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去邵东有两天了,昨天和今天,我和她通了电话,问她这2天生活如何,我总有不舍的牵挂。她在我家里生活了半年,我和她总有一些摩擦,认为她嘴巴多、生活自理能力差、对我要求高。这些情况在我的《瓷母》、《女儿是什么》、《我家的“国宝”》、《岳母爱牌》等博文中,有所反映。
上周末,学生中午叫我吃饭,下午一起唱歌。10多个学生,均为“80后”,我一个都不认识。我对张朝阳老师说:他们没有听过课嘛。张老师说:报到交费时、考试时,他们一般才来,平时各自工作很忙。学生对我很是客气,劝酒劝菜。下午唱歌,我唱的是《两只蝴蝶》、《流浪歌》、《青藏高原》等主打歌曲。学生唱的,均为第一次听到,我一首都不会唱。他们载歌载舞,伴着疯狂的音乐,不知今夕是何年。我这时才发现:我老了,与他们有距离了。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可到了21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代沟是怎样产生的?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
《生活时报》记者王梅,做过一次调查。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选择较为集中,具体表现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1、怎样穿衣合适。有76%的同学表示在穿衣问题上与父母发生过争执,其中两位女生在“备注栏”内的补充回答颇具代表性。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我喜欢打扮得前卫时尚些,可父母总是看不惯;另一位女生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我说穿这么多一活动就会感到热,可妈妈说穿这么少出门会冻着。
2、双方各执一词。在“选择课外读物”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同学回答与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家长们常常禁止孩子阅读与功课无关的课外读物,或者最多能放宽到允许孩子阅读名著。许多同学则认为阅读各类杂志报刊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放松精神、利于学习。
3、消费观念不同。有超过半数的女生回答,在支配零用钱时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父母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最好不要买,而有用的花多少钱买都可以。
4、干涉业余爱好。“业余爱好”是男性与父母较易产生摩擦的选项,有超过5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矛盾。虽然大多数家长同意子女有业余爱好,但在其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很多男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而父母却不太支持他们。原因是虽然体育锻炼有助身体健康,但父母的观点仍是学习为重,“没有用的最好少玩!”
5、还是少说为妙。在“父母唠叨”一栏中,大多数同学都划上了“”,这令父母们颇为伤心。有75%的学生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不领情,甚至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
6、尊重个人隐私。在父母私拆孩子信件、偷看孩子日记、关注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问题上,只有不到20%的学生回答与父母发生过摩擦。不少同学这样回答:没有摩擦是父母对自己的情况不摸底。现在有什么话可以和同学当面讲,不用费神写什么信;日记自己也锁了起来,父母不撬抽屉就看不到;父母与自己有代沟,什么事还是少让他们知道为妙……
“代沟”,是孩子与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消除它,的确是值得现代父母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填平“代沟”的责任,有些人认为关键是长辈,有些人认为主要是小辈。
责任的关键是长辈。因为:
第一,长辈不了解缘于缺乏交流。“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不关心我们的想法。”一位上高一的女生如是说。她是一个品学兼优、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家境也十分不错,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就是这样,她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充满了怨气。据她说,现在家里的气氛已经到达“冰点”。“别看我表面上什么也不缺,但我真正想要的父母却不给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他们不屑于了解。”“整天都是什么‘粉丝’、‘玉米’的,光听着就犯晕,哪知道这些娃都在干啥啊!”一位家长在被问起孩子喜欢的超女时如此回答。大多数家长也承认自己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曾经有人把家长和孩子因缺乏交流而产生愈来愈多的不理解称为“代沟”。这种深深的沟壑虽是由两代人共同造成的,但其最初的成因却来自家长。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做的一切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在各方面的经验也比孩子多,所以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既然家长是家里的权威,那么“交流”一词对一些家长来说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第二,不平等导致交流难。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她在去年暑假里和同学商量好了要一起学吉他,但父母在没有告知她的情况下就先给她报了两个学习班,一个英语、一个数学,让她对同学的承诺成了“信口开河”。“我给父母说我已经答应好了同学,不能失约,他们就立即厉声喝斥我,说什么‘学习重要还是玩重要!’‘你到底想不想考个好大学!’‘像这样玩下去以后就去捡垃圾吧!’”“现在我回家一般不说话,在他们面前我就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位女生最后说道。像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家庭里并不鲜见。在采访中,孩子普遍反映家长“专权专政”,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做不了主,必须听家长的。在家长眼中,孩子永远是那个长不大、什么也不懂的小不点,事事都要自己关心。孩子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的心态却始终没有改变,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让逐渐有了主见却不能发表的孩子很是郁闷。有些家长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重,对待孩子的事情时却认为是“玩”,并不在意,这使孩子们非常不平。
家长既然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有深入了解,真正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从小就和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沟通渠道。家长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帮助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追求上进。此外,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真爱”。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基础上的“真爱”,才能消除误解、填平“代沟”,重建和谐的代际关系。
责任主要是小辈。因为:
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
二是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三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
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可这并没有错啊!
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是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们的父母。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
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但是,父母首要责任是养家;而子女的社会任务是学习。在代沟问题上,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子女在关心父母,尊重爱戴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上做的远远不够。(本文综合了网络观点)
上周末,学生中午叫我吃饭,下午一起唱歌。10多个学生,均为“80后”,我一个都不认识。我对张朝阳老师说:他们没有听过课嘛。张老师说:报到交费时、考试时,他们一般才来,平时各自工作很忙。学生对我很是客气,劝酒劝菜。下午唱歌,我唱的是《两只蝴蝶》、《流浪歌》、《青藏高原》等主打歌曲。学生唱的,均为第一次听到,我一首都不会唱。他们载歌载舞,伴着疯狂的音乐,不知今夕是何年。我这时才发现:我老了,与他们有距离了。
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可到了21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
代沟是怎样产生的?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
《生活时报》记者王梅,做过一次调查。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选择较为集中,具体表现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1、怎样穿衣合适。有76%的同学表示在穿衣问题上与父母发生过争执,其中两位女生在“备注栏”内的补充回答颇具代表性。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我喜欢打扮得前卫时尚些,可父母总是看不惯;另一位女生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我说穿这么多一活动就会感到热,可妈妈说穿这么少出门会冻着。
2、双方各执一词。在“选择课外读物”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同学回答与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家长们常常禁止孩子阅读与功课无关的课外读物,或者最多能放宽到允许孩子阅读名著。许多同学则认为阅读各类杂志报刊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放松精神、利于学习。
3、消费观念不同。有超过半数的女生回答,在支配零用钱时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父母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最好不要买,而有用的花多少钱买都可以。
4、干涉业余爱好。“业余爱好”是男性与父母较易产生摩擦的选项,有超过5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矛盾。虽然大多数家长同意子女有业余爱好,但在其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很多男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而父母却不太支持他们。原因是虽然体育锻炼有助身体健康,但父母的观点仍是学习为重,“没有用的最好少玩!”
5、还是少说为妙。在“父母唠叨”一栏中,大多数同学都划上了“”,这令父母们颇为伤心。有75%的学生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不领情,甚至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
6、尊重个人隐私。在父母私拆孩子信件、偷看孩子日记、关注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问题上,只有不到20%的学生回答与父母发生过摩擦。不少同学这样回答:没有摩擦是父母对自己的情况不摸底。现在有什么话可以和同学当面讲,不用费神写什么信;日记自己也锁了起来,父母不撬抽屉就看不到;父母与自己有代沟,什么事还是少让他们知道为妙……
“代沟”,是孩子与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消除它,的确是值得现代父母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填平“代沟”的责任,有些人认为关键是长辈,有些人认为主要是小辈。
责任的关键是长辈。因为:
第一,长辈不了解缘于缺乏交流。“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不关心我们的想法。”一位上高一的女生如是说。她是一个品学兼优、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家境也十分不错,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就是这样,她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充满了怨气。据她说,现在家里的气氛已经到达“冰点”。“别看我表面上什么也不缺,但我真正想要的父母却不给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他们不屑于了解。”“整天都是什么‘粉丝’、‘玉米’的,光听着就犯晕,哪知道这些娃都在干啥啊!”一位家长在被问起孩子喜欢的超女时如此回答。大多数家长也承认自己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曾经有人把家长和孩子因缺乏交流而产生愈来愈多的不理解称为“代沟”。这种深深的沟壑虽是由两代人共同造成的,但其最初的成因却来自家长。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做的一切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在各方面的经验也比孩子多,所以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既然家长是家里的权威,那么“交流”一词对一些家长来说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第二,不平等导致交流难。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她在去年暑假里和同学商量好了要一起学吉他,但父母在没有告知她的情况下就先给她报了两个学习班,一个英语、一个数学,让她对同学的承诺成了“信口开河”。“我给父母说我已经答应好了同学,不能失约,他们就立即厉声喝斥我,说什么‘学习重要还是玩重要!’‘你到底想不想考个好大学!’‘像这样玩下去以后就去捡垃圾吧!’”“现在我回家一般不说话,在他们面前我就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位女生最后说道。像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家庭里并不鲜见。在采访中,孩子普遍反映家长“专权专政”,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做不了主,必须听家长的。在家长眼中,孩子永远是那个长不大、什么也不懂的小不点,事事都要自己关心。孩子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的心态却始终没有改变,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让逐渐有了主见却不能发表的孩子很是郁闷。有些家长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重,对待孩子的事情时却认为是“玩”,并不在意,这使孩子们非常不平。
家长既然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有深入了解,真正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从小就和孩子建立起正常的沟通渠道。家长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帮助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追求上进。此外,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真爱”。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基础上的“真爱”,才能消除误解、填平“代沟”,重建和谐的代际关系。
责任主要是小辈。因为:
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
二是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三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
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可这并没有错啊!
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是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们的父母。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
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但是,父母首要责任是养家;而子女的社会任务是学习。在代沟问题上,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子女在关心父母,尊重爱戴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上做的远远不够。(本文综合了网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