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金庸遇到可怜的张纪中


 

金庸估计一开始是非常高兴的,因为终于有大陆的著名导演来拍摄其作品了。和港台的电影电视相比,大陆的导演,特别是一些知名导演,的确做工细致,并且很擅长拍摄大制作大场面的作品,比如早期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电影里面张艺谋和陈凯歌的早期作品都堪称精品。不过仔细想象,这些大导演后来的转型作品几乎没有一部成功的,无论是无极还是其他的。张艺谋后期的作品,我除了记得一大群人在吼“风!大风”以外,除了记得张曼玉曼妙的舞姿(非武术),对其他的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别的导演就更不用说。因为张艺谋毕竟是画面感的绝对高手,大色块的运用往往能够加深记忆。

 

连张艺谋和陈凯歌如此,张纪中就更是如此。可是偏偏就是他挑上了金庸,并且一开始还得到金庸的褒奖,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所谓武侠,无非是成年人的童话,无论其中的国仇家恨有多深,都是在打打闹闹间点点滴滴传递出来,所以凡武侠者,必然要轻松,要幽默,要琐碎,要浪漫,总之,不能端着,更不能脸谱化。这一点和过去大陆的电影电视作品完全不同。大陆的艺术家所理解的大侠一定是很正面的,很浩然正气的,一出来无论多大年纪的观众都能认出是好人的。所以意识形态害死人。把原本生活的东西变得脸谱化,也就等于僵化了。大陆的电视电影中,懂得幽默的只有梁左及其团队,这一点恐怕是共识性的问题。其他人都追求称为艺术家了,既然是艺术家,可不就得端着?高高在上,哪在乎具体的生活?

 

所以张纪中大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金庸作品中的大侠制作成端着的大侠,先是木头般的郭靖,再是木头般的令狐冲,好像一个个都智商低下似的。后来又是木头般的杨过,以及现在这个假正经的韦小宝。其实前三个都非常好演,因为个性鲜明。韦小宝最难言,看似油滑,看似低俗,但一个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内心深处仍然不失侠义本色,正因为如此,陈近南才能下决心让他做堂主,韦小宝也因为这份侠义才能那么多人喜欢。可惜这个复杂的性格大概对张导和黄帅哥都太难了点,所以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也只能把韦小宝演成了一个假正经。我尤其不喜欢其中那个双儿,居然也木头化了。想想也奇怪,为什么忠肝义胆的角色张大导演总是理解为木头呢?大概大导演的独特视角非我等俗辈所不能及也!

 

现有的新版中,大概只有倚天屠龙记拍得好。这下我就更困惑了,到底是导演的问题还是演员的问题?我不同,一部戏的制作过程到底谁起更大的作用。既然这部能够拍好,为什么其他几部都拍得很烂?

 

想想大陆的电视剧几乎九成以上都很烂,而且无比烂,也就懒得多说。

 

最后回到老本行,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需要纳税人的钱来养一群无所事事的作家和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