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我们只有文化却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正在被全球化,如果中国文化创意不能借助市场力量,将自己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国文化在全球的话语权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娱乐文化市场的全球化,不仅货币资本走向了全球化,而且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也在被全球化。好莱坞正在从全球获取文化资源,创造跨地域的全球性文化产品,获得投资利益。因此,文化资源的边界如同市场的边界一样被打破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自身的文化资源变成跨国文化企业文化资本的可能。如果中国文化创意不能借助市场力量,将自己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国文化在全球的话语权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中国文化的全球市场需求正在形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梦工厂选择“功夫”和“熊猫”两大主体元素,加上筷子、包子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动物符号,当然不仅是为了中国市场,而是为全球市场提供一种共享的娱乐产品。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文化(如“功夫”、“熊猫”、“筷子”、“包子”)在西方的越来越普及,都创造了全球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需求,中国电影最近几年成为唯一能够进入国外主流文化市场的产品类型、汉语热、孔子学院热都可以看作是这种需求的反映。《功夫熊猫》借助了北京奥运之机将这种需求放大,一方面说明好莱坞的市场敏感,一方面也说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的确在上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确立世界地位,中国元素的差异性竞争力将可能变弱,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创意产品的成功来自于深谋远虑、精雕细刻以及最终对市场元素的整合和创新

   创意的成功不仅仅来自于传播愿望,而是来自于传播接受者的需求和预期。“功夫熊猫”充分利用了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各种中国元素,从画面到音乐,从场景到对白,从情节到细节,都充分考虑了市场和观众的接受需要,经过了近10年的项目论证、市场调查、修正调整、制作推广,最终整合了各种商业娱乐元素,考虑到孩子和成年人、中国人和全球都能够满足的娱乐元素,在中国的奥运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推出了这部充满中国元素,同时又能全球共享的动画影片。因此,这是一个有计划、有预谋、有市场调查基础、以创意为核心的商业项目。它的运营必须依赖于一个有规模的、成熟的、稳定的、专业的、有市场控制力的企业才能完成。

 

文化产品不是娱乐+教育,健康娱乐本身就是教育。

   中国文化产品,特别是动画产品或者说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动画产品,往往承担了过多直接的教育功能,我们常常认为娱乐缺乏教育性。但事实上,健康的娱乐不仅能够宣泄人们的心理淤积,这个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词汇,本身就包含了“净化”的意义,宣泄就是将人们内心的各种淤积的欲望、创伤用一种事先规定好的道德的方式释放出来,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娱乐的游戏中往往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主动性、合作精神、尊重和关爱。娱乐本身就是教育。《功夫熊猫》没有明显的暴力(甚至连反面角色也没有直接表现死亡)和任何的色情,而是用角色性格、喜剧技巧、励志情节和视听美感完成了对正面价值的传达。对于健康的娱乐来说,教育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娱乐和教育的观念不变,中国的文化产品不可能赢得市场,更不可能赢得青少年观众。

 

娱乐文化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中国文化必须要融入世界价值中,才能去补充和丰富世界价值。

   如果说新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差异性的话,那么相对而言,艺术和娱乐在很多情况下,意识形态性会比较隐晦甚至弱化,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制度中都可能得到人们认可的原因。因此,文化产品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普适性、共同性,特别是类似勇气、尊严、尊重、怜悯、崇高、英雄、牺牲、爱,这些伦理价值往往能够全人类共享。而中国文化产品往往带有太多的民族排他性、意识形态性或者事实关联性,导致作品的价值接受面狭窄,不仅难以被其他国家的观众所接受,甚至也难以被中国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共同理解。美国影评家评价“功夫熊猫“,"好玩,有趣,疯狂,能量感,可爱,英雄,有一口好牙..."影片从SHREK那里学来的令人捧腹千奇百怪的表情也赢得一片盛赞,梦工场这次为熊猫征集的表情多到令人乍舌!这些评价,大多对其民族性、意识形态性没有关注。《功夫熊猫》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注重文化产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共享性。中国人同样不仅可以表现世界价值,我们甚至可以用我们的文化、道德和哲学去补充、丰富世界价值。《功夫熊猫》所传达的汉语名词、功夫精神、自强不息,其实也已经包含了某些东方元素。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我们的文化才能有影响力。

 

   《功夫熊猫》不是一个例外。在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借助它国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影片,例子难以计算。《甘地》、《莫扎特》、《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指环王》,其实都不是美国题材。因此,《功夫熊猫》的出现,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一种必然结果。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能够创造出《功夫熊猫》这样的作品,首先需要的是产业的基础和土壤,否则我们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功夫熊猫》,即便偶然出现一两部大片,不仅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压力失去文化内涵,而且也难以形成产品规模和产品品牌。所以,《功夫熊猫》其实可以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反省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或者说反省为什么让好莱坞将中国的文化资源打造成为全球畅销文化产品而我们自己难有作为。

 

中国是文化产量大国,但却是文化影响小国,中国文化产业急待升级。

   中国文化产业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在生产力释放方面获得了巨大成绩。中国电视剧年产量达到1万4千部集,居世界第一;电影年产量达到402部,居世界第三;动画年产量10万分钟,也在世界靠前;而电视节目的数量更是全球任何国家难以企及;即便舞台新剧,估计也能居世界前列。从这些意义上说,中国绝对已经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但是,中国如此众多的产品,却不仅缺乏世界影响,甚至也缺乏国内影响,一部《功夫熊猫》的全球票房可能就能超过3亿美金,相当于中国所有国产电影年票房的总和(2007年中国国产电影总票房18亿人民币),中国至今没有一个能够进入世界文化企业100强的企业。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生产效益都极其低下,基本处于“小农经济“的产业发展阶段,中国文化产业急待在全球化、信息化、产业化背景下进行升级。

 

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小、产品品质低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主体多、资源分散、内耗激烈,缺乏品牌产品和领导性企业,产业整合迫在眉睫

《功夫熊猫》的项目培育了近10年,梦工场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制作完成,超过1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这些都是目前中国文化企业不可能做到的。任何产业,在初期,是以生产产品为标志;产业的发展期,是以创造品牌为标志,产业的成熟期,是以制定市场标准为标志。而市场标准的制定,就必须依赖少数几家领导性的大企业。美国电影的发展是以好莱坞7家大公司为核心的,美国电视格局是由5大电视网制定的;中国移动通讯格局也是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确立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还处在简单地生产产品的时期,没有品牌产品更没有拳头企业。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是一种“人民战争“的发展思路,四处开花、分田分地,但是,文化产业由于其产业特殊性,往往倾向于产业集中、规模经营,用高投资换取高效益,高风险换取高回报。文化产品的竞争是份额竞争,而文化的份额与其他商业的市场份额不同,主要不是来自于产品的数量,而是来自于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在多数情况下,一部成功的文化产品所创造的效益甚至可能超过100部平庸的产品。即便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电影超级大国,电影的出品机构也都集中在好莱坞,动画出品机构主要是迪斯尼、皮克斯和《功夫熊猫》的出品机构梦工厂。但是,在中国,电影机构、电视剧生产机构、动漫基地、动漫城遍地都是,包括电视台和电视频道的数量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结果导致资源分散、产品同质、恶性竞争、效率低下,难以出现品牌产品和优质企业,实际上这种多主体无序竞争的格局,也会导致媒介责任感的消解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市场整合不完成,中国不可能出现批量化的优质文化产品,更不可能出现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甚至也难以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媒介的管理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产业整合必须消除整合壁垒,冲破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制度困局,形成上下游贯通、跨媒体、跨区域的综合性领导性企业。

整合必须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往往带来的是同质相加,1+1最多等于2,甚至有时还会小于1,只有通过资本运作完成的市场整合,才能实现资源互补、做大做强。而中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还难以通过市场整合完成产业升级,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行业壁垒众多、政策限制严格,几乎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有某些环节不能进入市场整合,而几乎所有的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也都受到不同的政策限制,结果或者是资金不能顺利进入文化产业,或者是进入以后不能推动产业整合只能通过房地产等其他行业来消化资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来自于行业壁垒过多、限制过多,特别是民营、外资企业更是举步艰难,无法完成产业链条的整合、媒介之间的整合。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媒介集团全部都是跨媒介的综合性集团,我们只能依靠小米加步枪的方式与跨国集团的海陆空立体力量抗衡,怎么可能获得胜利?因此,在理性地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如何逐步开放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理顺文化产业链条、消除整合壁垒,特别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对国有民营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实际上,产业中的企业越少、企业越大,不仅效率会提升,更重要的是管理也会更容易,公共服务的水平也会更高。管理中央电视台比管理全国数以千计的电视台要容易很多,即便是商业企业,只要我们能够控制某些稀缺资源和掌握某些影响市场的力量,那么同样可以调控企业。美国FCC对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网的管理,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国媒介完全是商业化的,但是公共服务水平却相当高。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走向综合化,那么,中国有什么企业能够用5年10年的时间去培育一部《功夫熊猫》,中国有什么企业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去控制市场、长远规划,中国有什么企业能够完成原始积累进入全球竞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急需配套的产业促进政策,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借助目前国际市场的需求快速发展。

目前,最迫切的是制定更具改革气魄的文化产业政策;将支持公共服务和主旋律生产的文化事业发展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分别制定;将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分开运行;启动青年人才培训和扶持计划;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制定产业整合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等等。《功夫熊猫》是一种产业基础上的产物,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如果不完成从产品到品牌到标准的产业升级,我们仍然很难生产出《功夫熊猫》这样的产品,即便偶尔出现一两部大片,也很难在文化上和产业上保障有一批优质产品的出现,更不可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媒介的综合性核心企业。在全球化、信息化、产业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要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从小米加步枪的时代走向海陆空综合立体时代,从游击战进入正面战场,用市场培育的战斗力进入全球文化竞争,也包括在本土市场上与外来文化产品的竞争。

[应有关部门要求,草写了一篇关于《功夫熊猫》的感想,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