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多月前那场地震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爱心为灾区人民撑起了坚实的一片天,在很短的时间内,那种空前的热忱使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充分的绽放。而在这其中,无数的中国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温暖的人间真情。有人说,2008是中国社会公益的元年,因为在过去的印象中,中国的企业似乎过于功利了,他们在投身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方面过于迟钝。是这次严重的地震灾害,使中国企业界的爱心得以彰显,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感令全国人民为之骄傲和动容。
在最近“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节目中,曾经就“企业的社会责任心”话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对中国企业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觉程度,与这个企业的市场成熟度是成正比的。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因此当然也应该通过各种公益善举回报于社会,这既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基本的企业社会公德的自然流露。但在企业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现象中,也的确有许多畸形的状况,比如沽名钓誉。有的企业宣称向社会公益事业捐献一笔巨款,但在事实上,这笔钱根本就没有离开这家企业的账户,而仅仅是拿出很少的一部分以年度收益的名义捐出。这种行为被公众谴责为是一种公然的欺诈。显然,这样的企业是在把做公益同做生意等同起来,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产出,以巨额捐献的名义赢得社会的关注,而其实际付出的却是很小的一部分。也许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说,这是个很合算的生意,但用在了社会公益的事业上,却是在亵渎着社会公益事业的纯洁。
诚然,通过参与救灾、扶助弱势人群的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这是吸引许多企业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原因所在。但只要是坚持诚信的原则,忠实地兑现自己的捐助承诺,即便是把参与公益事业与自身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实际的对接,也是无可厚非的。我的体会是,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企业正常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公益之心在救灾这样的非常时期要体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间同样应该得到体现。比如我们智虹学校为学员们自觉地提供职业生涯咨询等增值服务,这样的服务完全出于对学员们的关心与爱护,没有收费的门槛,没有时间的限制,即便你已经结业了,但只要你曾经是智虹的学员,我们就愿意无条件地给予你必要的帮助。
有些同行很不理解我们的举措,图个啥吗?在商言商,既然是企业,总去做那些免费的服务,企业靠什么生存呢?这样的问题当然不难回答,首先我们一定是在企业自身生存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进行这样的公益服务的。其次,我们提供此类服务的前提是学员们需要,而智虹学校又有能力提供这种服务价值,尽管有所付出,但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热情、精力的投入,是完全力所能及的;同时,进行这种面向学员的职业成长进行职业生涯咨询的服务,也是在一个新服务领域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学习,这既是为学员提供更多服务价值的需要,也是探索学校发展模式完善的一种需要。因此,即便不从学员的利益出发,不考虑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仅仅是为学校的自身利益着想,这样的尝试和付出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如果抛开企业发展的考虑,仅仅从个人的精神需求角度出发,我同样觉得这样的服务实践非常有意义。截至目前,我们智虹职业学校的职业咨询服务,主要是由我这个校长及首席咨询师来承担的。尽管我曾经为开展这项服务,联络过一些同业好友,组成了一个咨询团队,但由于目前这方面的服务强度并不十分大,尚没有超出我个人能力的限度。况且我的确非常喜欢职业咨询师的这个社会角色,十分享受这样的咨询服务过程,因此一年多来,我始终一个人坚守着智虹学校的这个阵地。面对每个前来咨询的智虹学员,甚至是智虹学员介绍来的年轻朋友,我总是让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讲述,耐心地分析他们的情况,负责地给出我的针对性建议。尽管每次这样的交谈会很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但因为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释放我的能量,能够在帮助学员的过程中让个人的价值得以更大范围的实现,因此每一次都是我的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也许,这就是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独有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