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低有效的资本市场"充满着机会


    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hypothesis-ecmh)认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大量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相互行为形成一个特定商品的价格,这一价格应该能够全面反映有关该商品的所有公开信息。并且在出现任何新的信息时,上述价格应该能够立即作出反应,致使无人可以因为对信息的占有而获利。若有效市场理论成立,则没有人可以因分析公开信息(包括公司股票的历史价格走向,以及公司的基本面数据)而获利。

    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如何?就目前的证券管理制度而言,无论是在发行融资过程中实行的核准制政策,《公司法》、《证券法》里对国有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还是交易过程中的t+1交割制度、涨跌停板限制,都充分表明了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性有效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这种低有效的市场状态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形成了弊病百出的中国证券市场现状。但对于聪明的理性投资者来说,也就因此得到了赚取超额收益的机会。回顾二十年来的证券市场发展史,这种超额收益的机会屡屡出现。总结过去,面对未来,在下一次机会到来的时候,希望我们可以勇敢抓住。

    一、国债跨市场套利

    1988年4月21日,中国首次开放国库券交易。每天认真读报的杨怀定看到了这条新闻。“我看过电影《子夜》,只要有证券交易,就有高低价。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但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高有低”……这两句非常朴素,却又十分准确的想法,使他发现了国库券买卖中的机会。在合肥买进,回上海卖出,一个转手就是两三成的利润。一年后,杨怀定变成了杨百万。

    现在我们看来,杨百万当年做的事属于再寻常不过的跨市场套利。随着债券市场的日渐成熟,跨市场套利的收益已越来越少。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创新投资品种的陆续上市,收益可观的套利机会又出现了——

    二、认沽权证+正股组合套利

    2005年,股改开始实施,中国首次出现标准的权证交易。次年3月,上海机场(600009)股改派发的沪场jtp1(580996)上市。在该权证上市初期,由于市场一致看好上海机场,沪场jtp被认为“必将成为废纸”而遭抛售,竟然一度出现了负溢价。权证毕竟有时间价值,认沽权证+正股组合的套利策略出现了用武之地,被qfii大量购入。

    2006年3月31日,上海机场收盘价11.36元,认沽权证收盘价1.792元,溢价-3.94%。若同时买入一手正股和认沽权证,总投资为1315.2元。2007年2月26日,沪场jtp1最后交易日的前一天,正股收28.34元,认沽权证收0.442元,正股还进行过两次分红,分别为10派1.5元和10派1元,该组合盈利=(2834+44.2+15+10-1315.2)/1315.2=121%。

    三、etf套利

2005年,首支etf——50etf发行上市。上市不久,就遇到了股改大潮。股改期间的长期停牌,使利用etf在复牌前进行套利的机构投资者得到了丰厚收益。到了2007年上半年,股改基本完成,etf的基金合同也进行了修改,利用停牌股进行的套利不再那样有利可图。但另一种套利仍然非常诱人:etf盘中成交价格与iopv间差价的t+0套利。据测算,使用批量交易软件后,这种套利的年化收益率一度达到10%以上。几个月后,随着参与机构的增多,套利收益率出现了大幅下降。

    四、期现套利

    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在万众瞩目中开市。上市前的几个月里,媒体对它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由于国际金价的屡创新高,很多散户对黄金期货充满了热情,期货交易所里出现了大量专门为了炒金而开户的新期民,疯狂程度丝毫不亚于几个月前上市的中石油。主力合约au0806的上市基准价是209.99元,一开市即被买单推高到230.99元的涨停价,收盘223.30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9995”只有208.14元,期现差价巨大。机构投资者可以在现货市场做多,期货市场做空,套取无风险收益。个人投资者由于不能进入金交所现行现货交易,直接做空期货存在一定风险,但只要注意仓位控制,获利后及时平仓,依然收益不蜚。

    五、现金“保底价”套利

    2007年11月5日,停牌已久的攀钢钢钒(000629)、攀渝钛业(000515)、*st长钢(000569)复牌。三家公司同时发布了关于攀钢集团吸收合并暨整体上市的公告。对于不愿意换股的流通股股东,公司将安排第三方提供现金选择权,分别为9.59元、14.14元、6.50元。对于同意换股的股东,攀渝钛业和*st长钢将分别以1:1.78和1:0.82的换股比例换为攀钢钢钒。公告还称,此次公布的换股价格与换股比例已经确定,不再改变。

    今年4月,随着股指日渐走熊,攀钢三股先后跌破了现金选择权的保底价,折价幅度一度超过了20%。攀钢系的合并工作是国资委重点支持的国企整合,几乎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市场对攀钢合并缺乏信心,正给了理性投资者逢低吸纳的机会。5月9日,攀钢三股发布公告,现金选择权的第三方将由鞍钢集团担任。5月17日,攀钢再次发布公告,明确了股东大会的投票时间和投票议题。受此消息影响,攀钢三股出现了连续上涨,稳稳站在现金选择权之上。

     以上五次套利带来的机会,具有低风险、收益率中等的特点。下面将要提到的是三次较高风险、但收益率十分惊人的机会。

    六、大胆的先行者——股票认购证的机会

    1990年,沪深证交所陆续成立。随着股市参与资金的不断增多,最初的“老八股”、“老五股”逐渐有价无市,供不应求。1992年5月,上交所取消涨跌停限制,股指更是一发不可收,冲向云霄。从5月18日到22日,上证综指从544.35点涨到1339.99点,单周涨幅高达146%。在此情境下,沪深股市开始扩容。由于股票严重供不应求,因此沪深交易所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抽签认购。

    上海发行认购证,每张认购证30元,一次购买,1年有效。新股发行通过摇号完成,摇中号码的认购证,可申购1000~2000股股票。若一年内一只股票都没摇中,那么这张认购证就当支持福利事业。一时间,认购证成为精打细算的上海人的热议焦点。由于认购证价格不菲,再加上大家对摇中号码的机率心中无底,于是很多人犹豫了,没买。但财富总是跟随着少数人,这次的认购证中签率竟异常高。有人经过认真统计和周密计算,认为认购证中签率将大约有10%,便开始大量购买认购证,摇号后再高价抛出,卖价达到每张6000元。

    深圳为了发售5亿新股,预先发行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中签率约10%。每人凭身份证一次限购10张。消息一经公布,就马上转化为轰轰烈烈的集体行动。在正式发行的8月9日前,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超过100万的准股民在深圳全市302个发售网点排队购买百元一张的抽签表。唐万新,即后来的“德隆系”的创始人,利用这次机会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他花钱一下子请了5000位民工,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深圳排队领取认购抽签表,这些人每人一条小木凳,排队一天领50元劳务费,一排就是3天,领到的抽签表换成原始股,变成大笔钞票。

    七、同股同权的期盼——转配股的机会

    从1993年开始,很多上市公司要再融资,纷纷开始配股。然而,由于不少公司业绩不佳,大股东不愿拿钱来购买配股,大股东就将配股的权利转让给散户,即所谓的转配股。转配股价格低廉,假如当时股价10元,配股价不过2~3元。美中不足的是,转配股“暂不能上市流通”。

    一些胆大的投资者在经过仔细分析后,选择了积极认购转配股。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转配股与流通股的权利是一样的,照样可以分红,随着证券市场的完善发展,将来肯定能上市流通。果然,2000年,证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安排上市公司转配股分期、分批上市的通知》,几年的等待换来了5倍~10多倍的收益。

    八、赶在别人疯狂之前疯狂——认沽权证的机会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上调印花税。这条消息不但终结了疯狂的题材股炒作,也给认沽权证带来了一次井喷式的炒作机会。当时市场上的认沽权证只有5种,除了招行cmp1因为创设而达到26亿份的规模,其余4种都只发行了几亿份,盘子最小的钾肥jtp1仅有1.2亿。印花税上调后的几天里,炒作成本低廉的认沽权证得了越来越多游资的青睐,筹码日益供不应求。涨得最快的就是钾肥jtp,5月30日开盘价不到1元,第二天就突破了6元。虽然炒作无价值认沽权证的风险很大,但只要先人一步介入,收益也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