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惊闻社科院张明同志的最近研究成果:进入我国的热钱已达1。75万亿美元之巨,是我国外汇储备的104%。这完全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的恶果。请看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情况:
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0663。44;2007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5282。49亿美元;2008年1—5月国家外汇储备分别是:15898。1;16471。34;16821。77;17566。4;17970亿美元。 自2002年日本首先发难,提出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要求,美﹑欧紧随其后,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增加。自
今年4月,每一个银行工作日进来3亿美元,每小时合1000多万美元。所以对张明同志的研究成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热钱的危害:
转嫁来的热钱危机中华热血
美国滥用世界货币基础地位,通过美元贬值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的行为使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危机是否就在眼前?
1990年代,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将大量国际“热钱”推入新兴国家,当逼迫这些新兴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后,美元再次升值引发8000亿美元“热钱”外逃,从而制造了亚洲金融危机。
当下,美国次贷危机正在酝酿下一波更大的危机,美国为救市不惜滥用美元世界基础货币地位,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通过美元贬值饮鸩止渴,转嫁美国已经爆发的全面的金融危机,借机搜刮世界财富。
并再次动用制造亚洲金融危机的手法,引领国际“热钱”,以各种金融潜流的非法方式,绕开外汇监管大规模进入中国资产市场,制造泡沫,控制高增长企业股权,以期在人民币完成升值后全方位收割。
如果找不到切实有效的办法,在西方虚假信息的干扰下丧失金融主导权,中国很可能倒在下一次金融危机之中。
面临“热钱”抽逃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是最近拉动警报的其中一个。
5月初,他在一篇金融研究报告中称,“目前中国承受的‘热钱’流入规模,已超出亚洲金融危机前整个东亚所承受的规模,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至多只有亚洲金融危机时日韩加上东盟GDP规模的四分之一。”
众所周知,亚洲金融危机正是“热钱”抽逃造成的。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亚洲四小龙”风光不再,并使得1998年世界GDP增长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全球失业人数增加1000万。危机导致印度尼西亚出现30多年来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动乱,通货膨胀一度高达80%以上,70多家银行倒闭。分析家计算出当时从该国抽逃的“热钱”为400亿美元。钟伟的喝问是:“在资本流动逆转时,中国能有效地阻挡‘热钱’的撤出吗?”
“中国不能怀有侥幸心理,认为这种由‘热钱’抽逃引发的金融动荡不会出现,而是一旦‘热钱’抽逃时该怎么办,是否有切实有效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
长期关注中国金融安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王俊峰副所长认为,有效的预防和给投资者坚定的信心是消除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最好办法。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中,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特别关注外部因素和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在美国滥用世界货币基础地位,通过美元贬值制造世界性通货膨胀,转嫁金融危机,西方金融势力不断在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制造动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如何顺势而为,配合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把握好调控的时机与力度,做好各项政策调整改革的组合配套,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崛起,是摆在经济决策部门和研究者面前的艰巨的时代命题。
由于形势严峻,近来该所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热钱”的调研,以为决策机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除去国际金融市场的原因外,中国国内市场的变化也在逐渐增加“热钱”抽逃的动因。数据显示,“热钱”大规模进入中国始于2002年,伴随着“热钱”的涌入,股市、楼市等虚拟资产价格被大幅推高,但时至今日,股市早已走熊,楼市在看到“天花板”后价格也开始下跌。
“五一”期间,具有指标意义的广州楼市再次出现一波降价潮,曾经咬定决不降价的广州市区商品房最大供应商合生创展集团全面下调商品房价格,最大降幅接近3成,与万科、富力、保利等著名地产巨头共同推下一个台阶。如果这一风潮继续蔓延,很可能出现学者们担忧的那种灾难。
2007年9月,央行主管的学术刊物《金融研究》曾刊文指出:“如果出现2000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集体撤离中国,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上突然出现了1.5万亿的资本品供给。这会大幅度压低资本品价格,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会出现灾难。”
如此复杂的局面让央行行长周小川变得满脸凝重。在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举行的会议上,他一再表态:中国央行正在密切监测资本流动。但是否找到了防止“热钱”抽逃的办法周小川却没有说明。
是应该采取紧急措施的时候啦!
二.认清汇率的本质。什么是汇率?汇率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比价,即该国货币的国际价格。它的理论根据就是购买力平价。通俗的理解:比如买一斤馒头,中国用人民币买是一元,美国用美元买是两毛钱,那么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就是5:1。这在金本位时代是正确的;即使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决议的国际金融体系里,也还有一定的解释力,因为最终各国发行货币还是以黄金为锚。但是,自
三.评述几种汇率政策选项。其一是浮动汇率,小步快跑升值:
其二是长痛不如短痛,快速升值,一步到位。正中奸计。哪里是位?谁说得清?假如按美国原来的说法须升值27。5%,现在已经升值20。7%。再一次升值7%。将损失14976。75亿人民币。更大的危险是热钱逐利预期到顶,迅速撤出,将酿成金融危机。
其三是锄恶务尽,关门打狗, 宣布热钱非法,全部没收!痛快但做不到。今年1----4月人民币储蓄增加4万亿元,谁能说得准哪一笔是热钱?
四.中央号召:共克时艰。我们建议:紧急叫停人民币升值预期,采取停﹑降﹑升﹑降降,机动灵活的战术,最终稳定在1美元兑换7。5元人民币,实行固定汇率一年。采纳了欧元之父蒙代尔的建议。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打掉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扼住热钱笼头,挽回经济损失20325。59亿人民币。有利于预防金融危机。另外斯蒂格利茨和刘遵义建议改征出口税的办法,有参考价值,附后。
斯蒂格利茨建议中国开征出口税代替人民币升值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wrence Lau)的联合署名文章,认为开征出口税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替代方式,帮助中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文章认为,西方国家逼迫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与日俱增,从美国国会到七国集团都发出了要求人民币更加灵活的声音,但现在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人民币确实被明显低估。在现阶段,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既无正当理由,也不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更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
两位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多边贸易顺差大和通货膨胀率高,是币值被低估的两大“征兆”。中国目前的贸易状况属于略有顺差,而且顺差额毫无疑问地因为进出口计算方面的原因被放大了。在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和世界经济表现平平的背景下,这种局面可能很快就被颠倒过来。此外,尽管中国的贸易顺差逐渐增加,但距离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仍有很大距离。
斯蒂格利茨和刘遵义提出,假如中国需要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应该把开征出口税作为一种替代手段,因为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之下,出口税一般来说都是被认可的。而且,与人民币升值相比,出口税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与人民币升值不同,出口税不会造成中国方面持有的以美元计算的资产贬值,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各家商业银行以及中国企业。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握有大约6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假设其中75%为美元资产,一旦人民币升值10%,人民银行的美元资产将损失480亿美元。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一大代价就是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国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并对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构成向下的压力,但开征出口税不会产生这种后果。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出口税将带来积极影响,为中国政府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考虑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数字,5%的出口税税率将相当于人民币升值15%至25%。
再次,出口税不会令货币投资者收益,而且还会抑止已经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复杂化的投机行为。如果潜在的国际投机者确信,中国更愿意接受出口税而非人民币升值,流入中国的“热钱”将会逐渐减少。
另外,出口税作为一项行政措施,可以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有所保证后随时取消。比如,如果中国经常项目出现严重赤字,那么出口税就可以调低,甚至取消。
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还对中美贸易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美国指责中国应对双边贸易赤字负责,但美国的贸易赤字却是其巨额财政赤字和美国人很少储蓄这一现实因素的共同产物。美国的“辩词”是自己的过度消费其实是在为世界经济做好事,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很“自私”,而且听起来也不甚诚恳。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过低的储蓄率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因素。
文章还说,现在有些人想让人民币升值,不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是为了摆脱美国政府的纠缠,这么做对减少美国贸易赤字并无太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