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如何避免成为又一根鸡肋


  

            中国创业板,如何避免成为又一根鸡肋

 

  导语:

  虽然创业板的具体推出时间尚未有定论,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金融业建设必然迈出的重要一步。在人们的投资热情被充分挖掘、金融风险意识逐步觉醒的今天,这一新兴板块的面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样的期待与变化?

 

  325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就创业板问题接受了中国政府网的访谈,他表示目前推出创业板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战略意义重大。

  321日,证监会向全社会广泛征求了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管理办法》意见。

  在2008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2008中国国际私募股权投资论坛”时就表示,创业板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就等一声令下了”。

  随着创业板推出时间的日益临近,这个大多数人本来比较陌生的概念,迅速成为投资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

 

创业板能创造神话吗?

查一下在美国纳斯达克起家的公司名录,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对创业板的即将推出感到如此兴奋。英特尔、微软、戴尔、科思、GOOGLE……这些如雷贯耳的大腕儿企业,都是从纳斯达克,这个美国的“创业板”上,开始蹒跚走步,逐渐壮大的。纳斯达克成全了一批高科技创新公司,造就了众多年轻的亿万富翁,最重要的是,开创了到今天仍然如火如荼的IT产业。

事实上,纳斯达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它以宽松的上市条件和公开高效的竞价机制著称,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平台。“在上个世纪中期,日本依靠三菱等重工业集团,经济发展强于美国。而进入90年代后,美国便快速超过了日本,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纳斯达克的力量。”日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海洋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谈到。

而美国以外的企业,也都大量奔向这个融资摇篮。近些年,一些中国企业纷纷在纳斯达克登陆,例如百度、新浪等高科技公司,甚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如家酒店等传统行业的公司也凭借其较高的成长性和独特的中国概念,在纳斯达克现身。这不仅让不少股东成为亿万富豪,也让中国公司真正融入了世界资本市场。

 

“斯达克”系列在警示什么?

诱人的机遇背后往往隐藏着更高的风险。在纳斯达克成功后,其“变种”伊斯达克、佳斯达克、科斯达克等板块不断在欧洲、日本、韩国、香港、加拿大等地推出。然而,这些板块在几年之后,大多变成了市场的“鸡肋”。

以香港而言,其创业板曾因网络科技的兴盛而繁荣。据记载,200031日汤姆网招股时,甚至出现了上万人排队认购的盛况。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创业板也陷入低迷。刚上市时的短期爆炒为日后埋下了隐患,很快便有股票跌破招股价,投资者迅速丢失信心。2002年则创出了历史最低点105点,累计跌幅高达近90%。直至今日,香港创业板都没有完全走出当年的阴影。                                                     

“板块结构过于单一是很重要的原因。”光华天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洪振挺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道。“股市行情的涨跌往往在不同板块间轮换。而当年香港创业板主要集中在网络科技股,网络泡沫破灭后,自然会一蹶不振。”

即将在深交所推出的创业板将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绍荣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表示,“虽然高科技是重要指标,但上市公司不会仅局限在IT业。”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的科技含量,在主板与创业板拆分上市,比如有的教育类企业可以单独提出网络教学的业务进军创业板。

另外,上市资源不足,公司大量“外流”,也是“斯达克”系列失利的重要原因。由于欧洲高科技企业的数量远不像美国那样庞大,而少数有核心技术的公司更愿到纳斯达克分一杯羹,使得欧洲创业板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同时,欧洲的其他融资手段非常丰富。如果一家小公司能够通过投资银行、创业投资基金、甚至商业银行来融资,自然不愿到创业板去赌一把。

对于我国的上市资源,李绍荣认为,即使上市门槛可能会略高一些,但由于我国存在大量高科技中小企业,很难以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融资,所以上市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另外,在本土上市具有成本优势,这将成为一大吸引力。“在美国上市,仅仅律师费就要花大约1000万,而在国内,基本会控制在50-100万之间。”洪振挺谈到。                                                                                                                                                 

此外,公司还需要评估费、财务顾问费等一系列投入。在大陆,前期的上市成本基本会保持在公司融资总量的5%8%,但在美国,这一比例通常会高达10%

监管透明度也是创业板成功与否的一大关卡。以德国为例,由于缺乏明确的上市标准,造成企业鱼龙混杂,公司虚报业绩的事情不乏其数。据报道,曾在创业板拥有相当分量的德国远程通讯技术公司,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有80%以上的营业额都是虚构的。

而英国的创业板——伦敦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的保荐人负责制就比较英明。这项制度将上市的审核权完全交给保荐人,并要求其对上市后的情况继续负责,一旦公司出现重大问题,保荐人甚至会被除牌。这种策略既避免了监管机构干涉市场,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欺诈,以及公司和保荐人的恶意共谋。

当然,即使创业板注意了所有问题,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也不能保证一帆风顺。“实际上,纳斯达克的成功也是相对而言的。大家只看到了比尔.盖茨的光辉,却不知道他身后可能是上千家同类创业者的失败。”李绍荣坦言。

创业板对成功的界定与主板市场截然不同。从国外经验看,成功者永远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摘牌破产。并且股指变化少有稳定性可言。即使是纳斯达克,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也出现了股价拦腰暴跌的局面,至今都难以恢复90年代中期的繁荣。然而无论在繁荣期,还是暴跌期,几大IT公司始终都是纳斯达克的中流砥柱,也是它的最佳作品。

因此,创业板决不是人们共同致富的场所。只要能在大浪淘沙中孕育几家高科技巨头,从而引领一个新兴行业的崛起,便不负它的历史使命。

 

如何保持创业本色?

创业者在上市之前的努力都是艰苦卓绝的。而一旦成功上市,原始股东就会一夜之间身价暴涨。“百度在刚起步时,老总李彦宏曾通过分发公司股份的方式留住员工,甚至连保洁人员都分到了原始股。这些股票在当时看来,可能没有任何价值。”李绍荣谈到。而随着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哪怕只是小股东,也变成了百万富翁。

此外,上市后公司的治理风险很大程度上将转移给投资者。有些公司即使破产,原始股东因为其极低的买入成本,仍然可以获得巨大收益。

“在同客户的接触中可以发现,一些创业者还未上市就已经出现了先捞一把的想法。”洪振挺谈到。由于某些人本就以赚钱为初衷,当他发现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轻松实现致富梦时,必然不会再费力搞发展。况且任何研发都有风险,很可能赔钱。而如果公司循规蹈矩的运转下去,即使没有大的突破,但通过技术复制等方式跟上大环境的脚步,创业者仍可以一直做富人。

这无疑违背了创业板的初衷,它的创业“本色”很可能因为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反而抑制了创业的动力。“这也许是对人性贪婪和懒惰的挑战。”洪振挺如是说。

徐海洋则表示,在高度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板上,人们抱以赚钱的心态是天经地义的。而从监管角度如何避免恶意圈钱,他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时间成本。也就是对原始股东设定较长的锁定期,在这一期间,原始股东不可撤资,从而保证企业在上市后有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

“目前在主板市场,原始股东的锁定期一般都是1-3年。”李绍荣介绍到。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纪鹏曾对媒体表示,创业板对锁定期的限制应比主板更为严格,他建议规定主发行人在3年内不能抛售股票,一般发行人的锁定期则不能少于2年。

上市审核制度的完善也是重要环节。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公司的保荐制度应该更加谨慎。保荐人除了对上市公司的传统指标进行审查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创新性进行考核,出具创新性报告。 

虽然保荐人的作用重大,但目前相应的监管却不是很严明。如果公司上市后发生问题,市场对保荐人的惩罚多局限在信誉损失上。如果能够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的追究,以及财务赔偿等问题,则会使上市公司更为可靠。

此外,外部的创新环境也是对创业板的一大考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师谢国忠曾分析日本及德国创业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鼓励新事物成长的社会氛围。在这些国家,社会对于非主流企业的包容力不够,它们要想超越传统比较困难。

这些经验对我们也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提高市场对于新兴企业的认同,并且通过专利保护等一系列制度建设,提高、保护创新的热情,是透过创业板呈现给我们的更深层面的问题。

所以,在对创业板千呼万唤的期待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有了创业板,就一定会促成高科技产业的神话。培养创造天才的土壤,也许才是我们的长久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