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异地重建,犯了“逃跑主义”的错?


中科院研究员张信宝认为异地重建是“逃跑主义”的过激言辞以及其信口开河的说法激怒了汶川灾民,汶川灾民打算凑钱租车去成都接这位专家住几天帐篷,“让他过过我们的日子”。 (7月15日浙江在线)

大灾过后,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事情便是重建家园。重建家园便是恢复生产,便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便是让灾区的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对于每个灾区人民来说,再也没有比重建家园更让他们激动和欢欣鼓舞。而时间距离国家救助的三个月期限越来越近,我们的专家却在那里为是否异地重建争论不休。灾区是否异地重建,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而定。无论是灾后就地重建或异地重建,在国外和国内都有过许多例子。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否异地重建或就地重建,需要到灾区深入调查和考证,并经过慎重研究后方可得出结论。而一个在灾区只呆了一天、仅仅依靠卫星遥感地图进行判断的专家,在灾区重建问题上,则“信心十足”的说,“我们这种专家到山顶一看,他们底下人一介绍,我们基本就清楚了。”看来,专家的确是专家,自然非等闲之辈。只要一看,便轻松到“一目了然”。是就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根本不需经过什么了解和考察便可以决定了。

不仅如此,他还断言说,异地重建是“逃跑主义”。诚然,异地重建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某种内在的联系断裂以及文化的归属等等。但异地重建并不是什么“逃跑主义”,它和“逃跑主义”也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就地重建已经不可能或者不适合,那么一味的要求就地重建便是置灾区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更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所谓的“逃跑主义”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它只能送给那些“冠冕堂皇”者,而不是正在灾区生活着的灾区人民。况且是否异地重建和就地重建,除综合专家学者建议外,还需征求灾区人民的意见。毕竟将来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不是我们的专家学者,而是广大灾区人民。他们才是那片土地的主人,才是真正具有发言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