个人都可以顾名思义地解读出他/她心目中的“以人为本”。
普通人往往理解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本,以我们家为本呀,实际上是以自私为本,以小团体为本。
腐败官僚更多理解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我为本,以权利为本嘛,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
综之,不同阶层、不同想法的人,对于“以人为本”都有自己的解读。这是明摆着的现实,不以你我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本来有一定原始本质意义的人本思想得到了后人们千奇百怪的解说。
这到底是一种发展,还是一种倒退?
现在看来,以人为本,成了一个各行各业、诸色人等皆可以顺手拿来为我所用的大众消费品了。
“以人为本”,好像成了一个金色标签、名牌化装品,三教九流都可以拿去,往自己脸上贴,然后人前炫耀,招摇过市。
“以人为本”,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口号,不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出现在讲坛上,还流行于市井小民中,或真或假,或做作或较真。
“以人为本”,究其义,无所谓褒贬,难怪正面反面、黑白两道人物都喜欢拿来使用,就像赵本山为某一个谁也不说清楚的保健品所作的广告语:“谁用谁知道”。(其实,用了也未必知道!)
面对“以人为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只有天知道!
人,是个什么东西?
追根溯源,不过是个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而已。(怪不得动物保护协会也嚷嚷着以人为本就是以动物为本。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凭什么把人和动物割裂开来?在锲舍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动物们说话了:难道你人,自己会站立起来行走了,以为自己有些小聪明,就以为我不认识你了?!)人啊,难道你忘记了,你也会一不小心地由人变回去变成动物。(狼孩的出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人,凭借着自己会思考会说话的小聪明,自诩为“万物之灵长”!就算是有自知之明吧,不否定“自己是动物”,却还要在前边加上个“高级”!要说是话语霸权,这是天底下最大的霸权!要说是可笑不自量,这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笑话!倘若上帝赐于那些被涂炭的动物生灵们笑的能力,他们宁愿大笑而死!(有一个网友写道:“高级动物”,是人类自封的荣誉。其他万物皆不幸沦为低级动物。“高级动物”的人,到底无愧于“高级”,大肆残杀羊、牛、,乃至整个世界,却也总是“堂而皇之”,并还获得“万物之精灵”之殊荣,实在高明。可谓是“既做了婊子,又立了贞节牌坊”,名利双收,确实厉害!―――说得够一针见血的了。笔者就不在此狗尾续貂了。)
人啊,放下你自以为是的臭架子吧!你不是懂道理么?!请记住:谦虚使“人”进步,否则与动物无异(当然,在此没有贬低动物的意思。可惜!人,并非生来就是谦虚的)
其实锲舍想表达的意思是:人,是一个很中性的物质载体和思想载体。
人,从哲学的角度,甚至可以抽象为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套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一张白纸”。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就可以理解为:人,从此“原点”出发,到达另外一个“原点”,也就是所谓终极意义上的“原点”,也就是所谓包含着诸如“天赋人权”一类内容的终极“原点”。
西方所谓的“天赋人权”,并非人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否则就如同人自诩为万物之精灵一样可笑!大凡有点经常常识的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结论:人的终级目标,就是从一个“一张白纸”似的“原点”走向所谓的天赋人权的“原点”。
回头我们再来看“以人为本”。锲舍突然间觉得,“以人为本”好像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这个“人”只是一个“原点”,一个静态的“原点”。
我们干嘛以一个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静态的原点为“本”?我们要这样的“本”有何价值可言?
实际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以人为本”,恰恰从事理、情理和字义三方面陷入了误区当中-----
在字义上,人陷入了“人”的同一名词的窠臼中;
在事理上,如上所言,人陷入了静态的“原点”中;
在情理上,人陷入了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自毁”中。(人绝不是人本身!)
那么,人不“以人为本”,应该以什么为本呢?
2006-3-22于回龙观
之三 以教育为本,还是以良心为本?
回到文首的感言,那么人不以人为本,要以什么为本呢?
各位,老实说,在没有读到宣永光前辈的《老宣放言录》之前,我一直是怀有深深的“以教育为本”的情结的。人因为会思考,生来就是一个欠教育的动物。自然,这个教育指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是当读到老宣下面一段话--
“‘教育救国’实在是一句皮毛的话。真正的救国之法,是‘良心救国现’。欲施行良心救国,须先毁灭现今一些‘责人’的学说,施行‘克已’的教育。”...
读罢,我犹如提糊灌顶,佩服极了!
所以说“以教育为本”仍然是皮毛之语,没有说到点子上,最终还是要落到“以良心为本”上。
老宣举了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例后接着说:“可见无论男女,若心术不正,纵然有天大的学问,只能与人群有害。”
反观时下身边诸色人等,这种“有天大的学问正在干着天大的害事”的人太多了!
读者诸君,抛弃那些以人为本的忽悠把戏吧,让我们重归每个人的良心。
2006-7-22于回龙观
2008。7。14修改于三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