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访扎堆与大接访冷场,孰是孰非?


  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上街、下村、入区开展大接访、大调解等“信访直通”活动,作为一种干部联系群众、领导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地方党委政府采用着。根据中央决定,全国范围的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已经从2008年7月开始次第展开。根据要求,各地将对各种矛盾纠纷集中进行拉网式排查和化解,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求登记建册,落实责任,跟踪督办。

  纵观领导大接访活动,通常有这样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群众趋之若鹜、扎堆而来,甚至出现连夜排队等候的“奇观壮景”;另一种情况是场面冷淡、“门可罗雀”,群众稀稀拉拉、三三两两,甚至“无人问津”。对于这样两种非常特殊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客观地分析、科学地评判,既不能无原则地说大接访冷场就是活动没有组织好,就是群众不支持党委政府工作;也不能无根据地讲大接访扎堆,就是领导干部心系群众、情系百姓,就是真真正正地体现和践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作为组织者,当然希望大接访活动,能够像赶墟一样热热闹闹,这样一来场面壮观、好看,二来也显得自己脸上添光彩、有面子,媒体记者也好用数字性、形象化的语言形容领导接待了多少多少群众,解决了多少多少问题,如何如何体现了领导者亲民爱民的良好作风。

  对于老百姓而言,自己有问题要反映,有矛盾需解决,有信访想诉求,当然希望是越快越好、越安全越好,他们一般是不会刻意地去赶什么热闹、造什么新闻,甚至没事找事地去凑什么人数的。如果仅仅从接访群众的数量和场面上来断然大接访扎堆是务实、亲民的,就有点太形而上学了。如果一些领导在大接访时,拍胸脯表态的事情,再得不到很好地落实,伤害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心了,更会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受到损害。

  退一步讲,大接访扎堆现象,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群众的问题积累的太久、太多了,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平时所谓的“一站式”服务并没有很好地做到位,皮球还在等着大领导大接访时去踢。笔者觉得,如果我们之前、平时已经把矛盾纠纷都化解在了村头、源头、苗头,群众也就没必要再往“大信访”里“扎堆”了。

  既然大接访扎堆不一定都是好事,同样大信访冷场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固然,领导干部大接访时,出现来访的群众很少,有一种可能是我们的宣传不到位,群众不知道、不了解,当然也就不会来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宣传也做了,群众也知道、了解了,还不来,笔者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群众确实没有需要非要在大接访时才找领导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群众的心气已经很顺了,生活已经很无忧了,当然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和谐、稳定、安康、幸福的民生愿景。

  大接访冷场,还有一种我们不想想到也不愿想到的原因,那就是群众对某些领导习惯于作秀、擅长于造假的做法太厌恶、太痛恨了。现实中,确实有少数领导做工作、干事情,注重的不是效果,而是面上好看、嘴上好听。就像接访一样,你搞,我搞,大家搞,可是今天搞了,明天矛盾和问题依旧,拍脑袋指挥、拍肚皮承诺、拍屁股走人,久而久之,群众对他们失去了信心,自然也就不会再去找他们,或者企求他们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了,于是有泪朝肚里咽,有苦往心里埋,而看似平安无事,实则隐藏着巨大的信任危机。

  群众是晴雨表,百姓是试金石。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如何、作风怎样,群众心里最清楚,百姓心中有杆秤。我们绝不能因为本来就是被自己操纵的媒体的夸大其词所迷惑,更不能自说自画、自欺欺人地在那儿制造新闻。“大接访”未必一定要成“大阵仗”;“大冷场”未必一定就是“大败场”。我们看待问题、分析现象,一定要客观、全面、真实,要多从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怨、所盼,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热衷不热衷、人民群众爱好不爱好、人民群众向往不向往、人民群众关心不关心、人民群众理解不理解、人民群众服气不服气,是判断一个执政党及其政府是否实行善政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努力将群众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将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心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