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需要一点耐心


如果想看清楚中国经济未来两到三年的趋势,就要先看看本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1.  税制改革,分灶吃饭。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分税制改革,大的稳定的税种归中央财政,其它税种归地方。如此做法一方面奠定了中央财政连年高增长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有了足够的财力进行国有企业,特别是银行业的改革,进行不良资产剥离和注资。于是,国有企业逐步垄断了重工业和上游的资源性行业,而银行体系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并成为了中国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然而,其中的负作用是,地方财政上财权事权不匹配,而且银行系统内资本金的大量注入和海外上市等间接加重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助涨因素。

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人民币锚定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WTO, 以及中国政府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和国内生产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加之世界经济在2002年全面复苏,中国制造开始大量占领国际市场,净出口成为中国增长的主要动力。

3.  1998年,为提振内需,中国政府开始引入房地产信贷按揭制,停止福利分房。地方政府在分灶吃饭后,为筹集足够的地方建设资金,开始了以土地收入为主的所谓的城市经营,共同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以及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大发展。

4.  消费升级,中国的汽车销量有了高速的增长。

 

不过,随着上述几个驱动因素的逐渐减弱,本轮经济周期也就进入了下降调整阶段。

 

1.  国有企业已基本完成对中国重要经济命脉的掌控,垄断利润的爆发也告一段落,石化和电力行业已经开始吐出利润,补贴中下游。2008年1季度,上市银行的利润已占到整体上市公司利润的40%多,息差又创新高,盈利模式已发挥到极致。

2.  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使贸易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9%,远高于当年日本最高的5%,再增长下去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好事。随着以金砖四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起,未来几年非OPEC国家的石油出口开始下降,将使石油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也降低了全球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以及中国的外需增长空间。

3.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已出现泡沫,股票市场已经出现深幅下跌,而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价格调整似乎不可避免。

4.石油价格的长期居高不下,以及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消失,使得上半年汽车销售量同比出现大幅下滑。贸易条件的恶化,最终也会影响到国内的消费能力。其它消费的下降可能也会成为现实。

5.猪肉价格的上涨所揭示的劳动力成本的长期上升趋势,以及国内被扭曲的资源类产品价格的逐渐市场化,以及汇率的升值,都预示着市场在对不可为继的增长模式进行自我调整。

 

所以,大的图画是,随着几个主要推动力的逐步走弱,中国GDP的增长将从2007年的11.9%,逐步回落至2008年的10%,以及2009年和2010年的9%左右;同时因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逐步减速,通胀也会慢慢回落至3-5%的区间,如果理想的话,经济会在2010年完成所谓的软着陆。

 

那么,从GDP收入法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盈利增长情况会是怎样呢?首先,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经揭示,第二产业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过程基本结束,劳动力市场会趋紧,中国可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加之新劳动法的实施,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例会上升。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通货膨胀税”(即通货膨胀造成纳税人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而中央政府强势的财政政策仍会延续,税收占GDP的比例即使不会继续上升,也应该不会下降。而固定资产折旧应该相对稳定。那么,企业盈利占GDP的比重应该是下降的,至少上升的可能性极小。也就是说,企业盈利未来两年的增长速度不会高于13%左右的名义GDP的增长率。如果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和工业企业整体盈利增长水平一致,则市盈率应不高于15-18倍。

 

从ROE的角度来验证一下。2007年上市公司的ROE为16.8%(整体法)。而在2005年11月份本轮牛市启动前,A股整体的市盈率水平是不到18倍(未考虑股改因素)。如果我们假设A股市场的谷底12个月前瞻市盈率为18倍,ROE保持2007年的水平(我们假定中的最乐观情况),则A股市场对应的市净率为3倍。

 

大的画面看清楚了,那么具体影响A股市场的短期因素,有哪些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1.各大银行和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对于2009年GDP的预测仍在10%左右,该预测很可能在2季度经济数据出来后出现下调。

2.卖方研究员自下而上的盈利预测仍偏乐观。比如,市场普遍预期2008年沪深300前瞻市盈率在16-17倍,如果把目前市场的市净率水平考虑进去,则对应的2008年ROE在19%以上,在一个经济下降周期,这样的可能性显然微乎其微。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盈利波动情况往往和指数正相关,考虑到过去几年很多上市公司介入到房地产开发,盈利波动也应该和房地产的波动正相关。以此推论,盈利存在向下调整的风险。

3.房价还没有下跌。如果假设全国几个主要大城市房地产的价格下降到2007年初的水平,则下降幅度仍在20-30%以上。当然,仔细考察中国银行体系的贷款构成,就会发现当下有人提出的在中国可能爆发类次贷危机的言论有危言耸听之嫌。但高房价,的确就象悬在A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4.也有好的方面。随着从紧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以及基数效应和经济增速的下降,通货膨胀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但前提是货币政策不能屈从于所谓发展的需要而提前放松。

5.考虑到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以及高达1.7万亿的外汇储备,热钱短期会是一个问题,但不会是个大问题。

 

所以,作为A股市场的投资者,在基本面不利因素尚未明朗前,我们还需要一点耐心。

 

眼光放长远些,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仅占40%GDP的国内消费,广大的农村市场,以及高效率富有创新活力的私营经济,都是潜力巨大的经济引擎。只是这些潜力的发挥,有赖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没有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缘于劳动者收入的真实增长率小于GDP的增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高企,以及发展模式转型的滞后。未来30年中国是否还能够保持高增长,以及中国何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忐忑不安,但却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