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否干预危机?!


危局:

  上海证券报报道:企业“异常倒闭”现象频现。“很多老板逃跑了。”今年2月前后,浙江台州椒江区出现了这样的传言。根据当地政府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监控,该区确实接连出现7家企业“异常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这些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则1亿多元,小的也有几千万元。企业主逃跑后,欠下的薪金、货款不算,光银行债务就有4000多万元,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台州市一位经济研究人士介绍说。宁波爵溪瀛海路的一家针织企业,光鲜的大门可以想象曾经的车水马龙,现在只剩下一个看门的门卫,“老板今年初就已经跑路了,工人也全部遣散。”

  身处微观市场的企业最为敏感:去年席卷珠三角的外资企业“撤资潮”后,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中小企业又连续遭遇破产风波,而近来由于资金链条中断导致中小企业主“跑路”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中小企业“倒闭潮”大有蔓延全中国之势。

  对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中小企业当前所经历的痛苦似是一种必然。然而2008年以来国际和国内两大环境因素出现的重大变化,让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超出预期,而最为考验当局智慧的,或许就在于信贷资本和汇兑损失。中国复杂的经济形势继续不仅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担忧,也受到决策者高度关注,为了遏制最近数月来所引发的危机,温家宝于19到20日在广东调研企业运营情况,胡锦涛同志也于20日前往青岛考察企业生产,从这点来看,中国经济问题不轻,政府显然有救市场的倾向了,这毕竟事关国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事管国家的稳定。

  

危局的成因:

  那么是什么深层原因制造出这么多的破产企业的呢?

  还是援引上海证券报的报道:“拍脑袋投资”也是倒闭频现的重要原因。宏观经济环境趋紧是长三角企业出现“异常倒闭”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当地一些企业前期的盲目投资也“难辞其咎”。被人称为“完全靠低价来做市场的冰箱制造行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被誉为全国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的宁波慈溪,2005年开始,很多企业就开始投产冰箱行业,“只顾着投身去赚钱,根本不会想到企业的发展前景,在2007年的时候,有老板在饭桌上谈着谈着就拍板,要去进军冰箱产业。”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个老板是养兔子的,“连养兔子的都去上了冰箱生产线”。去年,投身到冰箱行业的许多企业都是“门外汉”,这些从来没有涉足家电产业的企业,都投身到当时最赚钱的冰箱制造行业中。在宁波慈溪市经济发展局曾经公开的数据中,慈溪冰箱2007年的产量突破500了万台,到2007年年底为止,慈溪从事冰箱生产的企业约50家,设备投资超过1亿元,此外还有10余家企业有涉入该领域的意向。“异军突起”曾被用来形容当时许多企业投资冰箱行业的勇敢与冲动,可是这股冲动在2008年画上了休止符,现在,连能接到单的冰箱生产企业都不超过10家。

  这里就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又是什么客观的因素刺激了我们的企业家习惯于拍脑袋投资呢?我在2006-05-21就表达过一个观点:中国经济危局,中国人民银行你难逃干系,我当时在文章里写道:

  ‘商业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央行人为的压低利率造成信贷的扩张往往会误导商人,使他们热中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够盈利的项目,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间的经济繁荣。但信贷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就不应该投资和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失业,此时间市场就要清理多余的投资和就业。’

危险的干预:

  但对于这个中的认识,或许各有不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强调,要密切关注小企业信贷,努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小企业渡过难关,尽可能以不低于年度信贷平均增速,单独安排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不会出现松动,这样的政策显然会有益于拯救中小企业。下一时点或许市场的焦点又将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是否会降息,金融机构对此寄予了厚望。

  但我个人认为,通过压低市场利率、让信贷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来阻止危机发生和扩散,等于是不问是非地给金融机构和那些不良企业提供某种最终担保,这很可能给市场带来“道德风险”。也就是说,那些现在被危机困扰的金融机构,会继续不负责任地发放高风险贷款,那些不负责的企业也会继续以就业为借口而大量借贷,因为他们心里料定,政府会在他们陷入泥潭时出手把他们拉上来。

  我从来的观点是,中国的市场本来就应该接受一次危机的洗礼,让那些近年来不计后果的投资付出代价。我个人一贯反对政府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出手相救。即使它们已经成长为所谓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金融机构或服务业企业,我也不能认同所谓企业“破产将破坏国家稳定”的说法。如果央行和银监会继续为那些盲目投资且过度融资的企业或其它金融机构施以援手,那将是错上加错的,他们终将为此付出代价。对于那些“拍脑袋投资”,和给那些“拍脑袋投资”大量发放高风险贷款而又可能面临破产的机构,更不能抱有任何同情。

  过去数年中,利率水平处于低谷,而出口畅旺,同时房屋价格也大幅飙升,股票市场也一片红火。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过去通常被认为信用不足的人都能轻易拿到各种名目的贷款,这也直接的误导了我们的商人,使他们热中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够盈利的项目,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间的经济繁荣,就毫不奇怪了。由于利率开始骤然上升,或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很多这样的贷款都将变成坏账。

  还是继续来援引上海证券报的报道:

  ‘记者走访发现,企业由于经营困顿骤然停业倒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不乏实例。“这批死掉的企业中,一是银行资金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预计下半年的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台州市相关经济部门的专业人士这样说。而无锡益多集团董事长谢菊宝则认为,现在还没到最难过的时候,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这轮调控要到明年甚至后年才到谷底。’

  因此,我个人认为“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就是对目前情况正确的处理方法。7月15日,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股市、房价和实体经济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金融市场的风险会传导到实体经济。”政府近期的态度,也出于其它因素的考虑,即对金融市场的动荡将会蔓延到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就业、投资和社会安定的担忧。这些态度,都明确指向保持动荡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经济系统的稳定,而不是拯救某家特定的公司或机构。

  虽然银监会的这种做法还不能算愚蠢,也有可能它是正确的,不过我仍然认为,他们应该严格遵守一些准则。那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这规则就是既然我们承认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现象,如果我们刻意的去抵触它,那么我们或许要品尝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为商业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央行人为的压低利率造成信贷的扩张往往会误导商人,使他们热中于投资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够盈利的项目,由此当然能够形成一时间的经济繁荣。但信贷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就不应该投资和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失业,此时间市场就要清理多余的投资和就业,而政府的反政策则会使不正常的局面维持下去,反而拖延经济复苏。

  也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前一切试图从信贷着手的经济政策都将是危险的,它只会为那些实体经济之癌------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提供充沛的营养,而令其更快的成长,而达到劣币将那些真正具有实力的良币逐出市场的目的。不要忘记的一个事实是: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归根来说还是所在地的企业的竞争,而一个个毫无竞争力的企业对于他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又能够做什么贡献呢。

  当然政府的适当干预我认为也是必要的,但前提是政府应该老老实实的承认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无法避免的,只有解决这个大前提,我们才不会在政策上陷入‘保’的窠臼,而被束缚住了手脚,这时政府应该做的是:比如放开能源价格的管制,比如针对内生增长的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

  政府应该做到的是:

  1、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保护弱势群体;

  3、帮助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建议央行提供20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给企业购买进口原材料,以稳定供应来源,另1000亿美元则以帮助企业购买进口机器设备,以助企业设备更新,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增强因应通膨的压力;以此来维持其产业国际竞争力;

  4、扩大内需以提高总体经济成长。以四川重建为契机,顺势推动国内基础建设,扩大内需。其中交通方面建议建设一条中部地区与上海洋山港或深圳盐田港为联接线的货运铁路,以此来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物理衔接,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转移。(1)以此为契机来使中国运输系统脱胎换骨,迈向现代化,提升营运效率;在能源方面,进一步加快建设核能发电厂,使能源多元化,降低对石油及煤的依赖,降低发电成本,也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此来扩大内需以提高总体经济成长。

  5、成立产业竞争总理竞争委员会,以此来研究未来国家产业发展方向。

  这正是我们朝着我们政府提出的节约型这个目标发展的最好的契机。因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企业将不得不在寻找其他能源或者升级自己,从而来降低对当前能源的依赖,这样要有利于我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也有助于我们对当前能源的依赖,我们知道中国并不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当前的能源需求很大程度都不的不原来于进口,那能源是一国经济之命脉,因为能源或许我们就不得不在国际舞台上被动,这显然对于我们是不利的,不足以谋一世则不足已谋一时,所以我是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把握好当前这个契机的。

  当然对于当前,我们政府首先应该做到的是:

  1、面对世界性通膨,政府应该以稳定物价为第一优先;

  2、扩大建设不仅有扩大内需作用,还必须连同引进进口机器设备,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使企业有意愿与能力提高员工薪资,克服物价上涨的压力。

  3、政府在宣布油电涨价方案前,应规划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依赖应大幅降低;我们认为合理的能源弹性应该保持在0.80--0.84这个区间。我们承认产业结构调整虽属长期问题,但必须及早准备、规划与推动,越拖延对整体经济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