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在几年前让我讲《论语》,我是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的,我的国学功底很差,上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几乎是一片空白。后期的恶补是在我经商若干年后,西方营销管理的各种理论铺天盖地,令我们眼花缭乱,但在学习了大量的西方管理理论之后,发现许多人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结果。并且学习国外的东西越多,底气就越不足,作为中国人在文化上老吃西餐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就没有了脊梁,于是我开始了痛苦地寻根过程(大约在2004年之后),《论语》成为我学习的重要科目,我学《论语》是从国学小画册开始的。
第一次“触电”讲《论语》,是2006年5月20日在杭州参加的首届中国商帮峰会上。在准备讲义的过程中,我也是误打误撞选中“孔子精神”。参会的商帮有晋商、有浙商、有京商、有徽商、秦商……作为鲁商代表讲什么呢?讲中小企业如何盈利我不如浙商(义乌模式为代表),讲现代管理我不如京商,讲资本运作我不如徽商,讲资源整合我不如晋商……我们鲁商的优势是什么?鲁商的强项是什么?最后想到了孔子精神,好了,我就讲它们。那次演讲确实冲击挺大,影响也挺大,结果一炮打响。从那以后,我坚定了自己研究《论语》的决心,也奠定了让我研究儒家思想与商业关系的开始。
作为商人,我研究《论语》讲解《论语》肯定壁垒多多,在专业领域上我讲不过王蔚教授,在生活领域上我讲不过于丹、易中天,我可以这么巧妙地钻空子,在学《论语》的商人中我学得较好,在学《论语》的学者中我从商不错,所以这一点也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很多人经常没有自信心,看到这个人专业知识比我强,那个人业务能力比我棒,比来比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创新点处处都有,每个人都有机会,你最好把两三种以上的技能结合一起,也许你在某个专业上不是最强,但是你搞边缘化,你搞“杂交”(袁隆平的成功应该给我们搞水稻专业之外的启示),当你游刃有余地融合多门学科时你最强。我可以胸有成竹地在全国开讲多堂课而且还有回头客,一个单位邀请好几次,就是这个原因。
而且通过学习,我发现《论语》的精髓其实已浸透在我们生活、工作和家庭中,包括面对生老病死,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言论,找到我们多少年来的文化的根。这让我很欣喜,中国人如果不研究甚至不读懂《论语》算是白活,我敢说我前几十年真是白活一场,所以说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我真正学《论语》也就是这几年,敢出来讲课确实是“胆大妄为” 。这也是一个案例,很多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我的基础不好”,“我没有经历”,“我不如谁谁谁”……这恰恰是把自己很多的潜能给压制住了,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障碍,这种对自己潜能的压抑是对生命的浪费。最了解我的同学,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都知道我的智商不是最好的,算是中等,即使现在显得有些中等偏上也是经过后来的学习补上去的。其实,一般人的智商差不多,关键就在于是否用心,在于考虑问题的习惯。有些人为什么能超越自我,甚至超出常人,不是那些人本来就不寻常,而是他们用心钻研比别人深,比别人有耐力能坚持,最后就超出平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