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空头市场的末期,依据时间周期、市场运动的角度、点位等一切技术规则综合判断要转势或反弹时,可择机入市。
一般而言,大跌之后的第一波会是反弹或说是超跌反弹的行情。尤其对如2001年后的的急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见底起行情的。只有在关键的技术位、心理位、时间周期上抢反弹才是正理。
如何抢超跌之后的反弹呢?
选股的第一标准为“超跌”。不管它是否有问题,亏损什么的;也不管它质地多么优良,只要跌幅巨大,都可以参与。当然不碰问题股也可以,尽可能去选第一只空翻多,第一只跌停板被打开的股票,第一只涨停板的股票!或者选跟随非典型肺炎的相似的股票,象价位、题材、流通盘等。之所以选跌幅巨大的股,是因其上行无阻力,反弹空间大。而冲到前面的股票说明主力做反弹的意图强烈的表现出来了,它强烈地要求反弹,在这种极端市势里,市场的表现才是真实的,主力的意图会真实流露出来,就象人在极端情况下的真情流露一样。而那些在大跌中抗跌的股票,通常不会有多大的涨幅,以不碰为宜。
有一个经验,做过大龙头的股票,在以后的熊市的反弹中,却总有机会表现,当然,前提仍然是跌幅巨大。如上海梅林,在2001年的反弹中,有段时间表现很好。象清华同方、东方明珠则表现平平。
下跌见底之前,盘中一定有了一到几次的反抽。这其中的每一次反抽都是卖股的良机,因为快速的反抽过后,会跌得更深,第二天就会有一个更低的价位出现。只有当每天创新低的幅度渐小,显示出跌势趋缓的迹象,这才是要见底反弹的标志,如2001年8、9、10月中的历次反抽。象10月12日当日反弹,震幅达100多点,正是卖股再买的机会。注意时间周期的作用,这也是利用1600点整数关进行的一次反弹。
只有超跌才有暴利!2001年10月后的天津磁卡、数码测绘、东方电子、银广厦等,每个超跌股均有大幅反弹。2002年1月的北方五环也如此。而同方、万科等跌得很少,长得也少。
提前于大盘见底的股票(最好有一定的板块特点),如2001年10月的深发展、民生银行,是有主力提前在运作,也有机会。它们早就开始横盘、震荡做底了。即使只做反弹,也是有一定空间的。但浦东不锈虽然见底早,随后上行吸筹,10月随大盘跌了一些,最后强行逆势拉升,涨幅较大,这是因为题材很好,主力早就准备了,如果不是生不逢时,主力不得不放弃,那还更有戏唱。
通常情况下,连续跌停的股票,第一次打开跌停要卖,连续涨停的股票,第一次打开要买,这是一般的规律。这第一次打开停板通常不会解决问题,不会改变其既有趋势,以后会继续上涨或下跌。也有特例,如2003年世纪中天,连跌12个停板,打开后涨了几天,可能是因为跌得过多,价位在当时算是很低了。还有银广厦,也是连跌12个停板。具体分析要结合历史走势、主力持筹情况、市场环境来分析主力操盘意图,决定是否介入。
总结的说,大跌之后的入市,宜这样做:
做超跌反弹,主要是靠以前的经验,即以前在市场上交过学费的人要强些。在操作上抗跌的品种不宜选择,因为他们既然抗跌,就会抗长,所谓超跌反弹,就是要找超跌的股票。要选最先翻红的股票,实在不行,就选跟随其翻红的股票,或者找与其有共同特征的股票。
怎样选抢反弹股票?
1、尽量选择超跌的,不要选抗跌的,跌幅越大越好。比如可以在连续几天都跌停的或连续大阴线跌下来的股票中选。
2、尽量选涨跌是10%的股票,不要选涨跌是5%的股票,但是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后则应选择涨跌是5%的股票。
3、尽量选择流通盘子较小的低价股,不选大盘子的高价股。
4、尽量选择筹码集中的题材股,不要选择所谓的低市盈率股。
5、尽量选择下跌后几天才开始抗跌的个股,这说明主力开始回补了。
6、尽量选择无量下跌的个股,有成本真空带的个股。成本真空带,是指下跌过程中有一段空间量极小,无量空跌,反弹至此将无阻力。
7、尽量选择次新股。由于市场大调整后上市,定位通常较低。而且次新股由于没有长期积累的获利盘与套牢盘,抛售压力相对较轻,一旦大盘企稳,该板块通常容易领涨大盘。
8、尽量无量下跌后有量放出的股,这表示主力开始回补仓位。
附:历史上暴跌之后的走势如何呢?
【趋势乾坤】五次暴跌构造五次顶
第一次暴跌:中期见顶
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
1992年5月26日下跌120点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次暴跌:长期见顶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起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
1993年3月1日,沪综指大跌140点,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
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次暴跌:中期见顶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蹿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
1995年5月23日,沪综指大跌147点,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
第四次暴跌:长期见顶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
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
1997年5月22日,沪综指大跌120点,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次暴跌:中期见顶
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
1999年7月1日,沪综指大跌128点,随后股市大幅回调。
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暴跌疑云】四次暴跌酝酿短线反弹
第六次暴跌:2007年2月27日暴跌8.84%,次日大涨3.94%
第七次暴跌:2007年4月19日暴跌4.52%,次日大涨3.92%
第八次暴跌:2007年6月4日暴跌8.26%,次日涨2.63%
第九次暴跌:2009年7月29日暴跌5%,次日涨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