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这个“小姑娘”的人生经历


文化这个“小姑娘”的人生经历
      锲舍/文
 
    一说起文化,我们往往就是直奔主题,直指文化本身,如“文化是个筐了,什么都往里装”。文化成了任人打扮、任人欺负的“小姑娘”。还有,时下的文化现状,好像有些江河日下,人心不古,让人感慨连连,人们对此现象有心无力,六神无主,束手无策。
 
    文化其实是个比人们常说的互联网还虚拟的东西。它虽无形却施加着无穷的影响。分析文化的特质、本质、形态、演变,过去的专家学人们说了好几筐了,下面单从文化的生存环境来说说。
 
    本文不妨就把文化比作“小姑娘”,这个比喻很贴切。
    这个“小姑娘”首先诞生在某一个家庭中。锲舍相信,一般普通家庭对于“小姑娘”还是很在意、很呵护的。祖辈、长辈、父母、兄弟和妯娌们,在“小姑娘”面前,和言细语,大人相互间也变得温和有序,少了一些争吵,少了一些离婚,多了一些和谐和美满,尽量为“小姑娘”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古人说的:“养不教父之过。”锲舍觉得至少在中国,无论是多么浑蛋的父母,也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小浑蛋”。比如说中国历史上杀人如麻的蒋介石,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也“是一个慈眉善目的父亲呢!”蒋氏的后人这样回忆道。我们相信: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文化主流是好的,无数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小姑娘”长大后,就要进学校了。美丽的校园、灿烂的阳光、亲密的小玩伴们、亲爱的老师、敬爱的校长,“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心的游戏,“成长的烦恼带着微笑”等等。“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相信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对于学校、对于学生的爱护基本上是与家庭观念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文化氛围也是勿庸置疑的。当然,虽然学校教育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义务教育不义务,数百万的孩子还上不起学等等。但是,锲舍相信,除了财力的无力和短缺以及教育当局的无能外,我不怀疑人们的爱心。
 
  这个小姑娘毕业了,进入工作单位了,也就是俗称的“社会”了,以与上述所称的“家庭”、“学校”相区别。这里的“社会”,说白了就是台湾柏扬先生所称的“大染缸”。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然而我们这个“小姑娘”却是越变越难看了!因为她被“染”了,被社会这个“大染缸”给“染”了!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除了各种的机关、单位、企业、公司、团体等围墙内的,还有街头、广场、公园、夜总会、酒吧....等围墙外的。在这个“社会”中,充斥着钱权交易、官商勾结、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以权压人、办公室政治、男女关系、穿小鞋、小报告、剥夺与被剥夺......我们这个“小姑娘”遭遇了碰壁、嘲笑、不解、迷惑、反抗不成、压制、沉沦.....就这样,从20多岁,一直到60岁,我们的“小姑娘”在“社会”里渡过了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变得面目全非......
 
  “小姑娘”退休了,又重新回到温馨的家庭中,面对自己的下一代“小姑娘”,她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亲爱的读者,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