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污染治理 解决方案(一)


中国水污染治理 解决方案(一)

 
--论中国水污染治理总体思路未来方向及建议解决办法暨削减系数概念的提出 作者:麦何晖

作者是阿科蔓控股有限公司CEO,阿科蔓技术是世界领先的水资源治理生态技术,阿科蔓公司由世界著名风险投资基金软银-赛富投资组建,旨在为中国提供水资源治理相关的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

环境问题一直是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事情,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几乎很快就要成为一个污染大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警告:如果我们的环保脚步跟不上进度,我们经济奇迹就会结束中国的环境如果再这样恶化下去,将影响到国家经济大众健康社会稳定与国家的尊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地为普遍利益服务在市场经济范围内,个人的利己行为对社会利益的贡献是正面的

但是,环保产业却是例外宏观来看,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在谋求财富利益的时候,都需要有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这是共同的基础;而从微观的角度,恰恰是相反的作为个人或某个特定团体来讲,面对有限的环境资源,为了努力创造个体的财富,则最终以通过抢占资源破坏环境而达到目的因此,环保产业是一个宏观需求与微观需求对立的产业环保产业很难用一般市场模式去套用生搬硬套的套用之下,就会出现很多南辕北辙的政策悖论

因此,环保产业不能简单地把它推向市场化,而需要政府积极地加以干预也因此,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总体治理思路,是决定中国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所在

过去十多年的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也许,是政府的总体环保治理思路出错了!

中国污水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个城市(县镇)建立一个污水厂用管网将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这就是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一直以来,集中式的处理模式就被广泛的应用,各级政府已经将环保与大型污水厂建设划上了等号

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环保治理越治越污,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属集中式处理这一总体思路了

从各种口径的数字测算,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概念,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投资成本大概是污水厂的3-5倍,平均算4倍吧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算出一个行业收益率:按照1000元/吨.天的污水厂投资成本,加上4000元配套管网投资,每天每吨的污水治理投资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为这个投资的补偿,即使按照0.8元/吨的居民排污费征收,每吨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约在0.2元,以此补偿5000元的投资成本,年回报率仅有1.46%,远远低于社会平均资金使用成本换句话说,这个产业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基础

政府硬要将这个没有市场化根基的产业推向市场,政府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负起污水治理社会总投资成本的80%(管网钱),而仅仅将那20%拿出来市场化这种严重失衡的投资结构,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国家财政造成重大的负担毫无投资回报可言的管网投资,是国家财政权衡之后所不愿意负担的于是,很多九五计划的污水处理厂拖到十五, 十五拖到十一五

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因为配套管网建设跟不上而无污可治,成为晒太阳工程污水从污水厂旁边流过,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进入河流湖海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农村的村落分散,地广人稀,生活污水和农副业产生的污水污染源分散难以大规模收集,经济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禽畜养殖污水往往不经任何处理直排周边水系或污染渗透底下水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无法实施

一项以保护全国环境为目的的国策,假如在全国占2/3以上人口的区域无法实施,那我们很难想象这项国策最终能够完成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中国就必须考虑农村问题

在现行的集中式治污模式总体思路之下,大量的面子工程和在管网建设污水厂的建设过程中产生各种暗箱操作不断的产生,腐败漏洞滋生使得一个产业无法自身完成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见不到成效,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个结果已经被这么多年环境治理历史结局所证明环保产业因此被称为一个尴尬的朝阳产业

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这个被历史事实证明了是错误的但仍然被写进了未来国家规划之中的治污思路其实,错误不难发现,难的是纠正错误的勇气

既然管网建设我们投资不起,那么,不建管网又如何?这一下子可以节省下80%的投资成本不建管网,将一个污水厂化整为零,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起码,这个思路应当可以在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城镇,取代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思路

以下是化整为零(分散治理)思路所包含的5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几乎在同一水平上,必须配套大规模的管网来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式的治理,投资费用十分高昂

正如上一节所论述,管网的建设成本占整个污水处理项目社会总负担的80%左右,而这一毫无效益可言的财政负担,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承受能力之下,就成为了完成污水治理目标的最大障碍

突破这一障碍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实力不足以投资建设管网的地区,将一个规划中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成几个,分别建设在城市纳污水系周边,原有城市排污口相对密集的地方这样,利用城镇原有纳污管网,就能够既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又大幅度节省新增管网建设投入

一厂多点,可以理解为将一个厂分成几个分厂或者几个车间,各自独立完成污水处理任务只不过这几个车间依据城镇原有排污口所在分布在不同位置

理解小单元污水处理思路,也就同时解决了中国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村村自建污水厂

当然,集中式处理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一个规模效应问题,也即是说,单位投资成本因为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此,一厂多点要考虑的技术因素就是如何寻找可以突破规模效应的低成本技术这是下面第二个问题要讨论的

要做到一厂多点或者实现农村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单元,就必须应用单位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不受规模效应影响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体系,是存在的这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其中涵盖了:接触氧化法,人工湿地,泛氧化塘(稳定塘)等等

依据各地污水自然汇集形态,因地制宜,选择:小型的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或者稳定塘等不同模式,再通过添加高效的人工基质的办法极大地提高这些成熟工艺的处理效率这种将水体自净能力极大提升的生态技术思路,最大限度减少污水汇集土建成本,依据不同的污水承载水体,添加不同量的基质就行因此,完全突破了规模效应的束缚,单位投资成本和营运成本,甚至比号称拥有规模效应的各种活性污泥法还要低得多

评判一项技术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单位投资成本每天削减的有机污染量我们用一个公式描述:

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

削减系数公式为:

其中:C = 每天系统削减的COD总量;A = 系统总投资(包含土地管网污水厂)按照8年折旧计算出的每天投资总额;B = 系统每天营运总费用;(削减系数)= 系统单位投资加营运的削减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