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老唱片老影片老情感


  70年代人最熟悉的唱片

  001.艾敬《我的1997》她的全部名声都深深地埋藏在1997里了。但真到了97回归,好像没有太多人记得这歌了。

  002.Beyond《大地》不管怎么说,没有了黄家驹的Beyond就是很平庸。

  003.陈百强《梦里人》这个人,为什么会那么凄惨,这是个问题,也因为那时候的

  狗仔队还没有现在这么敬业。

  004.陈升《恨情歌》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在卡拉OK的时候唱"把悲伤留给自己",但他却是那么"恨情歌"。

  005.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是一个必定要写进中国摇滚乐史的人,现在他老了。

  006.达明一派《石头记》一个天生唱歌的人与一个天生写歌的人的完美组合。更精彩的是听到许多含杂着北方方言的粤语演绎。

  007.窦唯《黑梦》他做的梦不一定最多,但他的梦一定最沉默。高考来的时候,身边人像窦唯一样沉默,所以高考就像是一个黑梦。

  008.高明骏《年轻的喝彩》这个从热带雨林里走出来的人把青春的躁动与湿漉很好的结合了。

  009.《校园民谣》这盘磁带卖得实在是太快了。学校旁边的磁带店老板频繁地去省城进货。

  010.《中国火》像它的文案说的那样,中国摇滚乐队最强势的一次集体演出。晚自习下了,黑暗中总是有个猫样的声音在大唱,"姐姐,我要回家。"

  011.何勇《垃圾场》他说"四大天王"是小丑,我们听了很高兴。男生开始把摇滚磁带借给一些长得好看的女同学。

  012.黑豹《黑豹》新闻报道总是这样的:它成就了史无前例的翻版热潮。之后我们发现了比翻版更好的卡口带。

  013.侯德健《三十以后才明白》注定这是个要被遗忘的人,而他的歌都被珍藏起来,因为现在我们喜欢的是他的歌,而不太接受他如今的算命先生的身份。

  014.黄品源《男配角心声》我们可以对女孩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然后蹭女孩汽水一瓶。

  015.黄舒骏《雁度寒潭》曾经他要成为台湾最好的词作者,的确他写的歌词比谁都写得长,但有的人活生生地将其背诵出来。

  016.黄韵玲《平凡》吃饭的时候会想起她——3个人的晚餐,以此纪念同时爱上某个女孩的不幸人。

  017.姜育恒《多年以后再回首》这是一个非常喜欢独白的男人,连说话也像在唱歌。他的话换我们来说,连自己都觉得肉麻。

  018.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台湾的民谣运动,他才是真正的教父,明白这些的时候他早就不唱歌了。

  019.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能够写太多的情歌,能够捧红太多的女歌手,但有的人不喜欢,因为年轻的时候,他笑起来的样子很弱智。

  020.林忆莲《野花》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动了恻隐之心的女歌手。

  021.林子祥《祥情20载精选》他的声音与嘴边的小胡子都在肯定这是一个绝对男性化的歌手。有人一天刮几次胡子,据说这样胡须就可以生得又浓又密。

  022.刘铮《到底要我等到什么时候》他的唱片现在要卖800元,为此我们不得不懊悔当初没有多买几盘他的磁带。

  023.罗大佑《之乎者也》很显然,这个人现在已经被神化了。

  024.马兆骏《就要回家》听他的歌还是不要知道他的样子好,所以我们几乎都不太记得他长什么样了。

  025.梅艳芳《情歌精选》这个女人不太冷。

  2005.3.317:01作者:七零年代生人引用:0|收藏|评论:1

  云淡风清:经典老片

  在影视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都多的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化装越来越精造型越来越酷可经典之作却越来越少。不禁让人唏嘘感慨,怀念以往的经典老片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吧!

  电视剧篇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大陆电视业刚刚起步,国产电视剧少之又少几乎由港片,台片和新加坡片占据呈三足鼎立之势。

  (一)香港篇

  《万水千山总是情》---此片让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女人为什么比男人老的快,当年温柔美丽的梦蝶现在已是祖母级的演员,到《开创世纪》饰演奶奶的角色了,而吕良伟到现在依然可以演青年小伙。

  《上海滩》---此片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大家都知道它有多么的经典。

  《京华烟云》---只记得女主演是赵雅芝,其他的都望了。

  《霍元甲》、《霍东阁》、《陈真》----看过这几部电视剧的肯定会对赵文卓的霍元甲嗤之以鼻,并不是说赵文卓不好,只怪导演和编剧太烂,与老片相比新片简直让人作呕。

  《偏向虎山行》---米雪主演,其他的都是脸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如果再看一遍肯定知道叫什么因为都是很出名的演员。

  《法网柔情》---米雪刘松仁黄日华主演。

  《人在旅途》---演员全忘了只有主题歌记忆深刻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唱《春去春又回》---刘松仁、马景涛主演马演的电视剧只有这一部是成功的其他的除了大喊大叫就是大喊大叫烦死人了。

  《火凤凰》---周润发、郑裕玲主演

  《流氓大亨》---郑裕玲、万梓良主演(前几天才知道里面居然还有刘嘉玲)。

  《义不容情》---黄日华,刘嘉玲。温兆伦。周海媚主演。这是一部最震撼我心的电视剧,剧情跌宕起伏,缠绵曲折。温扮演的坏蛋让人深恶痛绝,唾骂不止,甚至把一位看电视的老太太给气死了我也是从这部电视剧喜欢上了刘嘉玲一直到现在本人认为能与之相媲美的电视剧只有后来的《开创世纪》。

  《上海大风暴》---刘青云、刘嘉玲主演

  (二)台湾篇

  《星星知我心》---最亲切的序幕,鸡妈妈领着一群小鸡,马妈妈领着小马驹鱼妈妈领着一群小鱼。

  《情义无价》、《昨夜星辰》、《一剪梅》---都由寇世勋主演。

  《月朦胧,鸟朦胧》,《海鸥飞处彩云飞》,《婉君》---当时琼遥剧很盛行但本人认为这三部比较好看一些。

  《追妻三人行》---演员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很搞笑。

  《包青天》---金超群。何家劲主演可比那个少年包青天好看多了。

  (三)新加坡片

  《调色板》、《沉浮》---其实当时"新片"很多的但只记得这两部最经典同一手歌走进新加坡特辑里曾请到了《调》的男主演当年英俊帅气的小伙现在已经变成大腹便便的商人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四)大陆篇

  《红楼梦》---当时太小,除了知道看衣服就是看头饰。

  《西游记》---从第一次播出到现在几乎年年有电视台播放长盛不衰且百看不厌恐怕很难再有电视剧做到这一点。

  《封神榜》---真想再看一遍。

  (五)美国篇

  《神探亨特》---第一次听到现在为人们熟知的一句经典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将成为承堂证供"。

  《恐龙克塞号》、《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

 
 观影记忆

  我出生于七零年代的最后一年,也就是《现代启示录》诞生的那一年——1979年,而我看到这部影片却是在二十年后。其实上世纪七零年代末期的新生代们的经历就是一部现代启示录。这一代的年轻人迷茫、敏感、紧张、好奇、冲动,但是依旧坦白和率真。我们的种种躁动不被"前辈"接受,也不被"后人"认可,但那的确是一段漫溢着青春激情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有人说那是一个幻灭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挣扎和痛苦的时代。信仰是真空的,道德失去了传统所拥有的力量。年轻人的心中充满了反叛和堕落的思想。我们用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代替雨果笔下悲惨的世界,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代替乔治桑美丽的乌托邦,或者是用张爱玲和杜拉斯的小资情绪替代古希腊罗马思想贵族优美而漫长的倾诉。从那个年代到现在亦或是数十年的沉淤压抑到愤而暴发——直到今天这种力量一直在继续。这种力量铸就了第五代导演的辉煌,虽然他们依旧不能摆脱伤痕,多了些苦难的呻吟;这种力量也启蒙了第六代导演的创造源泉,并引发新生。
  作为回顾的起点,我选择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活着》。
  前者,从马小军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曾经有过的种种思绪,像一种晾晒在太阳下的激情,有着灼烧的炽热。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一种无法隐瞒的认同。记得影片开头的对白中说"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你眼前一阵阵的发黑。"记忆与忘却,就如同刺眼的光芒下的黑色,明明存在,却无法体会。喜欢这部影片,渴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游荡在街头,在冒险中体验种种青春的冲动。正如影片中所说"这城市是我们的"。是他们的,你们的,我们的。而后者《活着》却从一个平民化的小人物的悲喜人生透射出草根阶层的坚韧不拔和荒诞年月下的黑色幽默。

  一个人是不能忘记过去的,我们生活在即刻成为历史的每一天中。

  后来看到了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它把我带回了彻底的人文关怀之中。无论是打打杀杀,是温情脉脉,是觥筹交错,还是生死来回,侯孝贤的固定镜头与长镜头始终摆出最无动于衷的姿态。生活如水,行随流处,我们这一代多是"漂"一族,游离在空间与时间之外。侯孝贤用自己的视角告诉你历史不过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罢了,我们有时甚至自怜生活在"悲情时代"感慨生活细节里的人却各有各的命运。悲情如何,生死又如何,为什么人在人世中沉浮渺小而无力?看这部电影很累,太难过,但作为七零年代生人的观影者,我还是认真的看了几遍。

  无论什么时代的少年是因为什么参与了暴力,但成长的黑色总会抹煞一些豆蔻年华。

  用网络时代的新词,我有幸的成为众多七零年代淘碟大军中为数不多的MM一族。在少女们为F4尖叫痛哭时,我不得不一边感慨如今时代的年轻人一岁之差即有一个代沟,一边还要保持清醒尽量不为之动容。与侯孝贤的宽容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暖色不同,我们不能不看看杨德昌。青春、暴力、性爱。。。。。。曾有碟友告诉我这些并不适合我,然而我依然收集了所有淘的到杨德昌的碟。第一次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感觉如同心底被一个沉沉的铁链拴牢。暴力,不是少年的暴力,不是单纯的暴力,因为鲜血已没有纯度。暴力,是社会的暴力,是人性的暴力,人世丑恶的颠覆,刀刀见血,毫不留情。牯岭街的暴力少年,已经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严格意义上,作为一个观影者,没看过杨德昌,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观影者。

  时间转瞬即失,面对一个人在自己生命里走进走出,爱情竟然也无能为力。

  在我告别初恋踏上火车来到异地开始我的大学生涯时,我看到了《甜蜜蜜》。关于漂泊,关于流浪,关于邂逅,关于美丽......我知道了两个人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本不该发生爱情,但我依然欲罢不能的坠入了自己的爱情。与片名相反《甜蜜蜜》始终是淡淡的悲伤,淡淡的美,人生苦短,不能尽欢,不管是命运使然或是天意造化,一切只是美丽的借口。这部每一次都令我落泪的电影让我认识了一个了不得的摄影师——杜可风。众所周知,他是个白人,但他执手拍摄的电影却时时刻刻的牵引着中国年轻影迷的双眼,记得在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他自嘲说"我只是一个得了皮肤病的中国人"。中国电影要崛起,中国影人需要朋友,我们七十年代生的影迷应该记住他的名字。

  七十年代,一个懵懂的年代。我用观影的方式记录我们的生活,我用评价的方式铭刻我们的历史。我幸运地出生在了这样的年代,她充满活力,充满梦想,虽然不乏青涩但我仍然可以大声呼唤:青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