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华评《周有光百岁口述》(大公报)


周有光,一生有光──《周有光百歲口述》讀趣/ 張昌華

2008-6-23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百齡老壽星又惠我這個「已作爺爺的老兒童」一本《周有光百歲口述》。(李懷宇記錄,廣西師大出版社二○○八年五月版)我挑燈夜戰,一氣讀完。掩卷之餘,感慨良多。誠如余英時教授在序中所說:「對於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決不能等閒視之的。」

 

這是一部真正的「口述」,語言簡潔,曉白流暢,十分口語化。「真好玩」、「好得不得了」之類的口頭語,聽來十分親切。書中的部分內容我有幸聆聽過。

 

「口述」自傳,濃縮了他的百年人生。自常州青果巷開題。青果巷本身就很傳奇,出了三位文化名人:瞿秋白、趙元任和周有光。周有光生在書香門第,曾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攻讀經濟學。先留學東洋,後避戰亂於四川,遊歷歐美;繼而被他所供職的新華銀行,派駐到美國紐約的伊爾文信託公司,在華爾街一號辦公。那時,他具雙重身份,「我們在中國代理他們,他們在美國代理我們」。生活閒適。太太張允和在伊利諾斯大學攻讀英國文學。老舍、羅常培和李方桂是家中的常客,詩酒風流。他竟有幸兩次從紐約跑到普林斯頓與愛因斯坦聊天……

 

一九四九年祖國解放了。「我們都認為中國有希望了……我想中國當時最缺乏的也是經濟建設,於是就立志回國搞經濟。」就這麼簡單。歸來後,周有光在人民銀行上海華東分行工作,同時在復旦經研所、上海財經學院兼教授。業餘愛好是研究語言文字學。一九五五年組織上調他到北京文字改革委員會,與葉籟士、陸志韋共同研究、起草《漢語拼音方案》,一九五八年完成。有鑒於此,他被譽為漢語拼音創始人之一。政府和國家給了他榮譽,他是多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教育組副組長。朋友們都說他「福大命大造化大」。他說他一生躲過兩次大難,一是抗戰時代在重慶,一天下班時,他乘滑竿下山,又遇上日本飛機轟炸,他被炸倒在山溝裡。爬起來一看,同行的人都死了,而他卻奇跡般的毫髮未損!另一次是一九五七年,當時反右經濟戰線是重點,他原先供職的經研所所長沈志遠自殺了,他的學生王世璋自殺了,他幸好改了行,大家關門搞漢語拼音,安然無恙。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他終未能倖免。他先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打倒,加之他海外關係複雜。國民黨的「外長」沈昌煥是他的同班同學,沈的妻子李佩蘭又是張允和的好朋友;再加之自稱有「多語症」的周有光愛幽默,單位一同事出聯語徵對。出上聯「伊凡彼得斯大林」,周有光對下聯:「秦皇漢武毛澤東」。他又被定為「現行反革命」,被「罰」到遙遠的寧夏平羅去勞改……

 

直到四人幫被打倒後,他才恢復工作。掃描周有光一生,標準的一代中國舊知識分子的縮影。惟不同的是,他的同輩學人自「文革」後,什九學術生命終止了。而周有光老而彌堅,於劫難後再創輝煌。他至八十五歲才離開辦公室。退而不休,「把從前沒有搞起來的(課題)重新(研究)整理出版」。於九十歲時陸續出版《語文閒談》六輯和《世界文字發展史》。前者被納入「中國文庫」,後者被收進「世界文庫」。這在同輩學人中是鮮見的。

 

「口述」自傳,平實得驚人,不張揚,不高調;不為尊者諱,不為親者諱。

 

「口述」中有相當部分是寫他與張允和「流水式」戀愛的始末,寫他們的浪漫情懷與溫馨人生。書中刊布的一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極大地增強了「口述」的真實性、可讀性和趣味性。張允和是大家閨秀,氣質典雅。二十年代上過刊物書衣的「封面女郎」。據說她八十歲時偶爾上街打油買醋,回頭率不低於十八歲的小姑娘。張允和的一生也很值得玩味。五十年代初,范文瀾的《中國通史》一紙風行。她讀後寫了篇二萬字的「意見」,《人民日報》居然刊發了,名噪一時。她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去編歷史教科書。張允和心地善良,但心直口快,友人戲稱她是「快嘴李翠蓮」。「三反」、「五反」打老虎時,單位把她當「大老虎」打了。一是她出身「大地主」(兩廣總督張樹聲之後),另是當時組織上要求「交心」,「她乖乖地把私人的信交出去,她跟我通信中有許多好玩的事情。有一個男的老朋友寫信給她,說:我們現在都老了,我從前非常愛你,我愛了你十九年,後來你結婚了,這些事情就不談了。」那時他們夫婦居滬、京兩地。張允和浪漫,讓周有光猜那人是誰。「我就告訴她,這個人可能是C吧,可能是L吧,可能是D吧。」專案組一看,覺得問題嚴重,認為那C、L、D是反革命的密碼。就這樣,正值盛年的張允和被「打」回家做家庭婦女直至終老。因禍得福。張允和「下崗」後,潛心讀書,研究崑曲,輔助俞平伯創立了北京崑曲社。俞退休後,她繼任社長,為弘揚民族文化遺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八十多歲時,她又創辦了張氏家族小雜誌《水》,這本家庭文化小刊物在坊間相當有影響。

 

「口述」中還涉及張允和家姐弟十人,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在各自領域都有不同的建樹或成就。四姐妹中,大姐元和,嫁給崑曲著名藝術家顧傳玠(解放時赴台),三妹兆和嫁給文學家沈從文,四妹充和嫁給美籍德裔漢學家傅漢思。每個家庭都是一部書,每人都有一部傳奇。

 

周有光的一生,給人的啟發是多方面的:「業餘」勝過「專業」,他本是學經濟的,改行後,在語言文字學上建樹,超過了專業之士;他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淵博,沈從文戲稱他「周百科」,以致百齡之身還能再創輝煌。再就是他的長壽之道了,他認為人之長壽,家庭和睦很重要,「夫婦間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生活要有規律。規律要科學化」;更重要的是淡泊名利、心胸豁達。他說遇事「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張允和心臟病猝發而逝,他初覺晴天霹靂,後悟覺「個體死亡是群體發展的條件」,就坦然面對。感悟出人生的真諦:「原來,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一百零三歲的周有光說「我現在有『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越來越少。」

 

周有光,一生有光!

 

二○○八年六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