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古都之——安阳行
文/曹世中
如果,一个城市对你一直有着某种诱惑,那么不论迟早,你总会找个机会,了却这样一种心愿。河南安阳于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这种期盼,源自学生时代的书本。那时,从书本里知道河南省有个地方叫安阳,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甲骨文在这里出土。之后,这让老外看不懂、却着迷的蝌蚪文,走出安阳,震撼了世界。
五一前,动了出行一游的念头,去哪里呢?三天假期,游玩半径只能在500公里以内,于是想到了安阳。行前在网上查询,有动车直达安阳,不料提前9天已无票可订。多年来,逢节必然待在家里,今年却有种不再想闷在家里的感觉,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出去走一走。
五一的中午,背着包到了北京西站。以往的经验不灵了——无票。问询之后,得知有一趟直达安阳的慢车,还有卧铺,2.30发车,晚8.30到安阳。于是买票上车,开始了安阳之行。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处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四省交界处,全市面积7300多平方公里,辖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林州五县(市),人口500多万。安阳有着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更有“中华第一古都”之誉。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是《易经》的发祥地。安阳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史料记载,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当时称为“北蒙”,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早期的商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一共经历了13次迁徙,商王盘庚的殷商王朝,在安阳历经8代12王,254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从东汉末年到两晋、南北朝,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安阳,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为省辖市。
100年来,在安阳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54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
安阳人文积淀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城南的汤阴县,是南宁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建有岳王庙(全国共有三座岳王庙,除汤阴外,一处在杭州,是岳飞被害处;另一处在开封朱仙镇,是岳飞当年的用兵之地)。
在汤阴县城北以数公里处,还有一个叫羑(读“有”)里城的地方。不到安阳,不知道这羑里城是很有来头的地方。据史载,羑里城为《周易》发源地,周文王曾在这里演周易,之后开创了周朝的800年历史,可见其史上隆裕之传承。
如今,这里已被辟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吸引人的历史掌故,是在到了安阳之后,才有所发现和领略。安阳是商鞅(战国时法家著名人物,因推行变法而遭车裂)、翟让(隋末瓦岗寨农民起义军首领)的故里,也是窃国皇帝袁世凯的埋灵之地。袁世凯不是安阳人,为何死后要葬在安阳?此为后话,另文再表。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安阳市就有8处。最著名处,当属殷墟。殷墟之名盛,当归甲骨文。
殷墟位于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自盘庚迁都于此,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之多、之精美,青铜器之大、之典雅,双双驰名中外(只可惜,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流落于海外欧、美、日等各大博物馆)。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遗址旁缓缓流过,殷代都城的规模和宫殿构筑之宏伟,在现存遗址仍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在这里出土的文物,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馆,占地100多亩,博物馆就建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古建专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
100年来,在安阳小屯及其它地方,共出土殷代有字甲骨15万多片,有近5000个单字,其中可以认识和隶定的汉字共1700多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只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化史长卷。
3000多年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篆、隶、楷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世界1/5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历史延续和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目前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这些文字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六书”造字法,充分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力。
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在有史记载的世界文字中,甲骨文是当时最完备的语言记录工具,是一种自成系统的独立文字,不掺杂任何外来因素,沿用数千年而不衰。
短短两天,不可能对安阳的历史积淀与文明延革做更细致了解。记下一些文字,留下一些图片,供有兴趣的朋友们一阅、一览、一陶然。
2008-7-15 记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