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五年 争取全市农民收入翻一番


奋战五年  争取全市农民收入翻一番

市委常委  党双忍

2008723

按照乐际书记在宝鸡视察时讲话要求,最近重温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集中精力研究了宝鸡农民收入状况,分析了存在问题,找寻了工作差距,探讨了增收措施。并先后深入农民收入较低的太白、麟游、陇县等县实地调查,通过分析对比,调查研究,深切感到农民增收压力很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现在,就加快宝鸡农民增收的几点想法汇报如下。

一、增收的成效

经过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过去五年宝鸡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8元,比2002年的1686元增加1202元,五年增长71%,年均增速11.4%。今年上半年,宝鸡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51元,同比增长27.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近五年宝鸡农民增收的成效和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高于两个实现

两个高于: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2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高90元,2007年高243元,5年年均增速宝鸡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二是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远高于前5年。19972002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94元,年均增速5.5%2002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2元,年均增速11.4%,比1997年到2002年高5.9个百分点。2007年比上年增加434元,比前5年增加的总和还多

两个实现:一是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近五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7.7%,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二是8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年翻番。有陈仓、凤翔、岐山、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等8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其中凤翔县增长最快,年均17%,五年增长125%

可以说,近五年来宝鸡农民增收的这张成绩单还很上眼。

二、增收的问题

尽管近五年宝鸡农民收入呈现高速增长的新局面,但与全国相比,与发达地市相比,形势不容乐观。差距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拉大三个不足

三个拉大:一是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拉大。近五年,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由2002年的790元,扩大到2007年的1252元。差距扩大462元,每年增加近100元。二是与西安市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与西安市农民收入的差距由2002年的955元,扩大到2007年的1511元。差距扩大556元,每年增加110元。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2年的4800元,扩大到2007年的8105元,差距扩大3305元,每年增加6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宝鸡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81,为关中五市之最。

三个不足:一是劳动力转移输出不足。五年来,宝鸡农民工资性收入由648元增加到1084元,增长67.3%。而同期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由840元增加到1596元,增长90%,全省由550元增加到1036元,增长88.2%。工资性收入与全国差距由2002年的192元拉大到2007年的512元,差距扩大320元,占总差距扩大的70%。这反映出宝鸡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严重不足。二是农业收入对总收入支持不足。农民来自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2007年全国为1745元,宝鸡仅1278元,相差467元,差距比2002年增加50元。这项收入与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的差距更大。三是县域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不足。宝鸡农民家庭经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由2002年的188元增加到285元,比全国少70元,比浙江、江苏差距更大。宝鸡部分县区农民家庭经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出现大幅下滑现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县域经济对农民增收拉动不足。

三、增收的期待

追赶和谐发展需要:提升位次。2007年,在西部50个城市中,宝鸡GDP总量排名第20位,地方财政收入排名第3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第28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第41位。显然,宝鸡农民收入排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排位不对称、不协调,需要下大决心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的位次。

追赶科学发展需要:调高目标。按照宝鸡十三届一次人代会提出的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到2012年宝鸡GDP58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长1.06倍;财税总收入由67亿元增加到150亿元,增长1.2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20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长1.7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993元增加到19700元,增长0.7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888元增加到4800元,增长0.66倍。在发展目标设定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指标明显偏低,这必将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出发,必须调高农民增收目标。

追赶历史最好记录:五年翻番。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宝鸡农民人均纯收入曾出现过三次五年翻番的情况。第一次:从1978年到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1元增加到242元;第二次:从1984年到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8元增加到499.8元;第三次:从1992年到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34元增加到1292元。

今后五年是宝鸡实现三个率先发展的机遇期。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都需要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必须狠下决心,努力奋战,争取宝鸡农民收入五年翻一番,即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888元增加到2012年的5800元。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需要跳起来才能摘下的桃子。同时,又是一个实现三个率先不得不摘下来的桃子

四、增收的途径

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压力,但也具有很大增长空间。宝鸡加快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四路进兵,二路突击

四路进兵: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部分构成。从这四大部分构成看,宝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比较大的差距。2007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全国为1596元,潍坊为2577元,宝鸡是1084元,宝鸡与全国差512元,与潍坊差1493元。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全国为2194元,潍坊为3353元,宝鸡是1563元,宝鸡与全国差631元,与潍坊差1790元。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全国为350元,潍坊为348元,宝鸡是240元,宝鸡与全国差110元,与潍坊差108元。也就是说,宝鸡农民增收在四个方面都具有较大空间。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四路进兵,从四个全面入手。

两路突击:宝鸡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52元差距中工资性收入差距占41%,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占50%两大块合计占到总差距的91%。当然,这两大块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强的增长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突出抓好这两大块的增收工作。也就是说,要在四路进兵的同时,坚持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两路突击。特别要突出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是缩小宝鸡与全国差距的首要举措。

五、增收的机遇

当前,加快农民增收呈现新的机遇。呈现出四新趋势:即新共识、新契机、新支点、新举措。

增收新共识。乐际书记在宝鸡突出强调了农民增收。这既为宝鸡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又加快形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共识。宝鸡各级各部门把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找差距,理思路,议措施,定目责,农民增收有了重要思想和组织保障。

增收新契机。目前,国际经济大循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将加大扩大国内需求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国内产业战略性升级与转移,以及农产品、劳动力价格上涨,为宝鸡农民增收提供了新契机。

增收新支点。5.12汶川大地震对宝鸡造成严重破坏,灾后恢复重建需要2-3年时间,且工程量大,仅农村恢复重建就需要投资34亿元。加上今年启动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必将使农村投资有比较大的增加。以及宝鸡的项目建设年活动、特大城市建设,部分投资将转化成农民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点。

增收新举措。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农村发展。农民将从一系列多予政策中得到了更多实惠。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0月中央将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农村改革,出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新举措。

六、增收的举措

促进农民增收,涉及诸多因素,需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从宝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做到六抓六要

抓县域经济发展,向工商业要增收。要以壮大县域经济拉动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抓好24个重点镇、13个工业园建设,明确发展定位,实行错位发展。围绕为大工业配套、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和中小企业园区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积极扶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运保鲜业,培育壮大创新能力强、带动范围广、农民受益多的优势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创业促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城市工商业参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特色手工业,推动农民家庭经营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扩大二、三产业,壮大非公经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依托自然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发展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引导农民围绕旅游景点兴办服务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加快建设农村集贸市场,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繁荣农村经济。

抓特色农业上规模,向种养业要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围绕农民增收,抓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深化和拓展一村一品,促进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加快发展蔬菜、果品园艺和畜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发展现代家庭经营。优先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大力发展家庭养鸡场、养猪场和养牛场。要创造条件,推进种植业规模化,建设家庭果园、蔬菜种植园。对10亩以上的家庭果园、10棚以上家庭蔬菜种植园、出栏5万只以上的家庭肉鸡场、出栏1000头以上的家庭养猪场、50头以上的家庭奶牛场,给予重点支持。建立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规模化养殖场、精品科技示范园、专业村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要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农民培训实用性,争取用三年时间,再培训2000名能够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级农民

抓新农村建设,向基础设施建设要增收。今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也为农民就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震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灾后恢复重建中也蕴含着诸多机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有助于农民增收。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在重建家园中寻活路,在项目建设中谋发展。要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及时调整民生八大工程项目,优先向灾区倾斜,向农村倾斜。要坚持恢复重建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优化经济结构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农村受灾户和困难户为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帮扶措施,着力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晋星创建工作力度,打牢农村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抓住国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抓劳务经济,向劳力输出要增收。在统筹城乡发展大格局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农民充分就业,让更多的农民有事干、有增收途径和机会。当前,尤其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支撑点,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数量,提高质量,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完善四级劳动信息网络,发挥好市县驻外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加快建立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用工协调机制,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参与城建、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农民进城从事餐饮、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不断扩大在非农领域的就业。进一步巩固珠三角、长三角、北京、新疆和关中地区五大劳务输入基地,开拓天津环渤海湾经济区、山东、宁夏等新的劳务输入基地。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建立全覆盖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实现劳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实行政策扶持,对农村困难户劳动力到外省务工的,给予四免一补优惠(免培训费、职介费、技能鉴定费和交通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抓财政金融支农,向扩大农村投资要增收。加大财政和金融支农力度,是扩大农村需求和投资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个三(即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三个大幅度)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农村。鼓励现有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拓宽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建立适应农村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新体系,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创办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抓好岐山县蔡家坡村镇银行、陇县合作银行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在搞好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开展信用村评定,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适当放宽信贷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对自主创业需要贷款的,可允许农民用房屋等自有资产作抵押。开发农村建房贷款等新产品,开辟信贷新服务,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

抓各级责任落实,向苦干实干要增收。落实各级责任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件大事,明确增收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要把创建五星村是作为村组织的最大政治任务。把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倡导开展争做三好书记(带动增收致富的好手、管理党务村务的好手、热心办事的好品行)、创建五星新村活动,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一支三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带动村级五好班子建设。逐步建立科学的村干部绩效考评和激励保障长效机制,把村干部报酬与农民增收挂钩,村党组织书记年收入不低于本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使其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加强村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其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本领。要大力弘扬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干部做给群众看,领导带着群众干,千方百计谋发展,真抓实干促增收,合力建设新农村,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裕、殷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