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已经成熟!外资健康险巨头觊觎良久的市场大门已经为其打开。
6月25日,美国专营健康险业务的安泰集团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代表处,这是继今年3月底安泰获得保监会一纸批文后,首次对外透露成立代表处。7月2日,安泰集团国际业务总裁谭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这是安泰为挺进中国市场跨出的第一步,安泰集团计划在未来两年内,着手推进具体的中国战略发展规划,为在中国申请保险营运执照做准备。
无独有偶,7月3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英国最大的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保柏集团(BUPA)正在深圳遴选合作对象,准备通过建立合资健康险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据一位保险市场人士透露,一家总部在深圳的财产险公司已经成为其候选对象之一。此前,保柏集团亚太区CEO蒂姆·何登就对外发布消息称,保柏决定在半年至一年内进入中国和印度两大市场。
卷土重来
这已经不是安泰第一次进军国内保险市场了。对于美国安泰集团在上海成立代表处的举动,7月3日,上海一家合资寿险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说10年前和太平洋保险集团“联姻”成立太平洋安泰寿险公司,是其首次尝试进入中国保险业的话,那么这次安泰则瞄准了健康险市场。
据记者调查了解,1998年,美国安泰集团与太平洋保险集团合资成立了太平洋安泰寿险公司,2000年,荷兰ING收购美国安泰集团旗下的安泰金融服务和安泰国际业务(Aetna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etna International),于是顺便也承继了美国安泰在太平洋安泰中的股份,美国安泰就此从中国保险市场上撤出。但是考虑到安泰这个名字和品牌已在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太平洋安泰首先公司中,“安泰”字样并没有更换。2002年6月,ING与北京首创成立了另外一家合资寿险公司首创安泰,同样考虑到“安泰”品牌已有的影响力,在公司名称中也使用了“安泰”。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美国安泰来说,尽管市场上尚有其名,而经营上已属有名无实。中国庞大的保险市场,依然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让美国安泰10年之后依然念念不忘重返这一其曾经风光过的市场。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这几年,国内几家健康险公司的业务做得不尽如人意,渠道、资源、品牌都没有打响,外资进入后不会马上就抢占市场,但是美国安泰卷土重来,品牌知名度是其先发优势,在市场开拓方面也会更加轻松。但是这种分兵突进的方式却让中资健康险公司面临尴尬境地。”7月4日,一家在上海的健康险公司负责人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保监会规定,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保险业务,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对此,谭浦表示,安泰进入中国市场是集团公司既定的承诺,为公司所有的客户及其员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服务,安泰也将凭借其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刻认识和国际化标准,将为这些进入远东市场的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地公司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
合资参股
“与安泰相比,英国保柏或许胃口更大,而它进入中国的方式也更大胆。”7月4日,一位业内人士得知保柏欲通过合资参股的形式建立健康险公司后,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保柏中国首席代表葛宝龙也表示,保柏计划在今年9月奥运会结束后向保监会提出申请健康险执照,并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但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短期内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4日,记者辗转联系到深圳这家财险公司,据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证实,保柏确实是在和他们谈合资参股设立健康险公司的事宜,但并未透露具体的细节。业内人士分析,保柏之所以将目光放在财产险公司上,主要是考虑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新公司,保柏不希望和已有的健康险业务的首先公司和健康险公司合作,这样可以在合作中获得控股权,并在未来可允许的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股份。
而对于这一合作模式,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健康险公司能做到像寿险公司那样,中外双方可以以同等的比例出资筹建新公司。以人保健康险公司为例,德国的健康险机构DKV不过只持有19%的股份。但是,7月4日,记者从人保健康险公司获悉,DKV一直希望以追加投资或增加人保股权的方式,增加对中国健康险市场的投资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副教授管眙升表示,在目前的中国保险业,外资财险可以独资经营,但是经营业务在客观上受限制,比如不能经营交强险,间接无法大规模开展商业车险;寿险公司除了友邦是独资,其他则都是合资公司;而在健康险业务上,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出现合资公司,如果保柏的计划能够达成,那么未来健康险市场将会有更多的合资健康险公司出现。
中资困境
显然,这已经给几家中资健康险公司带来不小的压力。
目前,国内仅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瑞福德健康险4家公司,在今年9月顺利拿到经营牌照,那么就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五家,也是唯一一家合资健康险公司。7月3日,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老总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面临的困境是规模太小、普遍亏损、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乏力。
该老总无奈地称,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定位不清,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也没有得到政策扶持,导致现在专业健康险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是,外资健康险巨头的身影却已经不止上述3家,据记者了解,目前美国双蓝协会已经和生命人寿合作,开发健康险产品;美国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WELL-POINGT和另外3家美国公司也在上海建立了咨询公司,从事健康管理咨询业务。
“现在,没有一家健康险公司是赚钱的,长期以来,国内的健康险都是附属于寿险业务的,而专业健康险作为主险的价格必然要高,因此其运行成本也居高不下,再加上没有专业化的技术优势,也很难在参与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合作中掌握话语权,也就无法参与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去。”平安健康险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描述中资健康险困境时如是表述。
“去年资本市场红火的时候,人保健康险还推出了几款健康险产品,在银行柜面也能寻找到一两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产品,而如今则很少看到和听说了。”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称。
记者也获悉,正是基于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困境,监管层已经开始对设立新的专业中资健康险公司持谨慎态度。
6月25日,美国专营健康险业务的安泰集团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代表处,这是继今年3月底安泰获得保监会一纸批文后,首次对外透露成立代表处。7月2日,安泰集团国际业务总裁谭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这是安泰为挺进中国市场跨出的第一步,安泰集团计划在未来两年内,着手推进具体的中国战略发展规划,为在中国申请保险营运执照做准备。
无独有偶,7月3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英国最大的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保柏集团(BUPA)正在深圳遴选合作对象,准备通过建立合资健康险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据一位保险市场人士透露,一家总部在深圳的财产险公司已经成为其候选对象之一。此前,保柏集团亚太区CEO蒂姆·何登就对外发布消息称,保柏决定在半年至一年内进入中国和印度两大市场。
卷土重来
这已经不是安泰第一次进军国内保险市场了。对于美国安泰集团在上海成立代表处的举动,7月3日,上海一家合资寿险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说10年前和太平洋保险集团“联姻”成立太平洋安泰寿险公司,是其首次尝试进入中国保险业的话,那么这次安泰则瞄准了健康险市场。
据记者调查了解,1998年,美国安泰集团与太平洋保险集团合资成立了太平洋安泰寿险公司,2000年,荷兰ING收购美国安泰集团旗下的安泰金融服务和安泰国际业务(Aetna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etna International),于是顺便也承继了美国安泰在太平洋安泰中的股份,美国安泰就此从中国保险市场上撤出。但是考虑到安泰这个名字和品牌已在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太平洋安泰首先公司中,“安泰”字样并没有更换。2002年6月,ING与北京首创成立了另外一家合资寿险公司首创安泰,同样考虑到“安泰”品牌已有的影响力,在公司名称中也使用了“安泰”。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美国安泰来说,尽管市场上尚有其名,而经营上已属有名无实。中国庞大的保险市场,依然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让美国安泰10年之后依然念念不忘重返这一其曾经风光过的市场。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这几年,国内几家健康险公司的业务做得不尽如人意,渠道、资源、品牌都没有打响,外资进入后不会马上就抢占市场,但是美国安泰卷土重来,品牌知名度是其先发优势,在市场开拓方面也会更加轻松。但是这种分兵突进的方式却让中资健康险公司面临尴尬境地。”7月4日,一家在上海的健康险公司负责人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保监会规定,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保险业务,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对此,谭浦表示,安泰进入中国市场是集团公司既定的承诺,为公司所有的客户及其员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服务,安泰也将凭借其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刻认识和国际化标准,将为这些进入远东市场的跨国企业和中国本地公司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
合资参股
“与安泰相比,英国保柏或许胃口更大,而它进入中国的方式也更大胆。”7月4日,一位业内人士得知保柏欲通过合资参股的形式建立健康险公司后,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保柏中国首席代表葛宝龙也表示,保柏计划在今年9月奥运会结束后向保监会提出申请健康险执照,并通过设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但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短期内寻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4日,记者辗转联系到深圳这家财险公司,据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证实,保柏确实是在和他们谈合资参股设立健康险公司的事宜,但并未透露具体的细节。业内人士分析,保柏之所以将目光放在财产险公司上,主要是考虑共同出资成立一家新公司,保柏不希望和已有的健康险业务的首先公司和健康险公司合作,这样可以在合作中获得控股权,并在未来可允许的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股份。
而对于这一合作模式,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健康险公司能做到像寿险公司那样,中外双方可以以同等的比例出资筹建新公司。以人保健康险公司为例,德国的健康险机构DKV不过只持有19%的股份。但是,7月4日,记者从人保健康险公司获悉,DKV一直希望以追加投资或增加人保股权的方式,增加对中国健康险市场的投资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副教授管眙升表示,在目前的中国保险业,外资财险可以独资经营,但是经营业务在客观上受限制,比如不能经营交强险,间接无法大规模开展商业车险;寿险公司除了友邦是独资,其他则都是合资公司;而在健康险业务上,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出现合资公司,如果保柏的计划能够达成,那么未来健康险市场将会有更多的合资健康险公司出现。
中资困境
显然,这已经给几家中资健康险公司带来不小的压力。
目前,国内仅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瑞福德健康险4家公司,在今年9月顺利拿到经营牌照,那么就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五家,也是唯一一家合资健康险公司。7月3日,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老总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面临的困境是规模太小、普遍亏损、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乏力。
该老总无奈地称,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定位不清,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也没有得到政策扶持,导致现在专业健康险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是,外资健康险巨头的身影却已经不止上述3家,据记者了解,目前美国双蓝协会已经和生命人寿合作,开发健康险产品;美国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WELL-POINGT和另外3家美国公司也在上海建立了咨询公司,从事健康管理咨询业务。
“现在,没有一家健康险公司是赚钱的,长期以来,国内的健康险都是附属于寿险业务的,而专业健康险作为主险的价格必然要高,因此其运行成本也居高不下,再加上没有专业化的技术优势,也很难在参与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合作中掌握话语权,也就无法参与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去。”平安健康险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描述中资健康险困境时如是表述。
“去年资本市场红火的时候,人保健康险还推出了几款健康险产品,在银行柜面也能寻找到一两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产品,而如今则很少看到和听说了。”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称。
记者也获悉,正是基于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困境,监管层已经开始对设立新的专业中资健康险公司持谨慎态度。