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校企通 记者:王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培养数以千百万计的高级技术人才。在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发现的问题;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缺乏各类人才的严重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认为人才的缺乏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如果没有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全面实现小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边疆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处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更为重要。

  西双版纳作为地处西南边陲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几年来经济虽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低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经济增长靠什么的问题。目前,产业结构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老的四大支柱产业仍然是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新的支柱产业的选择、确定,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作支持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就是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产第一线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资源,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迫切需要高级技术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即传统的第一产业让位于第二产业。随着大机器时代的来临,则相应要求与工业化相配套的交通、电信、商业、金融等行业的迅速发展,这样,第三产业就进入到仅次于第二产业、位居第一产业之后的位置。在这一阶段,第一、第二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下降,工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份额都保持上升趋势。随着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的位置将跃居第二产业之前,即呈现从农村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从西双版纳目前“三、一、二”的经济结构来看,西双版纳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看,经过“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的变化后,从七十年代起进入“三、二、一”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和就业人数均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比较起来,西双版纳的产业结构距“三、二、一”的阶段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因为,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经济,传统的粮、糖、胶、茶仍然是支柱产业。特别是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仍然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导地位。从2001年和200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看,农业总产值2001年达19.42亿元,2002年达20.91亿元;工业总产值2001年达6.66亿元,2002年达7.39亿元;第三产业2001年达23.34亿元,2002年达26.08亿元。从这些数字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双版纳的产业中,农业生产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仍然是主要的产业,而且这种现状还将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这就不难看出,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从事密集型劳动的生产者仍是主力军,而且是以文化素质偏低且掌握科学技术水平能力低的农村劳动者居多。这些劳动者中,有的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但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还低于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西双版纳六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到1999年才在全州实现,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全面实现。这就直接反映出总体文化水平的普遍偏低,同时还反映出对全州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和制约。

  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其发展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其增长速度也是快速的,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多的。但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的素质却是令人担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如现在发展最快的旅游业,从事旅游业的导游人员,据统计有1000余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特别是具有导游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更是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经过短期培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参加一定水准的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即可上岗。这样的一些从业人员,他们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就显现出对历史知识的片面理解,或者是道听途说,甚至是胡说八道不着边际,有辱少数民族的尊严,有伤少数民族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西双版纳的形象。

  从另一方面讲,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内部结构的有序演变基础上的。因为第三产业中,多数属于新兴产业(如建筑业、运输业等)的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或为这些产业服务的行业。所以,孤立地发展第三产业不行,光靠第一产业的拉动也不行。必须要走工业化的路子,发展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化的工业产业。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要走工业化的路子,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高加工化,意味着工业加工深度不断深化,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高附加值,指随着高加工化而带来的工业增加值的提高;高技术化指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产业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占主要地位,而基础工业、传统工业比重逐渐下降。只有让第二产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其数量与效益方面产生质的飞跃,才能真正带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高级技术人才

  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亟待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然而作为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西双版纳,高等教育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它在经济的发展中必将承担起适应发展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

  从全州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快的,经济增长幅度也是大的。“九五”期末的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51979万元,比1995年的296740万元年均增长9.7%,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不仅需要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更需要一些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在生产或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然而,目前全州的人才状况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严重地制约着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从农业看,由于缺乏科技人才,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难以迅速推广。即使是科技人员将已成功的科技项目放到农村去推广试种,在试种期间,由于科技人员的指导到位,工作到位,项目试种非常成功。但只要科技人员一离开,这样的项目大部分都会流产或失败。从工业看,全州无大型企业,仅有的工业也主要是粮、糖、茶和橡胶初加工业,生产的规模也比较小,而且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或小作坊式的“企业”。这些企业,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来说都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其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中的许多人仅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而且多数都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掌握不了先进技术,或不能将高科技转化为一般的操作技术,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环境的污染。技能上,他们只有在实际中边学边做,这样一来,生产效益就普遍偏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滞后,又阻碍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状况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奇缺一大批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州内的中等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也比较单一、传统,能适应现代工农业生产的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非常匮乏,更不用说拥有高级职业技术的人才了。从第三产业来看,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才能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实用技术,才能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真正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目前全州的人才现状实在是不容乐观。据“五普”统计,全州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1516人(全省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的有2013人)。而这些人中,有一部分的文凭还是就职以后通过函授教育所取得的。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才状况是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强烈呼唤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型和实用型的人才。正如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层化的,缺少哪一类人才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是大有作为的。实用技术许多方面需要创新,看上去不起眼的技术革新,可能改变整个企业的面貌,可能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陈至立部长在一次考察职业技术学院时说,有的学校提出要培养类似“小企业家”的技术人才,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己创业,开个小修理业,创办小公司、小企业,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业务规格具体,非常实用。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自己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来确立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西双版纳处于西南边陲,独具水、陆、空三条大通道通往东南亚,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枢纽。这样的区位优势,给西双版纳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立足西双版纳,面向全省,辐射东南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怎样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呢?怎样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呢?

  首先,必须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准绳,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创新精神为动力,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突出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及层次结构看,应与西双版纳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并略有超前。目前,西双版纳的产业结构呈“三、一、二”的状况,农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仍占比较大的比例,在专业的设置上还需考虑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同时,作为第三产业所需的专业从业人员,需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如景洪电站的兴建,需要一定数量的技能型和操作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勐海和景洪高尔夫球场的兴建,又需要一批懂得高尔夫球场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员,而这样的人员在全国都还是比较紧缺的;再如,目前全州的四大支柱产业粮、糖、茶、胶的提升,需要培养出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来适应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产业对人才的新一轮巨大需求,需要我们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确立,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也应随之而变,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现在的“三、一、二”最终变为按经济发展规律形成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其结构层次也需随着产业结构的升变而不断高移。特别是作为工业产业比较薄弱的西双版纳怎样来发展壮大工业产业,怎样来提升工业,走工业化的路子,这不仅需要一批科研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更需要一大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第四,作为刚刚起步的西双版纳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升格”、“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原来的中等教育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从原来的纯师范教育逐步转变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从原来单纯培养教学人才尽快转变为培养“上手快、能力强、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要尽快地适应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需要,设置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0和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建立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加之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今后的一、二十年将是西双版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高需求期,西双版纳的职业教育必须趁势而上,加大发展的力度,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推动,使职业教育真正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