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被称为“才女作家”的高二女生多篇文章多处抄袭名作名篇并四处投稿被揭露,此事在各大论坛引起广泛讨论。该女生大段抄袭白先勇的《阿凤》、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断水人》及许多未正式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被网友称为“姚抄抄”。(7月2日南海网)
就在前不久,所谓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宣称要悬赏十万寻找接班人。而稍微熟悉郭敬明者,便知道其《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庄羽《圈里圈外》之事。一位抄袭他人作品的“作家”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还要寻找接班人,实在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其实,郭敬明的接班人是不需要悬赏寻找的。这不,一位靠抄袭他人作品而成名的90后“才女作家”“姚抄抄”,不就是最好的接班人?
和郭敬明一样,“姚抄抄”的出现并非偶然。有怎样的培养环境和土壤,便会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当一些人不以抄袭为耻,并且还以此作为成名牟利的手段时,出现“姚抄抄”便是顺理成章的了。实际上,社会上又何止一个“姚抄抄”?看一看被人们热捧的那些天才少年作家们,其中有多少是靠抄袭而达到目的?有人抄袭李敖,有人便会去抄袭柏杨,有人干脆去抄袭国外作家的作品。只要稍加改动,便成了自己的作品。不但成了自己的作品,还会显出其作品的独特个性和不同凡响。
过去很难出现的“天才少年作家”,如今为何大有一种“蜂拥而上”的情景?综观近年来的图书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一些出版社或杂志社,为了吸引读者,为了制造某种轰动效应,不惜打造和推出所谓的“天才少年作家”。比如什么全国作文选拔赛,比如什么80后90后作家代表等等,无不以炒作概念和吸引人眼球为能事。这些“天才少年作家”似乎更是个个身怀绝技,其作品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写出的作品,要么文笔犀利,要么思想厚重,要么文采斐然,别说是尚无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便是连著名的成人作家也难以“望其项背”。这些“天才少年作家”,使得一些杂志社和出版社的生意日进斗金。甚至于一些出版社在明知作者是抄袭的情况下,仍大吹大擂的将其作品推向市场。
有了这样的培养环境和土壤,试问如何不出现“姚抄抄”这样的“才女作家”?在他们的眼里,抄袭并不可耻,一旦抄袭成功了便可以名利双收。古人云,成者为王败者寇。抄袭成功者,可以堂而皇之的成为了作家协会会员,可以毫不脸红的收取着高额的作品版税。如此美事,怎能不会引来众多的追随者和效仿者?但众多“姚抄抄”的出现,不仅凸现出当今文艺界出版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更反映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刻不容缓和任务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