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市不暴跌的3个理由
——反思中国股市的暴跌与暴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本轮熊市麻烦的最大制造者是美国次贷危机,然而,美国股市从去年牛市巅峰的14279.96点到前几日最低点10731.96点,累计下跌只有24.8%!相反,中国股市同期暴跌了58.1%!于是,有国人愤愤不平:为什么?没有天理?太不公平!笔者答曰:没有暴涨,哪来暴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一场世界性的大牛市,最终止步于网络泡沫的无情破灭!
2000年1月14日,道琼斯指数(DJIA)最高冲至11908.50点,收于11722.98点,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之后,本轮美股大牛市宣告终结。
网络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上一轮全球性大牛市的终结。然而,一年半后的“9·11”事件更是加速了熊市探底。2002年10月10日,道琼斯指数最低下探7,181.47点,较上一轮牛市最高记录下跌了40%!本轮美国熊市经历了两年半时间!
整整5年后,2007年10月11日,道琼斯指数创下历史最高记录14,279.96点,较上一轮熊市最低点累计上涨了98.6%!这一轮牛市总计耗时5年时间!若与上一轮牛市峰值(11908.50点)相比,本轮牛市峰值(14279.96点)仅累计上涨19.9%!这是典型的“慢牛”!
2008年7月15日,道琼斯指数创下本轮牛市峰值以来最低点10,731.96点,当天收于10,962.54点,也是本轮牛市峰值以来首次收于11000点之下!从本轮牛市峰值下来的累计跌幅仅为24.8%!
由此可见,美国股市是“慢牛”格局下的“小熊”、“短熊”!原本就没有暴涨,又哪来暴跌呢?然而,中国股市的情形则是另一番天地。
2000年初,当世界性牛市冲上顶峰时,上证综指最高冲至1433.47点,收于1408.84点。但当世界各国股市“走熊”一年半后,中国股市却莫名其妙地不熊反牛,2001年6月14日,一不小心,上证综指竟然创下了224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从而它用“涨过头”给中国牛市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四年后,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跌破千点大关,最低下探998.23点,较上一轮牛市最高记录大跌了55%!中国A股本轮大熊市历经整整4年时间!可谓熊市漫漫。
2005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终于止跌回稳,2006年初新一轮大牛市再次启动,而且更疯狂。仅用两年时间,上证综指从1000点下方猛地飙涨至6000点上方。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6,124.04点,较上一轮熊市最低点累计大涨了514%!全球涨幅第一!这一轮牛市仅耗时2年零4个月!同样,即便与上一轮牛市的峰值(2245点)相比,也累计大涨了173%!这是典型的“快牛”!更是典型的“涨过头”!A股平均静态市盈率直逼80倍关口!
“快牛”暴涨、“涨过头”,换来的是报复性的熊市暴跌、“跌过头”。短短8个月,中国股市暴跌得已是面目全非。2008年7月3日,上证综指最低跌至2566.53点,累计跌幅高达58.1%!再创世界第一!
为什么中美股市存在如此大反差?美国股市为什么不暴跌?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暴涨,哪来暴跌呢?人们可能会问:美国股市为什么没有暴涨与暴跌呢?理由只有三个:
(一)股市只是美国人投资理财的众多渠道之一
美国股市的发达源于美国金融业的发达与完善。美国有着发达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丰富多样的银行产品、证券产品、保险产品,给投资者无限的“投资组合”选择。美国人将40%左右的金融资产投放在证券产品上,将30%以上的比例投放在保险产品上,而只将20%略多的金融资产投放在银行产品上。与此同时,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分布也是十分均衡的,他们在证券投资中,股票、基金与债券又大体各占1/3!这是一种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选择,更是一种长远理性的投资组合。在这样一种投资理念下,投资者很难产生一夜暴富的赌徒心态。
除发达的现货市场外,美国还拥有世界规模最大且最发达的各类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既可以满足风险对冲的保值需求,也可以满足投机者及赌徒豪赌的冲动。
相反,中国人的投资渠道似乎只有两条:除了存款,只有股票;除了股票,只有存款。当然,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房地产泡沫”。在这样一种非此即便的单一投资模式面前,人们不炒不赌便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不仅缺乏金融衍生产品,而且就连国外最基本的投资品种——公司债券都几乎是空白,此外,原本属个人投资者最信赖的证券投资基金,却成了中国股市最不讲职业道德的一个大散户,它们不仅把大批银行储户忽悠成为了基民,而且经常在中国股市上兴风作浪,动辄亏损上万亿!
(二)美国人的股市投资是以养老为长远目标的
美国人在标榜民主、自由的同时,它极其强调个体独立、个人贡献,因此,美国虽有着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美国人并不依赖社会保障这一单根支柱,比方,从养老角度讲,美国人强调“三条腿板凳”的作用:在社会保障确保人们生活底线的前提下,雇主的补充养老保险与家庭的储蓄养老发挥着主体作用。事实上,美国社会保障的养老给付替代率仅有40%略多。这就是美国市场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在这一市场化社会保障体制下,人们的投资与养老是融为一体的,它以长期打算、组合投资来理财,这样一种投资模式不仅理性,而且从容不迫。
相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一方面,城市人享受着100%的社会养老保险,他们几乎不需要什么企业补充养老,甚至也不需要个人退休储蓄计划,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替代率甚至高达9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人却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农民养老则完全依附于住房与土地,还有少许的储蓄存款。当然,养子防老也是农民的保障之一。
因此,在中国,农民一般是不炒股的,股市成为了城里人博彩的场所,在他们看来,炒股与养老几乎是不相干的。相反,炒股是为了眼前利益,甚至只是为了一夜暴富。这样一种投资模式就会显得急不可耐,急功近利。
(三)美国股市拥有世界一流的、按季分红的上市公司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命根子!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更是股市的生命力所在。一般地,世界各地企业大多以在美国上市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难想像:世界500强差不多都在美国挂牌,美国本土的500强也差不多是世界一流的企业。这样的股市,这样的上市公司,你能否认它的整体投资价值肯定不如中国股市吗?
世界一流的上市公司不仅具有世界一流的投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以它强大的、一流的、稳定的竞争力确保其盈利能力,只有这样一种公司,才能构筑起价值投资与理性投资的“万里长城”!更何况,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大多都是“按季分红”的,它们不仅“按季分红”,而且事先公开承诺下一个年度甚至未来若干年的分红水平,这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实力。因此,这样的批量上市公司,一定能形成广大的长期投资者和真正意义上的股东群体。
在中国,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但从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来看,中国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的企业尚不能走出国门,盈利能力极不稳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企业家素质更是打消了“按季分红”的念头。没有分红的股市,或是分红低下的股市,投资者只能寄希望于“炒”,无论机构与个人,只有炒,才能炒出差价,炒出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